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烟草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黑龙江烟草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07年1 1月l8日,下辖哈尔滨卷烟厂、海林 卷烟厂、穆棱卷烟厂和绥化卷烟厂4个卷烟生产企业。占地面积55.6万平方米,现有职 工4 630人,其中在岗职工3 686人,内退休职工 944人,卷烟年生产能力500亿支 (100万箱),有5 000千克/小时的制丝生产线l条,3 000千克/小时的制丝生产线2 条,l 500千克/小时的梗丝生产线2条,并有卷接包设备21台套。2012年,黑龙江烟草 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入选“2012黑龙江企业50强”,荣列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生产卷 烟87.4万箱,同比增加0.2万箱,增幅为0.22%;销售卷烟87.4万箱,同比增加0.15万 箱,增幅为0.17%。产品销售收入实现861 657万元,同比增加126 312万元,增幅为 17.18%。实现税利总额638 242万元,同比增加107 823万元,增幅为20.33%。其中 :实现税金总额531 123万元,同比增加88 905万元,增幅为20.1%;实现利润总额 107 119万元,同比增加18 198万元,增幅为21.45%,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实现历史性 新突破。2012年,全年单箱耗烟叶34.18千克/万支,同比减少0.55下克/万支,减幅 为1.58%;全年单箱耗盘纸2 998米/万支,同比减少51.75米/万支,减幅为1.7%; 全年卷烟综合能耗完成31.85公斤/箱,同比减少1.6公斤/箱,减幅为4.78%。做好自 有中高档卷烟品牌研发工作。推出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哈尔滨系列”(太阳岛)新品 牌,销量达到2 837箱,取得良好的销售业绩。对“哈尔滨系列”(祥和龙烟)原料进 行精选和工艺标准、材料检验标准进一步严细化,引入钞线防伪新技术,提高了防伪能 力和科技含量。完成对6毫克混合型卷烟实验室设计工作,产品投放市场后,进一步填 补“林海灵芝”系列价位空间。完成对“哈尔滨系列”(流金岁月)百元龙烟品牌研发 和试制工作。在稳定卷烟产品质量和保持卷烟风格特征的前提下,积极采取稳妥的降焦 策略,相继完成“哈尔滨系列”(祥和龙烟、禧龙)、“林海灵芝”(硬红)等多个卷 烟品牌降焦工作,自有品牌焦油量加权平均值达到9.89毫克/支,较2011年的10.5毫克 /支大幅度降低。《不同烘焙条件下国产白肋烟化学成分的变化研究》项目获得中国烟 草实业发展中心科技创新二等奖;《卷烟均质化技术管理应用研究》课题获得黑龙江省 管理成果二等奖。2012年,通过稳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推进自有品牌和合作品牌 调结构,有力地促进了品牌结构整体提升,确保了税利保增长目标顺利实现。上年自有 三类品以上品牌销售1.87万箱,同比增加1.2万箱,增幅为180%。其中,“哈尔滨系列 ”(祥和龙烟)销售669.2箱,同比增加47.8箱,增幅为7.69%;“哈尔滨系列”(禧 龙)销售2 613箱,同比增加700箱,增幅为36.6%,“哈尔滨系列”(太阳岛)销售2 837箱;“哈尔滨系列”(喜临门)销售2 837箱。“林海灵芝”(硬红)销售10 462箱 ,同比增加6 500箱,增幅为157%,创造公司三类以上自有单品牌首次销量过万的好成 绩。不断扩大合作品牌加工规模,稳步提升产品结构。上年共生产湖北中烟工业公司、 云南红塔集团合作品牌48万箱,同比增加6.3万箱,增幅为15.11%,其中三类品以上合 作品牌生产34.15万箱,同比增加1.2万箱,增幅为3.65%。2012年,通过在配方中增加 梗丝、薄片等外掺物比例,取消部分品牌水松纸烫金、降低卷烟支重等措施,降低成本 3 200万元,使公司四、五类低端卷烟成本控制技术迈入行业领先行列。重新编制制丝 线工艺指标判定方法、工艺管理考核细则等管理文件,在考核标准中增加和修改35条; 重新编制印刷工艺现场监控管理记录及考核奖罚记录等管理文件,以工艺标准“严细化 ”为生产管控“精细化”提供了强有力依据。通过积极推广精益生产、六西格玛(6σ )质量管理、可靠性质量管理等新方法和新技术,不断提升质量综合管理水平。对所属 各卷烟厂使用的辅料实施严格监控,对出现质量“瑕疵”和有争议的辅料问题,严格按 照《辅料不合格管理办法》进行裁决和评定。对首批批量试验、中试试验的辅料把好源 头质量控制关。加大安全性指标检测,上年新增加对香精香料中香豆素、黄樟素、甲醛 等检测项目,并根据行业要求开展商标纸荧光白度等检测项目,确保了产品质量安全。 深入推进“两项工作”,着力打造阳光企业。9月份成立整顿办公室,充实人员力量, 切实发挥好整顿办在推进“两项工作”中的作用。深入推进公开招标工作,做到应招尽 招、真招实招。上年公开招标项目293项,金额为15.46亿元,全部由公司整顿办、纪检 监察部、审计部等内部监管部门全过程监督,真正做到公开透明操作、内部监管到位、 打造阳光企业。2012年,建立多元化培训体系,全年完成内部培训96次,培训员工4 759人,外出培训员工185人,有效提高了专业技术人员、生产操作人员、维修人员技术 和技能水平,充分调动了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力打造了精品员工团队。 ( 牟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