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哈尔滨市

  市委书记:林 铎 1956年3月生,研究生学历,中共党员,1974年12月参加工作,2012年1月任现职。
    副书记:宋希斌 姜国文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颖(女)
    副主任:朴逸 王维绪 才殿国 王洪斌 顾福林
    市长:宋希斌 1963年4月生,研究生学历,中共党员,1985年7月参加工作,2012年1月任现职。
    副市长:聂云凌 曲 磊(女) 张显友 焦远超 任锐忱 张万平
    市政协主席:姜明
    副主席:张桂华(女) 葛喜东  张郑婴 解应龙  纪效民 唐春发  李志恒 赵登峰
    【概况】
    2012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 550.1亿元,比上年增长lO%。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506.8亿元,增长9.2%;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 638.9亿元,增长10.9%;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 404.4亿元,增长9.4%。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0.5∶38.8∶50.7调整为11.1∶36.1∶52.8。第一、二、三产业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9.9%、42.2%和47.9%。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5 810元,增长9.9%。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2 461.3亿元,增长12.1%,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4.l%。十县(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 538.3亿元,增长13.6%,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33.8%,比上年提高3.4个百分点,县域经济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0.9%。实现固定资产投资3 950亿元,增长31.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7%左右。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总收入581.4亿元,其中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54.7亿元,分别增长15.8%和18.1%。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3.6%以上。
    产业结构调整
    工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通过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取得积极进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培育壮大,食品工业成为哈尔滨市首个超千亿元产业。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新增水田5.83万公顷,绿色有机产品认证面积稳定在213.33万公顷以上,畜牧业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达46.5%左右。服务业加快提档升级,旅游总收入达553亿元,增长20.5%,成功打造了“迷人的哈尔滨之夏”城市品牌,在中国十佳避暑旅游城市评比中名列第2位;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分别突破7 000亿元和5 000亿元大关;物流、会展、总部和楼宇经济等新兴服务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各项改革
    国企改革不断深化,厂办大集体改制基本完成。国有资产战略性重组步伐加快,市政集团正式挂牌运营,交通集团、文旅集团组建全面启动,市属企业国有权益总额达2 509亿元,增长30%。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扎实推进,新农合实现全覆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10所县(市)医院完成升级改造,群众看病负担减轻,就医条件得到改善。农村产权制度、财政金融体制、事业单位、文化体制等领域改革取得积极进展。
    民生
    70个惠民项目全部落实,完成投资292亿元,超年计划54亿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22 500元和11 443元,同比增长12.3%和19.1%。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发展,财政教育支出达118.6亿元,增长30.2%,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新校区、哈尔滨职业教育园建设顺利推进。科技创新步伐加快,被评为全国首批知识产权示范城市。食品药品安全管理工作得到加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1‰。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乡(镇)文化站和农家书屋提前两年实现全覆盖,在第十二届全国冬运会上取得历史最好成绩。社会管理“强基工程”全面启动,新建千米以上中心社区30个,涌现出了道里、通河、延寿、五常等一批创新社区管理的先进典型。
