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书记:林 铎 1956年3月生,研究生学历,中共党员,1974年12月参加工作,2012年1月任现职。
副书记:宋希斌 姜国文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颖(女)
副主任:朴 逸 王维绪 才殿国
王洪斌 顾福林
市长:宋希斌1963年4月生,研究生学历,中共党员,1985年7月参加工作,2012年1月任现职。
副市长:聂云凌曲磊(女)张显友
焦远超 任锐忱 张万平
市政协主席:姜明
副主席:张桂华(女)葛喜东 张郑婴
解应龙 纪效民 唐春发 李志恒
赵登峰
【概况】
201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 243.4亿元,比上年增长12.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4万元,比上年增长12%。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502.1亿元,比上年增长22.3%,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00.3亿元,比上年增长30.5%。金融、信息、会展、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服务业增加值达2 149亿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 648.4亿元,年均增长18.3%。产业结构更趋合理,三次产业结构由2006年的14.1:35.8:50.1调整为10.5:38.8:50.7。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由44. 6%提高到54.4%。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21.5%,水、气主要污染物排放分别减少17.8%和11.7%。
民生惠民力度持续加大,向市民承诺的280个惠民行动项目件件落实,累计投入871.5亿元。城乡居民收入持续提高。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万元,比上年增长14.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 608元,比上年增长19.8%。实施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累计新增城镇就业53.8万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3%以内,转移农村劳动力年均120万人以上。社会保障覆盖面持续扩大,保障标准大幅提高,困难群体得到政府救助和社会关爱,养老服务设施进一步完
善。主城区居民全部饮用磨盘山水,103万户居民用上清洁安全天然气,集中供热普及率由61%提高到72%,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由54%提高到75%,城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从无到有,处理率达80%。累计更新公交车辆3 200余台,开辟调整公交线路74条,农村客运班车通村率达100%。
社会事业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发展,教育公平进一步显现,累计创建标准化学校400余所、资助贫困学生62万人次。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扎实推进,新农合统筹区域内住院政策性报销比例达70010,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实现全覆盖,251个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2‰。文化建设取得新进展,覆盖全市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哈尔滨大剧院等标志性文化设施加快建设,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开发等项目进展顺利,被联合国授予“音乐之城”称号。群众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竞技体育水平进一步提高。安装健身路径6 500件。成功举办第24届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民族宗教、外事侨务、人力资源、统计、审计、气象、人防、地震、档案、国防教育和双拥及民兵预备役、地方志、老龄、残疾人等工作取得新进展。
