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牡丹江农垦管理局

 2011年,全局实现生产总值155.25亿元,同比增长19.8%。粮食总产37.65亿公斤,创历史新高。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畜牧业增加值17.1亿元,同比增长5%;工业增加值23.1亿元,同比增长30%;旅游业总收入1.5亿元,同比增长25%。三次产业比例为57.5:20: 22.5.其中第一产业比重比2010年下降1.4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比重分别比2010年提高1和0.4个百分点。全局签订经济技术合作项目38项,签约额13.5亿元,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1.27亿美元,同比增长45.5%。现代化大农业建设突飞猛进,2009-2011年,投资13.9亿元,落实9个农场7.9万公顷土地整理项目,新增耕地0.58万公顷。2011年,全局共投入12.81亿元,用于农机更新、农田水利、农业综合开发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全局上下进一步统一思想,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域外垦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民生 农场职工家庭人均纯收入达到18 092元,同比增长18%。经过3年危房改造和住宅开发建设,全局住宅建筑总面积达到617万平方米,其中楼房面积503.3万平方米,城镇人均住宅面积32平方米,城镇化率达82%。全局新建、改建职工医院、中小学校等公益性建设项目31个,建设农村公路158公里,用于供热、给排水、道路绿化、小区管网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5亿元。建成八五七农场朝阳花园小区、八五八农场乌苏里别苑、云山农场怡园小区和祥云小区、海林农场丰泽园小区等一批精品住宅小区,职工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管理局局直重点建设的中心医院、文体中心、幼教中心、老年服务中心竣工。
    城乡一体化 双峰农场与裴德镇作为全省场镇共建一体化试点,按照“五个一体化”的要求,加快推进共建步伐,带动了区域经济繁荣与发展,为切实发挥好领跑全省城乡一体化积累了经验。兴凯水城重点旅游名镇建设按照“一心、一轴、一带、六片区”的规划加快推进,在全省12个重点旅游名镇中规划效果最好、推进速度最快、建设标准最高。完成农业“三代”跨区作业27万公顷,科技示范培训农民2万余人次,推广农业农机新技术70项,为地方完成测土配方施肥6 000公顷,开展农业保险5.33万公顷,选派40名优秀农业技术人员到地方乡镇挂职,充分发挥了农业科技的示范引领作用。
    旅游 承办垦区“兴凯湖”杯第12届文艺汇演,成功举办大型全民健身旅游产业现场会,包括“环千岛林自行车赛”、兴城杯篮球、乒乓球赛”、“青山湖龙舟赛”、“民俗文艺汇演”、“走进兴凯湖摄影展”等系列活动,宁安农场举办首届葡萄采摘节。全局先后建成一批旅游度假区、民族风俗度假村、主题城镇观光区、特色农业观光采摘园、滨江休闲旅游风情区等特色景区,八五六农场具有异域特色的民俗度假村、八五八农场自然生态景观“草原湿地千岛林”、云山农场以山水灵韵为主体的水上公园和北山公园、八五一〇农场兴凯湖当壁镇旅游度假区核心景区新建曲桥、水上凉亭、亲水阁、瀑布等多处景观,这些知名度高、吸引力强的旅游景区、景点加快了全局旅游产业发展步伐。
    党建工作 在全局场处级领导班子中开展学习型、务实型、创新型、和谐型、廉洁型领导班子创建活动,培育了一批科学发展型的好班子。大力推进干部教育培训改革创新,培训干部450人次。继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通过公选方式有27名干部走上了副处级以上领导岗位,有6个农场领导班子配备女干部。扎实推进基层党建工作,非公企业党建经验在垦区推广。组织开展庆祝建党90周年系列活动,全局14个基层党组织和29名共产党员受到总局党委、鸡西市委表彰,管理局党委被省委授予“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入实施“清风净土”工程,举办“廉政文化作品展”等多种廉政宣教活动,形成了以优良的党风政风促发展的浓厚氛围。广泛开展“十佳公仆”和“感动农垦牡丹江”人物(群体)评选表彰活动,涌现出杨树林、刘永范、付玉勇等一批新时代楷模,展现了当代北大荒人的良好精神风貌。发挥各大媒体的宣传主阵地作用,15家省以上重点媒体300余人次来局采访,在中央、省、垦区各种媒体发稿突破2万篇。编辑出版《文化之光》、《理论与实践》等文集,率先开展“三优文明城镇”创建活动,全局已建成国家级文明单位4个、省级文明单位33个。完善职代会和民主议事会制度,职工群众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依法治局、安全生产工作全面加强,连续8年保持省委、省政府授予的“平安局”称号。工会、共青团、统战、老干部、关工委、民兵和预备役在城乡一体跨越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信、电力、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工商、土地、环保、质量技术监督、社保等部门为管理局加快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张明宇 王玉红 刘永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