    精神文明与民主法治建设
    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深入推进,在全国城市文明程度指数测评中列提名城市第3位。思想道德建设成效明显,涌现出以谢尚蔚为代表的一批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的道德楷模,形成了“哈尔滨风尚”。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人大代表建议、政协提案办复率均达100%。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地方性法规3项,制定政府规章9项。“六五”普法扎实推进。政府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明显增强,成功应对“布拉万”台风灾害,及时妥善处置“8·14”辽阳街路面塌陷事故、“8·24”道路交通事故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舆论事件。大安全社会治安工作格局基本形成,刑事案件发案总量在副省级城市中最低,重特大公共安全事故大幅下降,公众安全感满意度达94.6%。信访积案化解率达80%。(l)坚持突出产业发展核心地位,进一步夯实打牢加快发展根基。把产业建设作为实施新战略、实现新跨越的关键点和突破口,强基固本,合力推进,产业发展基础更加坚实。突出规划引领。依据资源禀赋和区域经济比较优势,组织编制全市产业布局规划,明晰园区定位和区县(市)主导产业发展方向,出台项目异地流转政策,形成了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统筹推进的产业建设新格局。投入3 000万元,联手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大学大所,创建了科技成果转化平台,集聚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项目600个,实现落地转化110个,开辟了科技创新成果本地转化的新途径。抓好园区建设。投入3 800万元,开展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设立3亿元引导性资金,支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园区产业承载力、吸引力和集聚力进一步增强。经开区新引进超百亿元项目3个、世界500强企业7户,高新区竣工投产研发和产业化项目50个,哈药总厂等23家知名医药企业落户利民开发区,宾西开发区成为东北地区最大的现代包装产业生产基地,五常牛家等县域工业园展示了快速发展的新形象。扩大招商引资。新签约的128个项目中产业项目达104个,当年开工69个,到位资金167.5亿元。全市实际使用外资19亿美元,增长18.8%;国内经济技术合作到位资金808亿元,增长20%。完善金融体系。着力强化金融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全年新增贷款900亿元,发行企业债券12亿元,新组建的企业信用融资担保服务中心提供担保资金达105.5亿元。汇丰银行正式运营,法兴银行获批筹建,博实股份成功上市。创优发展环境。进一步加大政府自身建设力度,开展了以行政问责为核心的“政风建设年”活动,严肃查处破坏经济发展环境相关案件225起,问责公职人员399人。(2)坚持增强经济发展后劲,进一步打造科学发展新优势。围绕构建“4+6 +1”产业体系,强力推进产业大项目建设,培育壮大新的经济增长点。突出抓好省市重点产业项目建设。省市重点产业项目完成年度投资588亿元,其中154个省重点产业项目完成投资350亿元左右。东轻超大规格铝板带材等36个亿元以上项目相继竣工投产,成为推动经济加快发展的新生力量。加大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力度,大剧院、音乐厅等标志性文化大项目及中华巴洛克二期等改造项目按计划推进,关东古巷等一批文化设施开业运营,平房动漫基地成为全国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努力增强物流、会展业项目拉动作用。润恒一期、商德金属物流等一批大型物流项目陆续建成使用,现代物流格局初步形成;哈尔滨世界农业博览会成功举办,使哈尔滨市的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得到了进一步提升。(3)坚持实施富民强县战略,进一步推动县域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实现县域生产总值增长13.6%,完成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2.5亿元,增长30.9%。大力推进农牧业生产,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粮食生产战胜多种自然灾害再夺大丰收,产量由上年的142.3亿公斤提高到160.1亿公斤,被国务院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称号;畜牧养殖专业带(区)初步形成,肉、蛋、奶总量达274.8万吨。新建、续建宾西食品、延大牧业等大项目192个,木兰县、通河县、方正县、延寿县结束了没有亿元大项目的历史。