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概 况

  自1991年国务院批准黑龙江省设立首家国家级哈尔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来,共规划建设国家级开发区10家。其中,经济技术开发区4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3家、边境经济合作区2家、综合保税区1家;省级开发区25家,享受省级开发区政策的工业示范基地33家;全省开发区总数达到70家。黑龙江省开发区始终坚持“以提高吸收外资质量、发展现代制造业、优化出口结构为主,致力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致力于发展高附加值服务业”的发展方针,在开发区建设、产业发展、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对外合作、集约利用土地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发挥了窗口、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已经发展成为黑龙江省现代制造业集聚、外商投资密集、投资环境优化、高新技术发展的新兴产业基地,成为促进所在城市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载体。经过20年的不断发展,黑龙江省开发区经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1)成为区域经济的新增长点。截至2011年末,累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 459亿元,工业增加值6 262亿元,工业总产值21 872亿元,财政收入989亿元。2011年全省开发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 056亿元,占全省CDP的24.4%,同比增长86%,占全省的比重增加8.3个百分点;实现财政收入322亿元,占全省19. 9%,同比增长132%,占全省的比重增加6.9个百分点;实现工业增加值1 889亿元,占全省39.3 %,同比增长98 %,占全省的比重增加15.5个百分点;实现工业总产值5 805亿元,同比增长69%;实现税收总额260亿元,同比增长72%。全省开发区用不足全省千分之一的土地面积、千分之2.3的人口、百分之1.8的建设用地,在2011年创造了占全省24%的GDP、20%的财政收入、39%的工业增加值、43%的进出口额,吸收了64%的外资,创造了90万人的就业机会。(2)成为产业项目的承接基地。截至2011年末,累计进区企业15 309户,内资企业13 536户,到位内资总额3 835亿元;外资企业1 773户,实际利用外资67. 97亿美元。全省开发区新批入区项目2 867个,同比增长4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838个,出口企业59个,世界500强企业45个,国内500强企业93个;实际引进内资企业2 782个,实际到位金额877亿元,省外实际到位资金502亿元;实际引进外资企业85个,实际利用外商投资22亿美元,同比增长175%,占全省的64%,占全省的比重增加35个百分点。世界六大洲国家和地区均有在黑龙江省开发区投资,投资的国家和地区达到78个,29家世界500强外资企业在全省开发区投资了52个项目。(3)成为进出口的加工基地。截至2011年末,累计完成进出口总额672. 92亿美元。2011年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167亿美元,同比增长67 %,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43.4%,占全省的比重增加4.2个百分点。特别是国务院批准设立绥芬河综合保税区后,黑河、绥芬河2个国家级边境经济合作区快速发展,成为“出口抓加工、进口抓落地”的有效载体和平台。随着全省开发区出口的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制药、生物技术、新材料、动漫和IT等高附加值产品,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了全省出口产品结构。(4)成为产业结构的调整基地。截至2011年末,开发区内经国家和省科技部门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达3 562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基地7个,还有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服务外包产业园、国家中俄信息产业园、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化基地、国家绿色食品产业化示范基地、国家民用航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国家新型工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国家文化产业化示范基地等23个国家级产业基地和6个国家级检测中心。2011年全省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670家,服务业企业2 987家。(5)成为最具发展环境的经济新区。以建设设施完善、功能齐备、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工业新城区为目标,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758亿元,固定资产总投资3 563亿元,开发土地面积443平方公里。全省开发区固定资产投资1 518亿元,占全省21. 2%,同比增长84%,占全省的比重增加9.1个百分点;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48亿元,同比增长265%。全省开发区建成水、电、气、道路、通讯等“五通一平”以上的基础设施,具备了承载大中型产业项目的能力。(6)成为科学率先发展的和谐基地。截至2011年末,开发区内从业人数90万人,同比增长30%,其中工业企业从业人员73.2万人,从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1 580元,工资保障水平达到1.6;项目投资强度1 577.6万元/公顷,容积率0. 67。 (杨 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