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三江农垦管理局
2011年,全面超额完成“十个一”的奋斗目标.“十项民生工程”全面完成。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9亿元,同比增长21%。粮食总产67.85亿公斤,同比增长12.2%。企业汇总利润1亿元。工业增加值16.5亿元,同比增长36%。畜牧业增加值10亿元,同比增长15.3%。家庭人均纯收入达到2.1万元,同比增长15.5%。
农业 2011年,全局继续围绕强基础、调结构、上科技、提标准、增实力、建体系、优服务、建产业,在种、苗、艺、机、水、产、服等七个方面固本强基,超常发展。粮食生产实现“9连增”,粮食总产量实现67.8亿公斤,占垦区的1/3,占全省的1/8,占全国的1/80,占全国粳稻总产量的1/11。总投资5.4亿元,进行农机更新补配套2.1万台套,增加动力5万千瓦,农机总动力达到135万千瓦;加大水利建设资金自筹力度,其中投资1.5亿元用于治涝和截留地表水工程,新增改善防洪除涝面积6.67万公顷。筹资1亿元建设八五九、勤得利农场灌区渠首二期配套设施建设,达成江水灌溉面积1.33万公顷。青龙山农场灌区渠首开工建设前期准备工作已经就绪。扩大土地整理规模,提高土地产能。投资5亿元,建成百栋以上大棚育秧基地340处,农业生产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落实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1.3亿元。选种机械更新、种子暖库及晒场建设完成两年计划;农业标准化连续4年被总局评为农业标准化标兵单位;投入绿化资金1.1亿元,造林绿化1 400公顷,被评为全省绿色通道建设模范单位;投资8 656万元,建成1处现代化的江水生态养殖基地,改扩建各类养殖场、小区14个;大面积运用3S、4G物联网技术、遥感技术、信息化集成技术等,为发展数字化农业奠定基础。建三江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正式揭牌,胜利、七星、八五九、勤得利农场科技单项技术综合组装示范点建设稳步推进,与中国农大、中国农科院、八一农大、华中农大等多所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围绕发挥绿色、生态、现代化大农业建设的优势,全年共接待全国和省级现场会、重大活动60次,垦区会议60次,接待副省级以上领导99人次,建三江的建设与发展得到各级领导越来越多的关注与支持。
工业经济 2011年,全局在工业存量上着力在达产提质上求突破,构建“规模适度、快速发展”的新格局,实现工业增加值16.5亿元,同比增长36%。有3家农场工业园被确定为总局级工业园,有5家企业被确定为总局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全局已形成140余家大中型米业组成的具有400万吨加工能力的产业集群,年创利润1.5亿余元,吸纳就业1.2万余人。优化工业发展思路,做好存量、引好增量,在存量、增量上要集群规模、要集成链条、要经济效益、要吸纳就业能力和牵动能力。以管理局和农场工业园区建设为载体,搞好顶层设计,聘请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编制《建三江地区稻谷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建三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规划》,为做大做强粳稻产业谋篇布局。加强农场工业管理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加强已建工业园基础设施建设,部分园区已达“六通一平”的高标准。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政策进一步落实。协调金融机构,农场解决部分加工企业流动资金不足和原料存贮问题。加大招引名企力度,全年共招引4家20万吨以上规模的米业加工企业。
居民点整体搬迁 2011年,全局在整体搬迁收尾之年再创搬迁数量、建筑面积历史新高,整体搬迁居民点126个,新增建筑面积213万平方米。2009-2011年,在城镇建设“三年决战”中,抢抓政策机遇期,总投资84亿元,累计新增建筑面积523万平方米,搬迁居民点317个,惠及居民3.8万户,11万人搬进新城,城镇化率由3年前的42%达到现在的92%。提前完成工作,为百姓节省建设成本1亿余元。在大规模建城的同时,同步抓管城,部分工作向兴城转移。按照生产、生活两个“闭合圈”的范畴,创新城镇管理机制,启动整体搬迁户的生产和生活服务配套设施建设。探索出“十进五出五统一管理模式”,使城镇环境更优美,居民生活更便利。
民生工程 2011年,全局关注民生、顺应民意、服务民众,扎实推进10项民生工程。围绕“路住水能树、卫教文保富”十大民生工程,加大公益事业建设力度,通村公路里程新增324公里,新建、改建社区医疗服务机构总面积8 000平方米,新建、改建中小学校舍2.12万平方米,新建、改建12所公办幼儿园。新建局直城区和农场垃圾处理场、污水处理厂、老年公寓、二中艺体馆、社会保险服务中心、一中资源楼等重点工程。全局开发公益性岗位2 000个,接续断保漏保职工社会保险1 500人。全局15个民政“责任爱心超市”救助生活困难人员8 600余人次,救助资金332万元。筹资3 760万元用于扶贫,“扶低共富保扶升级工程”共对2 044个可扶持的低收入户和困难户进行帮扶,99.7%的低收入家庭当年人均收入超过l万元,其中83%的低收入户人均收入1.3万元,对不可扶持的3 635个贫困家庭和低收入家庭进行保扶。
重点工程和场县共建 2011年,全局以重大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突破口,狠抓电力、水利、民用机场、勤龙渔业、黑瞎子岛开发等主要工程建设,其中投资5.6亿元建设500千伏、100万度供电能力的输变电工程;协助总局搞好三江高速和建抚高速公路建设,取得了预期成果。场县共建领域进一步拓展,2011年以“十个一”工程为载体,对接乡镇33个、村屯289个,完成“三代”面积21.33万公顷,培训农民2.1万人次。
经营管理 进一步构建和完善“两全”体系,深化“两全”内涵,通过经营土地、城镇、生资、政策、品牌、资本、展会等,追求效益最大化。围绕耕地承包、财务刚性预算管理、农户贷款管理、各类项目建设管理、法人授权委托、耕地承包费收缴制度化、惠农资金一卡通等管理机制和运行模式,把资产、资源和资金管理进一步完善提高。2011年,审计部门以基本建设投资专项审计为重点,监督招投标项目135个,节约采购金额869万元,财务监管、审计监督、政务公开等综合监管能力进一步增强。以“为三江耕者谋福利,为全国食者送健康”为宗旨,连续4年全力办好稻米节等大型会展。组织参加第22届“哈洽会”等大型招商引资活动。全局实现进出口总额1.1亿美元,实现自营出口780万美元,利用外资2 507万美元。
党的建设 坚持德才兼备和“正派、政绩、民意”的用人导向,择优选拔~批领导干部,营造了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深入实施“清风净土”工程,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追究制,坚决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加快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林秀华作为全国农业战线代表赴农业部报告先进事迹。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社会管理,全局社会管理信息化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经验在全省推广。重点推进安全生产“打非”专项行动和标准化创建年活动,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好转。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工会、共青团、信访、老干部、民政、关工委、民兵和预备役在和谐三江建设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政法、农机工作获得全国先进单位称号。建立国防大学现代教育基地。 (张万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