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鹤岗市

  市委书记:杜吉明 1955年7月生,研究生学历,中共党员,1971年5月参加工作,2011年1月任现职。
    副书记:张雨浦(回族) 梁成军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杜吉明(兼)
    副主任:郭桂荣(女) 于冶铭
    马文成 伍 鹏 马智凯
    市长:张雨浦(回族)1962年8月生,研究生学历,中共党员,1984年7月参加工作,2008年3月任现职。
    副市长:谢宝禄 王 瑞 徐 颖
    马 冲 梁贞堂 谢殿才 杨贺新
    市政协主席:徐祝新
    副主席:于会文 袁正岱
    王书雅(女)赵广东 张 涵 袁 军
    【概况】
    鹤岗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坐落在小兴安岭东麓低山丘陵地区与黑龙江、松花江交汇的三江平原地区,东部、南部隔松花江与佳木斯市相望,西部隔小兴安岭与伊春市接壤,北部以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为界与俄罗斯比罗比詹市毗邻。幅员面积1.5万平方公里,辖萝北、绥滨2个边境县,人口110万。独特的地理位置使鹤岗成为三江平原北部的重要区域,素有“金三角”之称。
    2011年与2006年相比,地区生产总值从125亿元提高到313亿元,增长1.4倍;全口径财政收入从16亿元提高到48.8亿元,增长2倍,其中一般预算收入从7亿元提高到22亿元,增长2.1倍;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0.6亿元,增长2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83. 91亿元,增长1.3倍;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从8 400元增加到13 930元,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农民实际人均纯收入从3 780元增加到11 330元,增长2倍,首次突破万元大关。2011年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和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均列全省第三位、四大煤城第一位,为历史最高水平;财政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和产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均列全省第一位。各项主要指标增幅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步入全省优秀行列。
    产业项目 全市持续开展“项目建设年”、“四比竞赛”等活动,共实施千万元以上产业项目284个,完成投资224亿元,已开工和竣工项目总量超过改革开放以来30余年的总和。煤电化产业完成布局。中海油华鹤、龙煤东化2个大化肥项目和4个百万吨煤焦化及4个深加工项目,全部开工或投产,2个120万吨甲醇项目完成审批,从而结束了鹤岗市没有煤化工项目的历史。此外,龙煤立达90万千瓦矸石发电一期投产,60万千瓦热电联产项目报批;120万吨鸟山主焦煤项目、东北三省最大的400万吨峻发洗煤项目等开工建设。新兴产业项目迅速崛起。强力推进石墨产业发展,石墨储量、年加工量和出口量分别占全国的1/3、1/5和1/3,新建香港南海油等4个石墨项目,实现深加工零的突破。矿用救生舱、玉米剥皮机、联合转载机等一批拥有专利技术的机械制造项目开工建设;三精千鹤制药、双兰星制药、禾友农药等项目投产;100万吨鑫塔水泥等10个新型建材项目建成,特别是中岩抗裂合材料被联合国确定为永续性环保项目,并获得1.2亿元首批资金支持;双叶、翔鹤家具等林木深加工项目开工建设;萝北、绥滨风电及沐阳太阳能利用等清洁能源项目开工建设或投产。
    产业结构 2011年,三次产业结构26: 49:25;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实现84.4亿元、151.6亿元、77.1亿元,为2006年的1.7倍、2.2倍和1.6倍。工业经济显著增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可比口径)由35户增加到90户;税收实现30亿元,是2006年的1.6倍。非公经济实现税收由2.3亿元增加到18.5亿元,是2006年的8倍;非公经济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由26%提高到38%,超过1/3。2011年,全市生产原煤1 800多万吨、洗煤1 300多万吨。龙煤鹤岗分公司税收由4.2亿元增加到12.3亿元,增长2倍;地方煤矿在完成关闭34个矿井任务的情况下,实现税收由0. 54亿元增加到2.8亿元,增长4倍。建筑营业税由0.67亿元增加到2亿元,增长2倍。现代农业加快建设。农业生产连年丰收,粮食产量从6亿公斤增至10. 38亿公斤,域内粮食总产量从26亿公斤增至42亿公斤,分别是2006年的2倍和1.6倍。全市水稻种植面积由3.3万公顷增至10余万公顷,接近“过半”目标;有机、绿色、无公害种植面积达到11.3万公顷,实现“过半”目标。在全省率先启动“农业机械化整市推进工程”,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程度由88%增至95%。在全省率先创建5个国家级标准化畜牧养殖示范场及1 1个养殖基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由46户增至53户,被评为全省“农业产业化先进市”。基础设施不断加强,筹资近10亿元,实施了122个水利工程,江萝、绥滨等4大灌区开工建设,可新增水田灌溉面积12万公顷;小鹤立河等7座水库、7座塘坝工程基本完成,新增旱涝保收田近6.7万公顷。总投资26亿元的关门嘴子大型水库已列入国家重点支持项目。黑龙江流域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绥滨船箱养鱼基地建成,五味子、蓝莓等基地总面积达到0.17万公顷。新农村建设稳步发展,完成了52个省级示范村建设任务,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由19个增至230个.增长11倍。第三产业迅速发展。积极争取“界江游”列入全省“十大旅游开发区”龙头景区,旅游产业快速启动。五年投入近20亿元,建成了龙江三峡、金顶山石林、太平沟黄金古镇、月牙湖风情园等20大景区和黑龙江流域博物馆等47个景点。名山旅游名镇一期工程建成并具备接待能力,岭北矿山地质公园、三峡森林公园、鹤岗森林公园、鹤北联营母树林公园被确定为国家级公园,6个景区被命名为国家级景区。创办了两届“国际界江旅游节”和首届“美食节”,组织了“黑龙江流域文明论坛”、“鹤岗名优特产品评展”等一系列文化、经贸活动。“北国边疆文化旅游区”被列入国家旅游“十二五”规划,并被授予“最佳山水旅游胜地”和“最具潜力旅游发展城市”等称号。接待国内外游客由50万人次增至近200万人次,增长3倍;旅游总收入由0.6亿元增至20亿元,增长32倍。