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城镇化进程持续加快。撤并7个乡(镇)、137个村(屯),建设市级新农村示范村20个,完成扶贫开发整村推进68个,开工建设783公里农村公路,交工通车611公里,改造危险桥梁273座,依兰松花江大桥主体合龙,农村面貌发生了许多令人振奋的新变化。(4)坚持高标准规划建设管理,进一步提升城市环境质量和形象品位。围绕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大城市目标,修改城市总体规划,旧城核心区域内除政府主导的优化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空间品质及棚改项目外,住宅项目一律停批,进一步彰显大气、洋气、神气城市风格。着力完善城市交通体系,努力让群众出行更方便。新建改造各类道路146条、桥涵34座,学府立交桥、王岗高架桥、八区和保健路地道桥建成通车,公滨路、延兴路、化工路、松浦大道全线贯通,哈西群力联络空间区域改造成效突出,地铁1号线通车试运行,哈西客站建成使用,哈大高铁正式开通,城市立体化交通网络日趋完善;新建停车场34个,新增停车泊位3.45万个,新增、更新大容量公交车600台,23座新型公交场站投入使用,成为“公交都市”全国首批创建单位。改造水、电、气、热管网2 147公里,拆并小锅炉505台,新增供热能力2 600万平方米,维修老旧住宅1 000万平方米,城市运行保障水平得到较大提升。着力推进综合整治,努力让百姓生活环境更优美。牌匾广告、临街踏步、道路检查井等专项整治成效明显,违法“小广告”得到基本遏制;实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410万平方米,友谊路、经纬街成为城市节能改造的样板;大力推进森林城市建设,新增绿地250公顷,完成造林0.91万公顷;积极修复水生态系统,“三沟”结束了污水直排松花江的历史,阿什河下游截污工程进展顺利,松花江水质主要污染指标下降3.7%;北国水城一期初见成效。增加环卫投入,新招大专学历以上环卫工人448人,城区清运垃圾120万吨,无害化处理率达85%,污水集中处理率达83%,机械化作业、数字化管控、常态化管理水平明显提升,城市环境面貌和干净程度明显好于往年。累计拆除违章建筑1万余处、371万平方米。(5)坚持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进一步增进全市人民福祉。开工建设保障房3.9万套,竣工51 557套,为1.6万户群众提供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补贴,超额完成国家和黑龙江省下达目标。道外区桥头屯棚改走出了一条全市统筹、多点安置、快速推进、和谐搬迁、群众满意的新路子。公积金支持保障房建设资金达15亿元。改造农村泥草房6.2万户、540万平方米。持续推动创业带动就业,城镇新增就业12.6万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4%以内,转移农村劳动力138.3万人,成为全国创业先进城市。立足提高社会保障能力,养老保险政策实现全覆盖,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月均增加206元;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年度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25万元和11万元;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每月410元和每年1 718元;为35万户困难群众发放社会救助金11亿元;新改建社会养老机构47家。西泉眼水库返迁移民安置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惠民行动项目】
    截至2012年底,哈尔滨市2012年确定的10个方面70个惠民行动项目圆满完成,实际完成投资293.06亿元,为计划投资总额的123.13%。(1)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方面。落实政策提高收入。将最低工资标准调整为1 160元/月,调整幅度为38%,改善了低收入群体生活水平;为8.85万名灵活就业人员发放社保补贴1.96亿元,减轻了灵活就业人员缴费负担;扶持就业促进增收。对14 861人进行创业培训,培训后有9 166人成功创业或自谋职业;为高校毕业生提供见习岗位7 993个;通过拓宽就业渠道,城镇新增就业12.18万人,使更多的人走上工作岗位,提高了收入和生活水平。实施富民项目带动致富。确定169个扶持项目,推动68个贫困村整村扶贫开发;实施以牧强县、以牧富民项目,新扩建规模化养殖场(小区)222处,增加了农民牧业收入。(2)改善居民住房条件方面。通过实施保障性住房建设,9万户城乡居民住房条件得到改善。其中,完成棚户区拆迁改造15 309套;规划配建廉租住房2 125套;开工建设6 000套经济适用住房,发放经济适用住房补贴1 000户;开工建设公共租赁住房3 000套,2 000套交付使用;改造农村泥草房6.2万户、540万平方米;通过实施小锅炉并网改造,有效提高了市民住房冬季室温标准,更多市民住进“暖屋子”。实际拆并小锅炉505台,改造陈旧老化管网290.13公里,供热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明显改善,城市集中供热率达80%;通过成立社区物业站,进一步健全了服务体系。成立社区物业站123个,维修老旧住宅1 022万平方米,实现老旧住宅物业管理全覆盖。(3)畅通居民出行方面。通过加强道路、桥梁改造建设,进一步提升城市交通承载功能,构建完善的交通出行体系,改善群众出行条件。新建改造道路146条、185公里,桥涵34座;农村公路累计开工建设630.9公里,竣工通车534.6公里。通过加强公交车辆管理、调整公交线路、建设公交首末站工程,进一步规范城市交通秩序,方便市民出行。