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重要政事和决策

  加快大项目建设,拉动投资保增长 (1)强力推进产业项 目建设。集中力量抓大项目,全力突破。开工建设500个省级重 点产业项目,完成投资l500亿元,增长50%以上。继续实施工业 “双百工程”,重点推进100项投资亿元以上传统产业技术改造 大项目建设;重点推进100项战略性新兴产业大项目建设。投资 亿元以上工业项目600个,建成投产5 000万元以上项目400个, 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0%。(2)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优 化路网结构,保在建、上必须、重配套,有序推进,提高畅通能 力和安全水平。建设高速公路512公里、一二级公路895公里、农 村公路4 000公里。加强城乡结合、干支结合的配套建设,同时 搞好县乡公路结合部的坡路改造,确保交通安全。积极推进铁路 建设。推进哈尔滨机场扩建和抚远、建三江机场建设,积极做好 五大连池机场建设的前期工作。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开工 和续建水利项目560项,推动粮食产能水利工程、重点防洪工程 、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国境界河国土防护工程建 设。(3)加快园区建设,促进项目落地。在现有13个省级重点 园区基础上,再打造8~10个省市共建重点园区,提高投资强度 ,促进项目落地。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1)做大做强传统优势产业。依托粮食、石油、矿产、林 木、煤炭等资源优势,引进战略投资者,打造龙头企业,促进资 源深层次开发,“吃干榨净”出精品,提高附加值。食品、石化 、矿产、林产品深加工等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分别增长25%、16% 、30%和20%。(2)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以LED 、云计算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以钼、石墨为代表的新材料产 业,以核电、风电、燃气轮机为代表的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以 生物医药、生物能源、生物制造为代表的生物产业,以轨道交通 、飞机及乘用车为代表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产业,以大马力拖拉 机、水田高速插秧机、收割机为代表的新型农机装备制造产业等 。(3)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以金融、物流、旅游、文化 创意、物联网等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培育新兴服务业态。创新 金融产品,加大信贷投放力度,促进金融能量有序释放。支持重 点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培育一批大型物流集团和特色物流企业, 着力构建现代市场流通体系。深入开发和整合旅游资源,打造品 牌,壮大旅游产业。
    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1)毫不动摇地抓好粮食生产。扎实推进“两大平原”农 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用好国家政策,确保粮食产能的巩 固和提高。继续推进大水利、大科技、大农机、大合作,加强农 田水利建设,新增和改善水田灌溉面积37.33万公顷,新增旱田 节水灌溉面积26.67万公顷。提高现代化大农机装备能力,新组 建200个大型农机合作社。推广现代农业科技,实施种子工程。 优化种植业结构,稳玉米、保大豆、扩水稻,保证主要农作物种 植面积。(2)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实施品牌战略,壮大龙头 企业。依靠科技优化产品结构。(3)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 。发挥农民的首创精神,走合作发展道路,提高组织化程度,强 化市场主体地位,参与市场竞争,增强农民话语权。继续抓好星 级合作社建设活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2.4万个。(4)多渠 道促进农民增收。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优质高效经济作物。加快 发展畜牧业和特色水产养殖业,抓好深加工。
    坚持县域和城区并重,统筹区域协调发展
    (1)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立足县域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 走特色发展之路,走产业立县之路,坚持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 化、林业产业化和经济外向化等发展方向,创办园区,招商引资 上项目,尽快形成立县主导产业。每个县(市)要有省级重点产 业项目支撑,在2-3年内都打造自己的特色产业园区。(2)加 快发展城区经济。坚持生产服务业与生活服务业并重,现代服务 业与传统服务业并举。依托区位条件,打造服务外包、信息咨询 、专业培训等生产服务业;提升商贸、餐饮、娱乐、家政、社区 服务等发展档次,繁荣生活服务业;依托主城区中心区域和城市 综合体,发展文化创意、总部经济、金融保险、会展经济、楼宇 经济等,构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依托中心城区的科技园区、科 研机构和骨干企业,培育高端制造业集聚区。(3)推进城乡一 体化发展。坚持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深入开展场县、村 企等共建活动,强化吸纳就业与人口集聚功能,推动基本公共服 务向农村延伸,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加快旅游名镇和“百镇”建 设,实施沿乌苏里江四县(市)城镇化试点。扎实推进新农村建 设,扩大星级村建设规模。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坚持开发式 扶贫,实施区域攻坚和整村推进,省财政投入配套资金I.5亿元 ,农村贫困人口脱贫10万人以上。重点加大对大兴安岭南麓山区 11个县和其他17个国家级、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市)的扶持力 度,激活内在发展动力,逐步改变贫困面貌。