    城乡面貌 确立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南兴、北开、东治、西拓、中升”五大城市发展战略,掀起城市建设新高潮,大力创建“三优文明城市”,城乡面貌极大改善。大手笔推动新城建设。投入3 000多万元,高标准完成了鹤南工业新城、松鹤生态新区、城市风貌特色及4个小城镇建设规划等。鹤南新城“三桥一路”等基础设施建成,松鹤新区“一河两路”等6项工程开工。实施“畅通工程”。编制了《鹤岗市区交通规划》,建成市货运中心和14个县乡级客运站,更新公交车200多辆。开通了鹤岗至天津列车,结束了没有出省列车的历史。投入17亿元,建成绥嘉等6条高等级公路,群众期盼多年的鹤名一级公路、东部绕城公路开工建设。投入6亿多元,完成1 660公里农村公路建设,实现了“村村通”目标;投入3亿多元,完成130余条城市道路和10座城市桥梁建设任务。特别是投入2亿多元,一次性完成6个出城口改造任务,把昔日“脏乱差”的南大门改造成靓丽的“迎宾大道”。全省最长的富绥松花江大桥提前一年通车,全国最长的黑龙江固冰浮桥通车。鹤伊高速、绥萝公路、鹤名铁路、鹤佳铁路、铁路新站、鹤岗机场、文化高架桥等已开始规划设计。
    社会事业 各类教育全面发展。省级标准化学校由13所增至39所,5所学校成为省级样板学校。小学和初中巩固率、高中毛入学率、高考升学率等进一步提高;新建18所学校教学设施、3所校外活动中心。启动校舍安全工程,城市学校D级危房改造全部完成。加强学前教育,201 1年完成新建改建8所公办幼儿园。鹤岗师专通过教育部评估,毕业生就业率、专升本考取率连续4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全部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全面落实了中等职业学校和农村困难家庭学生学费、生活费补助政策。5年投入资金2 180万元资助4万多名困难学生,兑现了“不让全市的一个孩子因贫失学”的承诺。卫生服务日趋完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实施,医改工作经验在全国推广。建成卫校实验楼、职业病防治院等7所医疗和教学设施,改造城乡医院30所、惠民医院7所、县乡医疗卫生机构1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8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覆盖率达到93%。实施了“婴幼儿健康促进计划”、“惠家工程”和65岁以上老年人体检等一系列免费政策。市人民医院、鹤矿总医院晋升为国家“三甲”医院。科技创新不断增强。
    民生工程 启动十大民生工程,财力投入大幅增加,5年办成单项投资百万元以上实事达到508项。积极促进就业创业。全面实施“千人创业”计划、“百名大学生就业创业工程”和“妇女创业就业工程”,发放公益性岗位和灵活就业补贴3.7亿元。全市新增就业10.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 3%以内,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5%以上,保持了“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提高各类人群保障水平,失业保险标准由196元提高到490元,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由1 164元提高到1 296元,城市低保年人均补差额由1 044元提高到2 796元,农村低保年人均补差额由450元提高到1 050元,均列全省前三位。争取2.7亿元,将2.5万名关停破产企业人员和7 300名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全部纳入医保,将2 700名企业老工伤人员全部纳入工伤保险。城市人均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由7元提高到25元,城乡居民医保补助水平由80元提高到200元,社区工作者生活补贴由400元提高到1 000元。基本药物制度试点全面推行,实现“一卡就医、即时结算”。建成儿童福利院,孤儿和散居孤儿生活补助标准分别达到1 000元和600元。新建老年公寓51所、养老机构131个。对1.7万户低保户发放物价调节基金750万元,居全省第四。完成了56个村整村脱贫任务,城乡低收入和贫困人口由13.6万人下降到4.5万人。
    政府建设 顺利完成政府机构改革,实行了一系列政府管理创新重大举措,并出台了政府系统改革创新奖励制度。在规划政策制定上,编制了“十二五”规划等35个中长期发展规划;出台了《城市资源经营办法》等30个组合性政策措施,对全市促发展、保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在财政金融保障上,在全省首家完成政府平台公司制改革,为企业融资33亿元。特别是以民生为重点,投入4 165万元设立了扶贫解困救助、特困学生救助、劳模解困救助等21项保障性基金,基金数量和保障范围居全省之首。全面加强金融工作,与7家金融机构实现战略合作;创办民营经济担保商会和10家小额贷款公司,累计为企业提供贷款1 1亿多元。全市金融机构存贷额分别比2006年提高了1倍以上,存贷比达到65.3%,列全省第三位、四煤城第一位。在深化区域合作上,与省农垦总局、森工总局、龙煤集团等公司和中海油化学公司签署了“4 +1”区域合作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