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国有企业改制基本完成,厂办大集体改革接近收尾,国有净资产总额比2006年翻两番。农村产权确权登记颁证任务完成80%。市政府组成部门由49个精简至42个,下放和取消管理权限85项。财税、金融、文化、水务等领域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累计实现进出口总额189.2亿美元,年均增长14.9%。累计实际使用外资30.9亿美元、国内区域经济合作资金到位2 063.7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6.4%和34.2%。“哈洽会”、“冰洽会”等招商平台作用凸显,华南城、国际农业博览中心等102个招商大项目实现当年签约、当年落地。摩根大通、东亚银行等国际知名银行入驻哈尔滨市。哈尔滨市与以色列合作取得突破,“哈以基金”在国企战略投资、科技企业孵化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精神文明与民主法制建设 “三优”文明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进展明显,市民文明素质进一步提升。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七连冠”。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办复率均达100%。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地方性法规草案24件,制定政府规章92件。“五五”普法圆满完成。社会管理成效明显,社区工作用房和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形成了社区网格化管理和“中心社区”建设模式。各类生产安全事故下降61. 5%,信访形势有所好转,万人刑事发案率在副省级城市中保持最低。
【惠民行动项目】
截至2011年底,哈尔滨市2011年确定的8个方面40个惠民行动项目圆满完成,实际完成投资288.5亿元,为年投资计划的141%。(1)改善群众居住条件。年完成投资155亿元,占总投资的53.7%。通过实施棚户区改造、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公租房和农村泥草房建设,10万户城乡居民住房条件得到改善。完成棚户区拆迁改造370万平方米,解决了26 875户住房困难家庭居住问题;在房改项目中规划配建廉租住房2 095套,全部开工建设,新增廉租住房受益户2 205户,通过公开摇号为1 126个家庭配租了廉租房;提供经济适用住房房源7 034套,发放经济适用住房补贴1 000户;规划建设公共租赁住房1万套;拆除农村泥草房6.03万户,全部喜迁新居。通过实施改造旧有庭院、休闲广场和建设绿化示范村屯项目,有效改善了群众生活休闲环境。100个村屯实现高标准绿化,500余个庭院旧貌换新颜,50个休闲健身广场建成后成为群众休闲、健身、散步的好去处。通过实施小锅炉并网改造、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有效改善了城市整体环境面貌。并网拆并分散小锅炉497台,改造陈旧老化管网340公里,新增集中供热面积2 279万平方米,集中供热普及率由67%提高到72%,10万户居民受益。实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320栋、224万平方米,惠及百姓2.6万户,实现了节约建筑能耗、改造居住环境、提升城市形象“三位一体”统筹建设目标。(2)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年完成投资114.8亿元,占总投资的39.8%。通过加强桥梁、道路改造建设,进一步拉开城市路网结构。阳明滩大桥、松花江公路大桥建设队伍披星戴月抢工期,两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愿望成为现实。城乡道路同步改造,140项道路改造、56万平方米二环区域内土路改造项目提升了道路通行能力,农村公路累计开工建设546.2公里,有效改善了农村道路交通状况。通过加强公交车辆管理、调整公交线路、辟建停车泊位,进一步规范了城市交通秩序。2011年,更新、新增480辆大容量公交车,新建11 508个免费停车泊位,方便了群众出行。通过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产品市场、城市重点部位的安全监管,进一步提升了城市服务管理能力。“天眼工程”三期完成1 700余个监控摄像机和3.4万个监控设施安装任务;城区、社区办公用房基本达到建筑面积300平方米以上,社区服务能力、减灾抗灾能力均得到加强;加强了标准化农家店和农产品质量检测,为市民的餐桌把住了第一道关卡。(3)拓宽社会就业渠道。年完成投资7. 75亿元,占总投资的2.7%。通过开辟就业渠道,确保全市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累计安置城镇新增就业12万人,登记失业率3.02%,安置零就业家庭491人,全年始终保持动态为零目标。通过落实就业政策,确保灵活就业人员补贴发放到位。2011年,黑龙江省政府对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补贴政策进行了调整,新政策缩小了发放范围并实行定额发放社保补贴,按新政策年初预计发放2.4亿元,已足额发放到位,补贴2.26亿元。通过加强创业培训,确保以创业带动就业。全年对9 000余名下岗失业人员进行创业培训,创造就业岗位2.7万个,受训后成功创业或自谋职业人数达到培训总数的67%。重点加强残疾人就业安置工作,全市就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4)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年完成投资2亿元,占总投资的0.7%。