    强化科技支撑,增强创新发展能力(1)培育自主创新主体 。做大做强10个行业工程技术研究院,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达 到30家,建设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0家,创新型企业达到300 家。组织实施30个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 (2)推进科技园区建设。加快哈尔滨科技创新城建设,引进科 研院所和科技企业,打造“北方智谷”。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和 科技服务体系,科技园区新孵化和引进企业500家。建设国家级 和省级产品质检中心,增强重点产业和产品竞争力。推动农业科 技进步,建设国际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和 农业科技展览馆,构建龙江农业科技高地。(3)推动科技成果 产业化。科技成果省内转化落地500项,应用类科技成果应用率 85%以上,技术交易额实现70亿元。
    创新体制机制,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1)推进文化改革发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组建新闻传 媒集团、演艺集团和文化旅游集团,推进市级和县级文艺院团转 企改制、划转,上半年完成国有文艺院团改革任务,9月底前基 本完成非时政类报刊社转企改制任务。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加强 群力文化产业示范区、龙江传媒产业园等15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 园区(基地)建设。(2)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建设一体化 公共服务平台,鼓励全民创新创业,搞好省、市、县三级创业基 地建设,实施万名创业小老板和小企业培育成长计划,充分释放 民间投资潜力,减轻企业税负,解决企业融资难,支持小微企业 加快发展。扶持400户小企业成为规模企业。(3)统筹推进其他 领域改革。继续深化国企改革,要完成央企“三供一业”移交地 方工作,把央企的扩张和产能释放留在龙江。全面启动实施厂办 大集体改革。开展“粮食银行”试点,组建黑龙江粮食交易所。 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推动省直管县改革试点等其他领域改革 。
    扩大对外经贸合作,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
    积极主动与蒙东地区合作,联手建设对俄沿边开发开放带, 力争上升为国家战略,促进黑龙江省对外开放实现新突破。(1 )提高国际大通道和口岸通关能力。推进同江铁路大桥开工,抓 好重点口岸固冰浮箱通道建设,努力实现四季通关。要开通黑瞎 子岛口岸,开行哈尔滨直达海参崴“小国际列车”。(2)优化 对俄经贸结构。以俄罗斯加入世贸组织和中俄互办旅游年为契机 ,坚持“出口抓加工,进口抓落地”,引导加工贸易产业链向高 端延伸,扩大地产品出门。加快绥芬河保税区建设,推进乌苏里 斯克经贸合作区等境外工业园区建设,在边境口岸地区建设3~5 家进口加工基地。(3)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巩固欧美、日韩 等传统市场,开拓中东、非洲、南美等新兴市场。扩大高新技术 、高附加值商品出口。争取国家批准建设2~3家国家级外经外贸 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建设30家省级外经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 (4)全力抓好招商引资。办好“哈洽会”“绿博会”“新博会 ”等境内外各类经贸活动,加强与央企合作,承接发达地区产业 转移,提高合同履约率和项目开工率。
    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1)推动林区经济转型。抓好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 和“天保工程”二期实施,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和抚育,发展生态 主导型经济。(2)搞好生态治理与恢复。启动实施松花江流域 水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项目开工率达到20%。加强农村污 水、垃圾和面源污染治理,提高农村环境质量。植树造林20万公 顷,治理水土流失16万公顷,治理“三化”草原1.4万公顷。加 强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强化基本农田保护。(3)强化节能 减排。开发和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重点支持100项节 能节水技术改造和100项节能产业化项目。抓好机关和建筑节能 ,严控“两高”行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做好“保供稳 价”工作。发展生产,保障供给。落实好“米袋子”“菜篮子” 行政首长负责制,新建蔬菜温室大棚0.8万公顷,加强生猪、肉 牛、禽类养殖基地建设。