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业运行概况
2011年,黑龙江省各项存款增幅基本呈逐步下降态势,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4 416.4亿元,同比增长11.1%(是近3年来的最低增幅),增幅低于上年同期5.2个百分点;当年新增1 443.4亿元,同比少增364.7亿元。其中,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4 328亿元,同比增长11.3%,增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2个百分点,列全国第27位,比辽宁省高0.7个百分点,比吉林省低1.9个百分点。存款变化的主要特点是单位存款同比少增。全年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单位存款余额为5 752.4亿元,同比增长9.1%,增幅较上年同期回落16.1个百分点;当年新增481.4亿元,同比少增583.8亿元。存款少增的主要原因包括三点:(l)企业生产投入增加。年初以来,原材料价格涨幅较大,全省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达到111.1,迫使工业生产投入增多,动用企业存款。(2)产成品等资金占用增加。企业应收账款余额达到880.7亿元,同比增长16.3%,产成品资金占用额426.1亿元,同比增长13.8%。(3)企业扩大再生产意愿强烈,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加大,工业投资额达到2 956.6亿元,同比增长36.8%,致使滞留在银行的企业资金增速放缓。储蓄存款增速加快。全年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储蓄存款余额为8 197.9亿元,同比增长12.8%,增幅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当年新增936.3亿元,同比多增120.1亿元,主要是定期储蓄增加较多,同比多增354.2亿元。储蓄存款同比多增的主要原因也包括三点:(1)为抑制通胀,央行自2010年底开始收紧流动性,连续多次加息,刺激居民增加储蓄。(2)年初以来,股指下挫,证券投资者信心降低,股市分流作用减弱。(3)随着住房“限购令”的出台,全省房价于年中出现小幅下降,购房者大都选择持币观望,致使居民储蓄存款增速加快。财政性存款增加。黑龙江省国内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等主体税种全面增长。前11个月实现地方财政收入l 445.2亿元,同比增长37.6%,增幅高于地方财政3.3个百分点,从而使财政性存款新增较多。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财政性存款余额为264.1亿元,同比增长32.4%,增幅比上年提高69.6个百分点;当年新增64.6亿元,同比多增172亿元。贷款增速高于上年。黑龙江省各金融机构合理把握信贷支持经济发展的重点,积极调整信贷结构,信贷投放大幅增长,支持经济持续发展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增强。全年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为8 761.1亿元,同比增长20.1%;当年新增1 483.3亿元,同比多增238.3亿元。其中,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为8 549亿元,同比增长19. 8%,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8个百分点,列全国第8位,分别高于辽宁省和吉林省3.2和4.7个百分点。各项贷款变化的主要特点是短期贷款同比多增。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短期贷款余额为3 548.8亿元,同比增长22.3%,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5.4个百分点;当年新增668亿元,同比多增235亿元。短期贷款增加主要以经营性贷款为主,当年新增491.9亿元,占短期贷款新增额73.6%。中长期贷款增加较多。年初以来,黑龙江省继续实施大项目建设,谋划了包括铁路、高速公路、风电、水电等300个大型项目。各金融机构对贷款期限结构进行了有效调整,加大了对大项目等基础设施的支持力度。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中长期贷款余额为4 872.9亿元,同比增长19.6%;当年新增799.1亿元,占全部贷款当年新增额的53.9%。主要投向项目建设领域,支持基础设施、道桥工程等项目建设以及装备制造业、资源开采和深加工领域。个人贷款以经营性为主。全省金融机构人民币个人贷款余额为2 542.9亿元,同比增长24.9%;当年新增507.9亿元,占全部新增贷款的34.2%。其中当年新增个人经营性贷款512.3亿元,主要用于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当年新增个人消费贷款228.9亿元,比上年少增58.4亿元。涉农贷款快速增长。年初以来,各涉农金融机构积极应对货币政策调控取向的转变,加大对三农信贷投放力度,信贷资金在农业生产、流通环节作用显著。截至11月末,全省涉农贷款余额为3 049.1亿元,当年新增301.2亿元。农户贷款余额1 230.1亿元,当年新增313.9亿元,从而为全省农业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信贷分布集中在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水利等行业。年初以来,黑龙江省金融机构把金融服务与发展置于省政府提出的“八大经济区”、“十大工程”建设战略当中,努力提供金融支持。从绝对量上看,主要集中在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占比分别为18.2%、16.1%、12.6%。从增长量上看,新增信贷额主要集中在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分别新增142.6亿元、89亿元、81.6亿元。中资全国性大型金融机构贷款市场占有率提升。年初以来,由于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及开发银行等大型金融机构资金相对较为宽裕,加之大项目较多,贷款投放力度明显加大,新增额贷存比大多已经超过了100%。同时,货币政策微调后释放了部分流动性贷款,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龙江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中小金融机构也加大了对三农发展、项目建设的支持力度,贷款均有所增长。金融市场交易活跃,直接融资发展提速。全省社会融资总量平稳增长,直接融资工具发展迅速,各类金融市场交易状况良好,资金融通效果显著。(1)直接融资手段多元化发展。全年债券融资大幅增长,银行间市场债务融资工具实现突破,短期融资券、中小企业集合票据融资保持良好势头,中期票据全年融资28亿元,实现零的突破。(2)货币和债券市场融资能力增强。全年债券市场共交易债券39 552.9亿元,同比增长7.2%,融入资金占比62%;同业拆借市场交易量大幅增长,全年完成拆借798.1亿元,同比增长400%。其中,拆入资金728.2亿,同比增长1 891%。(3)票据市场融资规模减小。受存款准备金率上调等因素影响,全省票据融资业务整体呈现萎缩态势,累计票据贴现小幅下降,贴现余额小幅上升,贴现、转贴现利率总体上行。证券市场保持平稳,证券交易总体下滑。黑龙江省证券业稳步发展,1家公司实现A股上市融资,全省A股上市公司达到30家,总市值1 389.6亿元,上市公司累计净利润31.1亿元。30家上市公司中28家公司完成股改,5家公司进行并购重组。受股市低迷影响,全年证券业机构股票、基金、债券成交额等指标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保险市场机构增加,农业保险作用突出。全省保险市场平稳发展,省级以上保险公司同比增加8家,支公司及以下分支机构2 479家,专业中介法人机构61家,保险营销员9万余人。全年实现保费收入317.8亿元,同比增长13.3%。发生赔付86.8亿元,同比增长13.5%。全省农业保险特别是种植险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年种植业承保451. 23万公顷,较上年同期增加47. 44万公顷。参保农户75.9万户次,同比增长1.1%。为种植业生产提供风险保障161.6亿元,同比增长22.3%。支付赔款3.7亿元,受益农户26.3万户次。金融资产质量。不良贷款持续“双降”,资产质量不断优化。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566.8亿元,比年初减少41.8亿元;不良贷款率为6.4%,比年初下降1.8个百分点。其中,农业发展银行不良贷款余额320.9亿元,占全部不良贷款的57%,比年初下降120.5亿元。 (吴艾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