通过低保提标,保障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城市市区低保标准由每人每月310元提高到360元;农村低保标准由年人均1 200元提高到年人均1 350元。通过医疗保险政策的提标扩面,保障了城乡居民病有所医。医疗保险增设每年个人135元的缴费标准档次;将城镇居民门诊就医纳入统筹金支付范围;取消城镇居民中困难人群住院起付线,统筹支付比例提高5个百分点。通过养老服务的健全完善,保障了城乡老人老有所依。在城区完成1 10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建设,香坊区老年宜居社区主体建成,整合168家小型连锁养老机构,增加3 000张养老机构床位;启动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实现了城乡为老服务的同步发展。(5)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年完成投资3.03亿元,占总投资的1%。新建爱建中学、第十七中学、第六十三中学和第十九中学分校,改造城区8所薄弱学校,对80所义务教育学校实施标准化建设。完成1 276所学校结对帮扶,对寄宿制学生、贫困农民工子女等7万余人发放助学金。(6)健全医疗卫生体系。年完成投资1.1亿元,占总投资的0.4%。通过开展省、市属三级医院与县(市、区)政府和县级医院合作共建,双城、尚志等一批县级医院通过二级甲等医院评审;通过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和药品零差价销售,加强慢性病管理,提高人均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等措施,百姓享受到实实在在的优惠。(7)加强弱势群体救助。年完成投资2. 22亿元,占总投资的0.8%。以解决城市低收人群体、残疾人群体、贫困农民、妇女健康普查和儿童唇腭裂救治为重点,实施了一系列救助保障。为低收入困难家庭和低保家庭发放节日补助;116个贫困村整体脱贫,28万农民吃上放心水;1 700户残疾家庭住房得到改造,3 000余名残疾人得到医疗救助;120万育龄妇女进行免费健康检查,100名唇腭裂患儿免费治疗。这些措施缓解了群众的生活难题,得到了群众的广泛拥护和认可。(8)丰富文化娱乐生活及全民健身。年完成投资2.6亿元,占总投资的0.9%。通过金河公园的竣工、哈尔滨音乐厅的建成、社区图书馆和健身路径建设,以及2区8县(市)双向电视网络数字转换系统的实施,群众文体活动场所不断增多,群众文体需求不断得到满足。
【香坊汇地下购物广场】
香坊汇地下购物广场位于香坊区延福街,是经国家人防办批准立项,由哈尔滨家财恒润投资有限公司耗资近亿元建设的大型平战结合人防工程,于2011年5月破土动工,2011年6月竣工正式投入使用,是香坊区重点招商引资项目。“香坊汇”总建筑面积12 700平方米,设5大功能区,共有精品屋、营业柜台750处,安置近5 000人再就业。“香坊汇”的建成对提高人民防空能力、打造靓丽安埠商圈、推动香坊区“中兴”战略起到了重要作用。
【香坊区中国亭园建设】
亭园林地位于香坊区中部,北至公滨路,南至红星村,西至油坊街、香德街,东至电碳路,由东新、拉滨等七条铁路环绕、分隔,信义沟穿过其中。园内设计以陶然亭、醉翁亭、兰亭等八大名亭为主线,辅助建设近百座亭、廊、榭、阁。总面积72.9万平方米,预计投资2亿元,分三期建设完成。亭园一期工程已完成明朝幽赏亭、清朝亭等四座仿古名亭修建,植树3万余株。整体建成后,将成为中国迄今为止最大、单独针对垃圾填埋场进行改造建设的主题公园林地。
【金上京会宁府遗址拟建考古遗址公园】
金源文化是黑龙江省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金上京会宁府遗址位于哈尔滨市阿城区南郊2公里处,俗称白城,曾是金朝初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金上京会宁府遗址是中国迄今保存较好的一处金代都城遗址,2006年纳入全国100处重要大遗址保护纲要中,2011年被列入国家十大重点考古项目。《金上京会宁府遗址保护规划》经专家数次论证、反复修改最终编制完成,已经国家文物局审核原则通过。保护规划在省政府公布实施后,包括金上京会宁府遗址、金太祖完颜阿骨打陵址在内的九大金源遗址,将得到相应的政策及资金支持,并通过合理利用进一步传播、展示绵延千年的金源文化。阿城区在强化保护的基础上积极申报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滨江湿地】
滨江湿地位于松花江民主巨源江段,西起新仁灌溉站,东至蜚克图河,南起堤顶路,北至松花江主航道,面积100平方公里。前期初级利用和后期深度开发并行,一年运行,三年建设,五年成型,建成后将成为“周边罕有,国内一流,世界知名”北国寒地多样性SA级生态旅游风景区。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哈尔滨市打造“万顷松江湿地和百里生态长廊”的新亮点,成为哈尔滨市乃至黑龙江省及国家湿地生态旅游的新品牌,启动了18处旅游景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极大地提升哈尔滨市东部城区新形象,为发展区域经济,带动产业发展,促进就业和富裕农民产生积极和深远的影响。2011年,道外区共规划精品旅游线路8条,建设滨江湿地码头4个,完成景观旅游区3个,铺设栈桥4 500米。十里龙亭、七星岛、白渔泡湿地公园、知青山庄等20余个景点投入使用。首届“中国哈尔滨湿地旅游文化节”成功举办,道外区共接待游客6万余人。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成果显著】