搞活流通,降低成本。不断健全农产品 流通体系,畅通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搞好农产品基地 与社区、超市、高校、企业对接。加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强 化质量监督和价格监管,严厉打击制假、售假和价格欺诈等违法 行为。落实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适 时为困难群体发放临时物价补贴。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搞好幼儿 园建设。新建和改扩建450所省定公办幼儿园。办好义务教育。 新开工建设、加固学校216所,完成“校安工程”总体目标;建 设400所标准化中小学校;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对农村中小 学校供暖给予补贴。发展职业教育。新增6所国家级中职示范校 ,组建4个职教集团,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实用人才。提 升高等教育水平。支持高校提高办学质量,创建名校,打造特色 品牌专业,省属本科高校省财政拨款比上年增加14.5亿元,生均 财政拨款达到1.2万元。保证中小学校学生吃上健康餐。省财政 安排资金7 000万元,市县适当配套,对l200所农村寄宿制学校 食堂给予补贴。加大对其他学校校内食堂和校外“小饭桌”的卫 生防疫和监管,确保孩子们安全放心用餐。下决心解决好义务教 育学生上下学乘车问题。加大省和地方配套投入,多种形式解决 好校车安全问题。完善公交运营系统,增加乡村公交运营线路和 站点,方便学生乘车。积极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解决“看病难” 问题。建设6个市级区域医疗中心、9个市级急救中心、64个县级 区域医疗中心、6个市级儿童专科医院,新建和改扩建55个乡镇 卫生院,建设500个标准化村卫生所。解决“看病贵”问题。将9 050个村卫生室纳入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管理;财政筹资1亿元,逐 步化解899所乡镇卫生院债务负担;将2.2万名乡镇卫生院医务人 员工资全部纳入财政预算管理。提高县乡医疗水平。建立基层医 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为全省64个县级医院建设远程医疗系 统,20所县级医院达到二级甲等医院水平;建设3个全科医生培 养基地,培训各类基层卫生人员1.6万人。继续实施人口和计划 生育“惠家工程”。孕前优生健康免费检查试点扩大25个县(区 )以上。促进文化、体育事业全面发展。努力实现文化资源共享 。加大财政投入,集中建设全省标志性公益文化设施。加强广播 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完成10个发射台(站)、20个县级城镇 数字影院建设改造和200个村直播卫星覆盖工作,满足群众多元 化的文化需求。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新建2 000个健身场地设施 ,为群众强身健体创造条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养老 保险覆盖面。提高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水平。保障特困群体的基本 生活。全部解决1.9万户重点优抚对象“住房难”问题。实施社 会养老服务工程。新增城市养老床位1.1万张。努力扩大就业再 就业。打造产业,扶持小微企业,优惠全民创业,搭建就业平台 ,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和机会,全年实现新增就业60万人,失业 人员再就业50万人。开展就业援助。关注特殊人群,高校毕业生 就业率达85%以上,就业困难群体就业20万人。搞好创业培训。 建设20个创业培训示范基地,15个创业实训基地,15个创业孵化 基地和园区,创业培训6万人以上。切实改善城乡群众居住条件 。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省财政补贴配套资金lO亿元,2012 年新开工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52万套,竣工 42万套。改造农村 泥草房22万户。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l 500万平方米。搞好“ 三供两治”。新增集中供热面积4 900万平方米,改造城镇老旧 供热管网750公里,新增供气用户25万户以上,新增城市日供水 能力99万吨,解决150万农村居民的安全、洁净、方便饮水问题 ;新增污水日处理能力108万吨,垃圾日处理能力5 510吨。提高 中心城市机械化清扫保清和清雪能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加 强城乡社区建设。实施社区基础建设“双百示范工程”。提高社 区工作人员待遇。将7万名长期义务献工无报酬的社区党支部书 记、社区居委会居民小组长误餐费纳入财政预算,每人每月给予 200元误餐补助。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进“天眼工程”建 设,全省重要部位和场所技防措施实现全覆盖,公共区域监控点 联网率达到100%。加强信访工作,进一步完善大调解工作体系 ,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和调处活动。切实抓好安全生产。严格 落实“四个责任”,严厉打击违法违规生产行为。建设8个省级 应急救援基地,建设16支市(地)级骨干应急救援队伍,在全省 600个社区启动防灾减灾工程,提高应急救灾水平。强化统计监 测工作和食品药品监管。加强国防动员、国家安全、边境管理和 人防工作。做好外事侨务、民族宗教、妇女儿童、拥军优属、残 疾人、社会科学、参事文史、审计、气象、档案等各项工作。  (周 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