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北安农垦管理局

  2011年,管理局经济连续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增长速度位居黑龙江垦区前茅。全年实现生产总值62.7亿元,同比增长22.6%。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32.3亿元、8.3亿元和22.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9%、33.8%和28.2%。粮食总产18.7亿公斤,比上年增长32.9%。人均纯收入14 597元,比上年增加2 610元,扣除物价因素,实际比上年增长增长15.1%。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1亿元,同比增长64. 5%。实现出口总额3 000万美元,同比增长20%。
    农业 粮食总产、单产、种植业总效益、平均亩效益“四超历史”。玉米面积扩大到9. 63万公顷,同比增长61.6%,成为突破种植结构调整瓶颈的“金钥匙”。通过采用保护性耕作、模式化栽培、进口机车机载GPS自动导航等新技术,促进科技成果进一步转化,2011年管理局荣获总局“农业标准化提升标兵单位”称号。
    工业 通过实施“331”战略,即20万公顷玉米种植区、20万公顷蓝莓种植加工区、6.67万公顷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标准化示范区,发挥结构调整优势,工业发展速度、规模、效益均有明显提升。全年实现增加值5.9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30.4%。管理局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1 200万元,赵光、二龙山、长水河等农场工业园区已晋升为总局级工业园区。中小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杞柳产业发展迅猛,实现销售收入5 000万元。
    示范区建设 经过两年的努力,2011年10月18日,“百万亩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通过国家质检总局验收,并在河南授牌。在全国挂牌50个基地中,北安管理局是最大的一个。2011年11月26日,红星农场作为全国11个有机食品认证示范场,获得国家认证认可监督委员会的授牌。
    城镇化建设 管理局按照“二五八”城镇建设体系,城镇规划、质量、品位全面提档升级。2011年,管理局新建住宅楼78万平方米,实施整体搬迁居民点50个,拆迁房屋面积36.9万平方米,转移人口2.1万,城镇化率达到76%,比上年提高9个百分点。五大连池农场新区建设“一年成镇”,3 000户居民当年喜迁新居。
    体制机制建设 规范土地发包、合同签订工作,通过身份田落实国家减负政策,经营田承包引进市场机制,实现家庭农场净利润14.9亿元、企业增收2亿元。强化货币资金预算管理,保证正常生产经营。加大清欠工作力度,累计清理回收欠款3 379万元。加强财务监督检查,强化政府采购制度,通过建立专人管理、专账核算、专款专用的“三专”制度,从源头上遏制违规违纪现象的产生。
    民生 2011年,投资6亿元,完成农村公路建设项目196.5公里,使1.45万户职工居住条件得到改善,8 900人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5 150户居民用上清洁能源。同年,完成管理局机关大院住宅分户供水供暖改造。开工建设幼儿园14所。质检部门开展春雷行动,免费为农户提供检测服务25项,免检金额38万元,保证了食品安全,避免了坑农害农事件的发生。实现1.4万人新就业及外出转移就业;救助弱势群体近万人;由管理局工会组织的“职工共同富裕行动”,筹措资金2 000万元,脱困脱低率达到97%。
    普法工作 以构建大普法工作格局为抓手,推进全局法治化进程。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预警、调处、责任倒查和“四先四早”机制,完善“四级互动”调解网络,防控和化解矛盾纠纷,积极开展平安创建活动,14个农场达到总局级平安农场标准。“五五”普法工作通过农垦总局验收,管理局党委荣获全省“五五”普法先进集体称号。管理局司法局被省司法厅授予全省司法行政系统集体二等功。
    党建工作 党建模范区建设扎实推进,党建示范点标准提档升级,“党员中心连带户”党建载体不断创新,中央创先争优网站、中国共产党网、黑龙江电视台、《黑龙江日报》等多家媒体进行报道,创建了北安管理局党建工作品牌。深入开展“清风净土”示范区创建工程,建立“八大机制”,强化“三重一大”制度执行力,完善政务、场(厂)务公开,建立管理局、农场、管理区三级监督网络,加强党风政风行风和干部队伍作风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 (吕玉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