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灾减灾和气象服务
(1)积极促成中国气象局同省政府建立战略合作关系。10月31日,中国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郑国光与省委副书记,省长王宪魁,在哈尔滨就深化合作、共同推进气象服务和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进一步推动龙江气象事业实现更大发展举行会晤,同时签署省部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气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森林生态环境安全和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等方面共建,全面提升“四个能力”和气象现代化水平。双方将本着统筹协调、共同支持的原则,建立合作联席会议制度,面向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分析合作进展情况,促进合作协议的落实,为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一流的气象服务。(2)扎实推进气象为农“两个体系”建设。按照省委、省政府办公厅19号文件和中国气象局“提能力、建机制、促合作、强基层”要求,全面加强气象灾害防御能力。2011年全省市县级财政投入气象为农“两个体系”建设资金达比2010年增长62, 1%。全省已建成乡镇电子显示屏766块,气象大喇叭2 579个,气象信息服务站315个。31个县(市)建立气象灾害风险隐患信息库,45个县(市)编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72个县(市)建立并完善气象灾情收集热线。初步建立农业农村一体化气象服务平台,基本实现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殖大户“直通式”农业气象服务。(3)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企事业单位、新闻媒体、社会公众在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信息发布工作中的职能、责任与义务,加大利用社会资源强化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力度,任务明确具体、地方特色鲜明、时间节点清晰。为了推动全省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建设,省气象局和省政府应急办联合发文,成立黑龙江省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建设工作机构。(4)防灾减灾和各项气象服务成效显著。2011年,面对阶段性干旱、区域性暴雨、春播低温寡照、初霜冻偏早、风雹灾害等局地强对流天气频发的严峻形势,全省各级气象部门认真履行职责,积极有效应对,强化监测预警、预报服务、应急处置。防火关键期,及时发布高火险预警,全省3部卫星遥感监测系统每天24小时监测火情。提前20天调用2架增雨飞机、火箭及时开展人工增雨作业,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森林火险等级。由于监测及时、提前预警、保障有力,为全年没有演变成较大森林火灾作出了贡献。积极做好七台河恒太“8·23”煤矿透水事故应急气象保障。全年全省累计发布预警367次,公众气象服务预警短信292万条,累计受益人数超过l 800万人。与水利、林业、农垦、国土资源、交通等部门加强预警联防,全年开展联合会商18次。联合多部门开展暴雨气象灾害应急保障演练。建成省级应急指挥平台。鸡西市气象局在全省率先建成政府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得到省政府应急办的肯定。向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报送《“4·27”美国龙卷风灾对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启示》的咨询报告,省委书记吉炳轩和时任省委副书记、常务副省长杜家毫作出重要批示。提出的建设高性能计算机系统和全省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系统980万元的专项资金,已正式通过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全省开展重大活动气象保障98次,确保各项活动顺利举行。全年五日加权晴雨预报准确率83. 73%,比2010年有所提高,其中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86. 59;气象服务社会公众满意度达90. 8%,比2010年提高4.6个百分点,名列全国第2名。各市(地)人民政府对气象工作满意率为100%。(5)气象为农服务积极主动。注重发挥各级政府在气象为农服务的主导作用,积极探索气象为农服务新方式,与农业、水利等涉农部门建立联动机制。在年度预测、秋季预测和邻近中短期预报中都准确预报早霜冻,为各级政府科学安排农业生产提供了决策依据。准确预报4月末的一次晴好天气过程和春季第一场透雨,为确保一次播种保全苗提供了重要依据。建立农作物春播气象指标。各地积极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抓住一切时机,通过2架飞机和火箭、高炮及时开展人工增雨、防雹作业,最大限度地减少干旱和冰雹损失。加强了农业气象应用技术开发研究,一批研究成果在业务服务中得到广泛应用。同新闻媒体、通信部门建立“绿色发布通道”。充分发挥万名气象信息员在气象为农服务中“消息树”和“生力军”的作用。 (李晓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