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经济与社会发展

  2013年,黑龙江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按照加快发展、创新发展、科学发展的要求,积极推进“十大重点产业”项目建设,经济运行保持平稳,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质量效益稳步提升,基本民生持续改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绩。2013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4 382.9亿元,比上年增长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3个百分点。
    产业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 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15.4:44.1:40.5调整为17.5:41.1:41.4,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首次超过第二产业。(1)农业生产再夺丰收。战胜春涝低温、特大洪水等严重自然灾害,粮食产量再上新台阶,实现“十连增”,总产量达650亿公斤,继续保持全国第一。完成5个高效农业示范区建设,绿色(有机)食品认证面积467万公顷,旱改水面积20.8万公顷,田间综合作业机械化程度达到92.7%,新建和翻建烘干塔106座,新增烘干能力46.5亿公斤,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进一步提升。农民合作社达到4.57万个,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经营面积340万公顷,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l 755户,农业产业化、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建设完成45个单体1 200头以上的奶牛场,规模化饲养水平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两牛一猪”标准化规模养殖水平进一步提高,畜牧业加快发展。(2)工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产业项目投资额不断增加,2013年,新进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65家,上年由于经营规模变化核减掉166家,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20%以上。绿色食品产业加快发展,《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纲要》顺利实施,食品工业增加值增长19.9%,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速13个百分点,已上升为全省工业经济中的第二大产业,对工业经济增长起到明显的拉动作用。非油工业保持较快增长,剔除石油开采业,规模以上工业增速达到11.4%。(3)服务业加快发展。批发和零售业、住宿餐饮业稳步发展,金融、物流、信息传输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较快,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0.4%,高于全省经济2.4个百分点,是拉动全省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投资、消费、进出口均实现平稳增长 (1)投资的关键作用明显。全省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完成11 121.3亿元,同比增长18.6%。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1 604.8亿元,比上年增长4.5%。民间投资实现7 170.8亿元,增长28.9%,高于全部投资增速10.3个百分点,投资结构不断优化,对实现经济增长的供给效应和需求效应明显。(2)消费品市场稳健运行。全省社会消费品市场呈现低位开局、持续稳健上行的运行态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6 205.7亿元,比上年增长13.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7个百分点。限额以上企业带动作用显著,实现零售额2 268.4亿元,增长15.2%,占全部零售额的36.6%,为历年最好水平。热点消费品保持较快增长,消费升级步伐稳健。(3)进出口规模继续扩大。全省实现货物进出口总额388.8亿美元,同比增长3.4%,总量超历史峰值3.7亿美元。其中,出口162.3亿美元,增长12.4%,出口额最大的商品是机电产品占29.5%,增长9.2%;进口226.5亿美元,下降2.2%,进口额最大的商品是原油占67.8%,增长-6.7%。对俄实现进出口总额223.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8%,高出全国2.4个百分点;占全国对俄进出口总额的25.1%,对俄贸易大省地位稳固。
    产业项目建设年活动成效显著2013年是产业项目建设的收官之年,2011-2013年,全省共开复工产业项目1.5万个,完成投资1.4万亿元。省重点推进产业项目1 184个,项目总投资9 700亿元,建成投产项目500个左右。2013年,产业项目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全省共实施产业项目8 000个左右,完成投资超过6 000亿元,同比增长25%以上;省重点推进的600个产业项目,开复工570个,开复工率95%,完成投资1 900亿元,投资完成率95%。大庆沃尔沃汽车一期工程、齐齐哈尔一拖(黑龙江)现代农业装备、中铁建伊春鹿鸣钼矿、飞鹤乳业乳品加工、哈尔滨宾西牛业牛肉加工、哈西万达等一批省级重点大项目建成投产和运营。优化产业区域布局,21个省重点产业园区加快建设,新开发面积32.6平方公里,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30亿元,园区开复工亿元以上产业项目541个,同比增长22.7%,完成投资652亿元,同比增长22.3%,打造承接产业项目建设的载体和平台,促进产城融合发展,21个省重点产业园区集聚了全省1/4的产业项目。完成省委提出的“十大重点产业”各产业投资发展潜力报告;梳理出适合在全省发展、有上游工业产品支持和技术支撑的30个重点产业链,明确缺乏资金、生产能力或技术的环节;对具备产业化条件的科技成果进行系统梳理,制定商业计划书,转化科技成果523项,带动投资95.8亿元。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 (1)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两轮共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101项,对保留的经济活动行政审批流程进行梳理和规范,形成企业设立、固定资产投资、生产经营和资质资格等4类96个经济活动行政审批流程图,并向社会公开。以审批流程为基础,探索实行网上审批。加强财政资金管理,按照“钱随事走、集中力量、形成能力、解决问题”的原则,整合财政资金办大事。(2)重点领域改革稳步推进。“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启动实施。以矿产开发、供热资源市场化配置为重点,积极探索资源配置方式市场化改革,对具备条件的52个矿权、4个勘查区块首次面向市场公开招拍挂出让。驻省央企分离移交“三供一业”取得积极进展,驻哈央企115个“三供一业”项目完成移交111个,占计划的96%。创新垦区管理体制,农垦建三江、九三管理委员会改革试点扎实推进,进一步激发了经济发展活力和内生动力。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新36条”,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非公有制经济规模不断壮大,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2.2%。(3)对外合作得到深化。黑龙江省和内蒙古东北部地区沿边开发开放上升为国家战略,与俄罗斯5个毗邻州区政府联合举办“2013中国黑龙江-俄罗斯远东区域合作暨大型企业项目洽谈会”,梳理对俄经贸合作新线索240余条,其中90条线索达成合作意向,形成协议合同34个,合同金额6.36亿美元。对俄教育、科技、文化合作取得积极进展。“哈洽会”、黑龙江(香港)产业互助交流活动和冬季招商、科技招商等经贸活动取得显著成果。
    人民生活持续改善 (1)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做好收入、就业、社会保障、教育、文化等民生工作,顺利完成2013年30件民生实事,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全省城镇新增就业78.8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43%,低于年控目标0.17个百分点。(2)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升。全省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 062.1万人、1 592.88万人、477.35万人、493.13万人和355.06万人。离退休职工基本养老金标准进一步提高。城市低保标准由每人每月301元提高75元,财政补助水平每人每月提高47元;农村低保标准由每人每年1 718元提高463元,财政补助水平每人每年提高247元。对500个贫困村实施整村扶贫开发。(3)社会事业加快发展。超额完成学前教育3年行动计划任务,累计新建和改建、扩建公办幼儿园1 598所,全部免除中等职业教育农村户籍学生和城镇家庭困难学生学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公用经费标准进一步提高,初中由每生每年790元提高到1 020元,小学由每生每年590元提高到820元。高校招生实行出分报志愿和平行志愿投档录取方式。年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由25元提高到30元。“新农合”年人均筹资标准由290元提高到340元,其中各级政府补助由240元提高到280元,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提高到75%以上。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村卫生室全部实施基本药物制度。重特大疾病保障由2012年的8种疾病扩大到22种疾病,报销比例达到70%。(4)城乡住房条件进一步改善。继续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农村危房和泥草房改造,保障性安居工程新开工26.83万套、竣工38万套,改造农村泥草房22万户。(5)受灾群众得到妥善安置。省级财政下拨抗洪抢险灾民生活救助和农房恢复重建资金17亿元,倒塌房屋新建开工率90%,当年竣工率77.2%,受灾群众入冬前全部住进暖屋子,衣、食等生活方面得到有效保障。 (王振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