新增600台大容量公交车,调整、延伸、开辟公交线路10条,改善市民的出行和乘车条件。(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实施城市综合整治、村屯绿化,有效改善了群众生活休闲环境。整治改造居民庭院1 027余个,建成20个休闲健身广场,高标准绿化村屯100个。实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410万平方米,惠及百姓5.6万户,提升居民小区保暖性能和室内居住舒适度。通过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饮水工程,进一步提升了公共服务管理能力。建成8处2 000平方米以上中心社区用房,为社区居民提供更为完善的便民利民服务;通过实施100个革命老区村屯饮水工程和450处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解决了部分村屯饮水问题,村民基本生活条件得到改善。(5)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方面。通过新建88中、95中、风华中学、新发中心小学校等4所学校的教学楼,创建72所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新改扩建79所公办幼儿园,改造11所城区薄弱学校,改善了教学环境,逐步实现教育资源公平分配;向6.6万名家庭困难学生发放助学金,减轻家庭困难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压力。(6)提升公共医疗服务方面。通过提高新农合筹资标准、在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全部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和零差率销售,进一步减轻城乡居民就医负担。通过启动市第一专科医院、市五院改造工程,进一步改善住院病人的医疗环境、条件,使其享受到更好的医疗设施和服务。(7)完善社会保障方面。扩大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受益群体,切实保障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为领取失业金的失业人员提供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累计为340 903人次缴纳医疗保险费9 925.4万元;将市政环卫临时职工、城管行政执法协管人员纳入工伤保险统筹。提高医疗保险待遇。将职工医疗保险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25万元,成人居民和学生儿童分别由6.5万元和8.5万元统一提高到11万元。启动居民医保门诊统筹工作,实现实时刷卡结算,方便居民就医。(8)实施帮扶救助方面。以解决城市低收入群体、残疾人群体、贫困农民生活难题为重点,实施救助保障。其中,为低保家庭、低收入困难家庭、低收入家庭发放了节日补贴1 391万元,惠及13.7万人;为市区城市低收入困难家庭、低收入家庭发放供暖补助l 164万元,惠及1.8万户困难家庭;对困难空巢老人开展网络养老服务,惠及898名居家老年人;为117万育龄妇女进行免费健康检查;为100名唇腭裂患儿免费治疗,得到了群众的广泛认可。(9)丰富群众文体生活方面。通过建设社区文化中心、农家书屋和安装健身路径,启动哈尔滨音乐厅、哈尔滨职工文化艺术中心建设,实施2区10县(市)双向电视网络数字转换系统和老年人文化娱乐“双百”等项目,增加群众文体活动场所,丰富活动内容,不断满足群众文体需求。(10)强化信息建设和安全保障方面。通过开展“价费信息进万家”、为“农嘉宝”用户送信息服务、建设食品药品投诉举报系统和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方便了市民掌握市场动态信息,健全了食品安全追溯机制,为市民的饮食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提高哈尔滨市社会治安整体防控能力和城市公共安全水平。
    【呼兰河口湿地公园】
    位于呼兰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由呼兰区政府与明达集团共同开发建设,占地38万平方米,是全国最大的城市湿地公园。2012年6月10日正式开园,进园是1.9公里长的香蒲大道,乘坐观光电瓶车可欣赏道路两旁原生态自然景观。主景区日月广场,占地3万平方米,有游客接待中心、超市等服务项目。广场岸边有游船65艘,供游客在水上观光湿地;广场右侧是星星岛,设有5栋特色餐饮别墅、1个演艺广场以及新疆特色烧烤广场;日月广场左侧有栈道长2 000米,为水上长廊,游客可感受北国湿地风光。栈道穿过月亮滩和太阳滩,月亮滩占地3万平方米,游客可在滩上体验沙滩排球、沙滩足球;太阳滩占地6万平方米,游客可观赏沙雕。
    【宾西经济技术开发区】
    宾西经济技术开发区已被列入“哈大齐”工业走廊规划区和“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是投资兴业的首选之地。2012年,开发区被确定为国家级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成功辟建黑龙江省首家公用型保税仓库,并被中国包装联合会确认为东北地区最大、黑龙江省唯一的现代包装产业生产基地。宾西经济技术开发区累计引进投资超千万元的产业项目145个,实现生产总值180.4亿元,工业总产值434.2亿元,财政收入31.4亿元,税收21.4亿元,出口创汇2.9亿美元。
    (哈尔滨市政府办公厅 张宝珠  杜兴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