阿城区被黑龙江省农委推荐为国家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单位。按照国家级试点工作要求,试点工作两年完成。阿城区已指导乡镇完成登记6.8万户,占应登记农户88.3%,颁证4万户。同时按照农业部、国家档案局要求,制定并出台了《阿城区加强农村土地承包档案管理实施意见》,规范了全区农村土地承包档案管理,完成阶段性工作任务。为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打下了坚实基础。阿城区在哈尔滨市率先成立了区级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建立健全了区、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全区土地流转面积达1. 55万公顷,比2010年新增0.47万公顷,占家庭承包面积的22.5%。实现6.67公顷以上规模经营大户有310户,经营面积为0.44万公顷。其中阿什河街城建村土地流转面积达393.3公顷,占全村耕地面积的94%。阿城区同时建设开通了农村产权交易网站,定期举办产权交易会。全年收集发布农村产权供求信息356条,达成协议58份,交易金额218万元。健全完善了区级仲裁、乡村调解和司法保障的调解仲裁服务体系。依法仲裁土地承包纠纷案件89起,有效维护了农民土地承包权益。
【哈南工业新城核心区建设】
(1)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11年,核心区地区生产总值实现660亿元,比2009年新城建设前增长80.3%;全口径财政收入实现115亿元,比2009年新城建设前增长6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17 亿元,比2009年新城建设前增长54.2%;工业总产值实现1 605亿元,比2009年新城建设前增长65.8%;固定资产投资实现311亿元,比2009年新城建设前增长150%;实际利用外资额突破6.4亿美元,比2009年新城建设前增长146.2%;对市财政直接贡献达36.5亿元;经开区在全国90个国家级开发区中,投资环境综合评价排名由2009年的第31位上升到第17位,成为全国发展最快的开发区之一。(2)主导产业规模明显壮大。按照哈南工业新城的发展定位和产业布局,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做强先进制造业,做大现代服务业,重点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了一批居全省乃至全国前列的特色产业基地和龙头企业集群,哈南核心区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拥有国家民用航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装备制造产业示范基地等16个国家级产业基地。20平方公里大运载产业群已具雏形,7平方公里食品产业和3平方公里医药产业集中区基本形成,规划建设了4平方公里国际物流城和50平方公里国际数据城。大运载、食品和医药三大主导产业规模占工业经济的比重超过68%,高新技术产值占经济总量的比重上升到36%。核心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98家。先后成功吸引了11家世界500强跨国企业,7家投资超亿美元企业,40家投资超千万美元企业,200余家知名企业前来投资。(3)城乡载体功能快速提升。2011年,新建贯穿核心区和南岗区、香坊区、双城新兴、五常牛家等工业园区的松花南路、南城第九大道、彩虹路等主干道路58条(段),跨运粮河大桥等桥梁4座,新建道路总长度56公里,初步构建了五纵五横的路网格局。相继启动了平南热电厂、北部热源厂、平房一次变、平安变等基础设施源头工程建设,敷设各类管线320公里,水、电、热、气等配套功能进一步完善。2011年,完成12.8平方公里征地任务,新城可利用土地规模由2009年末的25平方公里增加到75平方公里,经济发展空间得到大幅拓展。2011年哈南核心区实施棚改和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9个,其中,棚改征收项目4个,总占地面积56.13万平方米,总征收面积31.02万平方米;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5个,总建筑面积156万平方米。
【一汽通用轻型车项目】
项目建设单位为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哈尔滨轻型车厂,总投资14.23亿元。项目总占地面积5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8万平方米,建有冲压、焊装、涂装、总装四大工艺及车桥、车架两大总成生产线。项目于2009年5月27日奠基开工建设,2011年2月18日土建工程基本完工,开始设备搬迁,2011年2月28日第一辆生产验证试装车下线。2011年,项目一期工程已经完工,具备年产解放系列轻型卡车10万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