您的当前位置:

概 况

  2011年,全省农业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央1号文件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现代农业“四大”、“八化”等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深入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巩固提高工程和新农村建设工程,加快推进两大平原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建设,大力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农业农村经济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1)粮食总产和商品量实现全国双第一。各级农业部门精心组织开展粮食稳定增产行动,省农委抽调机关干部和农业专家,组成6个工作组深入基层抓指导,面对面搞服务,全省有1万余名农业干部和技术人员活跃在生产一线,狠抓各项关键措施落实,使粮食生产在上年高起点上又有新发展。全省农作物播种面积1 448.55万公顷,比上年增加23.51万公顷。全省粮食面积稳中有升,实播面积达1 375.85万公顷,比上年增加20.97万公顷,其中水稻、玉米面积分别发展到344.75万公顷、590.41万公顷,比上年分别增加47.24万公顷和67.22万公顷。全省春耕生产投入540亿元,比上年增加31.8亿元。农村落实国家级粮食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682个,比上年增加149个,在4个县(市)和40个乡(镇)开展了整县整乡整建制推进粮食高产创建试点,带动推广五大粮食作物模式化栽培面积1 053.33万公顷,比上年增加86.67万公顷。在政策好、人努力、天帮忙等多重利好因素的叠加作用下,全省粮食生产再夺大丰收,总产达到557.05亿公斤,商品量达到446.6亿公斤,分别比上年增长11.1%和13.7%,均创历史新高,成为全国唯一的粮食总产和商品量双第一的省份。(2)农民收入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不断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因地制宜发展优势主导产业。蔬菜产业迅猛发展。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蔬菜产业发展的意见》,促进了蔬菜产业特别是设施蔬菜生产加快发展。全省蔬菜种植面积44.32万公顷,其中设施蔬菜3.63万公顷,分别比上年增加3.73万公顷和0.96万公顷;蔬菜总产1 630余万吨,比上年增加200余万吨。全省菜农户均收入3.6万元,比上年提高10%以上。在全国马铃薯市场低迷的情况下,最早发运马铃薯南销专列,使黑龙江省马铃薯市场销售顺畅,价格高于常年,也明显高于其他主产省。水产养殖业健康发展。深入实施以抚远为龙头,以黑龙江、乌苏里江为两翼的“龙头带动两翼”发展战略,大力推进规模化、集约化特色养殖,克服春季气温低、渔需物资涨价等不利因素的影响,渔业经济稳步健康发展。全省渔业放养面积41.05万公顷,其中名特优养殖面积(含河蟹)18.75万公顷,分别比上年增长5.5%和7.9%。劳务产业稳步发展。抓住市场用工需求旺盛和工资价格大幅上涨的有利契机,加大培训指导、劳务对接和创业服务力度,就地就近转移、农民返乡创业、大龄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全面增长,全省转移农村劳动力530.7万人,实现劳务收入407.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1%和14.5%。特色产业持续发展。从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出发,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民加快发展特色种植业、特色养殖业、特色手工业和休闲农业等特色产业,加快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发展格局,全省“一品村”发展到2 100余个。外向型农业快速发展。全省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额达30.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3.8%。农产品出口创汇企业达到370家,销售市场扩大到130个国家和地区。对俄境外农业开发面积新增3.33万公顷,累计达到46万公顷,带动农民“走出去”2万余人次,人均增收3万元以上。在主要农产品总量增加和价格高位运行的拉动下,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 590.7元,比上年增长22.2%。(3)农机装备制造业快速推进。哈尔滨、佳木斯、齐齐哈尔、大庆、七台河、农垦松花江农场(与哈尔滨共建)等6大农机园区建设粗具规模,引进美国迪尔、爱科等国内外知名的大马力拖拉机、玉米收获机、水稻插秧机生产企业,人驻园区企业达41家,开工建设重点项目19个,已有8个项目建成投产。宽窄行步进式插秧机研制成功,填补了国内外技术空白。全省规模以上农机生产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9.6亿元,比上年增长36.8%。(4)绿色食品产业全面发展。通过抓企业、上项目、建园区,全省形成了以肇东、富锦2个省级绿色食品产业园区为龙头,以宾西、双城等10个专业园区为基础的“2+10”园区发展格局,绿色食品主导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全省新建、续建亿元以上产业项目191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6亿元。全省绿色食品种植面积428.67万公顷,实物产量2 950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5.4%和7.2%。全省绿色食品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 044.7亿元,比上年增长34%,绿色食品发展主要指标均居全国首位。(5)现代农业建设水平有新提升。启动肇东、五常2个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引领带动全省现代化大农业建设不断向纵深推进。农机化步伐加快。新组建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118个;新增200马力以上大型拖拉机463台、水稻插秧机27 266台、水稻收获机4 697台、玉米收获机4 010台。全省农村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87.7%,比上年增长1.4个百分点。科技化水平提升。全省每个行政村培养了2个科技明白人,先进农业科技到位率进一步提高。农作物新品种选育推广能力增强,良种对农业增产贡献率达到40%。新建水稻育苗小区2 508个、大棚11.4万栋,大棚化育苗比例比上年提高8.7个百分点,160.67万公顷水稻实现了统一智能浸种催芽育苗。建成12 316短信平台,建立1 026人的农业信息服务专家队伍,全省信息服务覆盖率达到98%,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农村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到533.33万公顷,比上年增加33.33万公顷,增长6.7%。盐碱地种稻种草、长效抗旱节水、玉米和大豆育苗移栽等技术试验取得显著成效。合作化程度提高。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2.1万个,位居全国第7位,带动近100万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推动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增产增收、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上发挥的作用日益明显。科技合作共建深入开展,全省县级标准化农业科技示范区达到156个、乡镇农业科技示范园达到820个,辐射面积653.07万公顷。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全省有66个县(市、区)与垦区105个农场开展了合作共建,促进了全省农业均衡增产和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垦区向农村推广农业新技术716项,覆盖面积266.67余万公顷,到农村代耕、代播、代收等面积达到270.13万公顷。(6)新农村建设取得新成效。全省建立了“星级评定、以奖代投”的新机制,新农村建设由试点示范向全面铺开推进。投入力度加大。探索出政府投入、宅基地置换、村企共建、金融支持等多渠道筹措资金的新模式,进一步调动了各地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全省投入新农村“以奖代投”专项资金2亿元,撬动地方政府投入建设资金8亿元,比上年增加2亿元,增长33.3%。全省市场化手段融资达76.6亿元,同比增加近2倍。建设标准提升。有3 085个村开展了达标建设,相当于前两批的2.5倍,其中200个村达到四星级标准、50个村达到五星级标准。完成一大批农村道路、人畜饮水、泥草房改造、农村能源等惠及民生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涌现出了一批民俗村、生态村、安居村、畅通村、清水村等典型群体,特别是35个重点示范村呈现出主导产业清晰、村屯环境改善、社会事业发展、村风文明进步的良好局面,示范带动作用日益凸显。“三化”步伐加快。全省共启动建设1 059个中心村,整合368个自然屯,吸纳12万人口。鹤岗、北安、富锦等地还在城市近郊集中建设农民社区,以明显低于市场的优惠价格吸引农民入住,使农民更好地共享了城市资源,“近郊城市化、远郊城镇化、中心村社区化”步伐明显加快。民生明显改善。城乡社会均等化迈出新步伐,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新农合、新农保和五保对象集中供养水平全面提高,农民参合率居全国前列。 (张振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