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宏观调控
确立“五大规划”发展战略“五大规划”,即《黑龙江省“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黑龙江和内蒙古东北部地区沿边开发开放规划》《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其中,前3个规划的规划范围主要是黑龙江省,也是全省经努力争取,成功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的3个重要规划;后两个是全国性规划,但对全省发展十分关键,在规划实施中黑龙江省也发挥着较为关键的作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深刻剖析实施“五大规划”发展战略给全省带来的重大机遇,决定把“五大规划”作为未来龙江新的发展战略,坚定不移地推动规划实施。结合“五大规划”,重点对建立支持林区接续替代产业发展的制度体系,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改什么、试什么”,沿边开发开放的推进实施,如何引领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有序推进城区老工业区,城市独立工矿区搬迁改造,以及建立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等政策进行梳理和研究,推动规划实施的任务和要求进一步明确。
扎实推进“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 (1)确定重点推进的5项改革试验任务,省政府成立创新农业经营主体、土地管理制度、农村金融服务、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农业支持保护政策等5个专题推进组。(2)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2013年全省家庭农场(种植大户)比2012年增加8 000户,达到9.6万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增加2.04万个,达到4.95万个;农业企业增加11个,达到209个。(3)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扎实推进。2013年,全省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到373万公顷,比上年新增77万公顷。(4)农村金融服务得到加强。截至2013年底,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限额达到157.9亿元,比上年增加22.2亿元。完成哈尔滨城郊等18家农信社改制,县域小额贷款公司达到116家。有13家融资性担保机构主要从事农业融资担保业务,农业融资在保余额达45亿元,同比增长15.7%。出台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指导意见,确定5个县(市)开展试点。(5)探索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一批以马铃薯、粮食、蔬菜等绿色有机产品生产经营为主的合作社和经营主体,种植前与农民签订当年秋收订单,明确收购价格。按照国家开展大豆目标价格补贴政策试点的部署和要求,黑龙江省正在研究大豆目标价格补贴具体工作方案。(6)推动涉农资金整合。按照国务院试点要求,本着“钱随事走、集中力量、形成能力、解决问题”原则,2013年省政府对涉农资金进行整合,涉及三大类77项涉农资金307.6亿元,集中安排水利、农机、科技、畜牧业等重点项目建设。
组织推进“产业项目建设年”活动 进一步加强对产业项目建设的组织领导,将产业推进组充实调整为15个,积极发挥双重推进机制作用。牵头组织18个责任推进主体和“十大重点产业”推进组办公室,筛选确定2013年省重点推进产业项目600个,年度计划投资2 000亿元。强化省重点产业项目发展工作小组办公室统筹协调,加强项目审核把关,组织开展银企对接活动和督导服务,协调解决了项目推进中的重大问题。出台《产业结构调整专项资金管理办法》,集中支持一批建成投产大项目。深入研究“十大重点产业”优势特色、发展潜力,逐一分析总量、结构、市场潜力、投资机会、合作项目和空间布局,完成并发布《十大重点产业发展潜力报告》。对适合在全省发展的、有上游工业产品支持和技术支撑的工业领域进行产业链梳理,确定30个重点工业产业链。对具备产业化条件的科技成果进行系统梳理,制定商业计划书。全面开展“招商之冬”等招商引资活动,先后在香港、深圳、广州、上海等地举办产业项目推介活动,成功举办中国黑龙江绿色食品产业博览会,向各界投资者推介黑龙江省产业发展所具备的要素、市场条件和投资机会,积极扩大对外合作影响力。全省“招商之冬”等招商活动新签订亿元以上产业项目合同565个,项目总投资3 199亿元。组织和参加各类科技成果招商和转化对接会200余场,全年转化科技成果523项,技术转让签约额10.5亿元,带动投资95.8亿元。在推进现有省重点产业园区基础上,加强省重点园区动态管理,提出和指导2个产业园区按省重点园区组织实施。引导产业园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拓宽园区建设融资渠道,鼓励农垦、森工等战略投资者与地方合作共建,集中打造专业化产业园区,促进产业集聚。通过抓产业项目,形成了全省上下抓项目、促发展的推进合力,培养锻炼了一批懂项目、会招商的行家里手,提高了基层干部整体素质和招商引资能力,营造出一门心思抓发展、千方百计上项目的浓厚氛围,“全党抓发展,重点抓经济,突出抓产业,关键抓项目”成为全省上下的共识。
制定实施《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纲要》 省委、省政府深入实施“打绿色牌,走特色路,建设绿色食品强省”的发展战略,绿色食品产业保持较快发展。2013年,为推动全省绿色食品产业加快发展,省委、省政府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提出将绿色食品产业作为全省重大产业发展战略,并制定出台了《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明确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布局、发展重点,未来将依托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优化绿色食品产业布局,重点发展水稻、玉米、大豆、马铃薯、乳品、肉类和山特产品加工业。《纲要》提出举办绿色食品产业博览会、常设绿色食品交易中心、加大资金支持力度等8项具体措施支持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举办2013年中国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主题推介会及黑龙江省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情况通报会。2013年,食品工业实现增加值680.7亿元,增长19.9%,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速达到24.2%;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利润增长,食品工业分别贡献4.8、2.1和3个百分点。食品工业为全省工业平稳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发展保障能力 着重加强灌区、江河治理和国土防护工程建设,开发利用地表水资源,重点推进“三江平原”14处灌区和泰来引嫩灌区等5处新建灌区建设,续建配套农垦查哈阳农场等2处大型灌区。洪涝灾害发生后,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10亿元,重点加强黑龙江、松花江、嫩江干流沿线的抚远、同江、萝北、二九〇农场等12个县(市、农场)121公里水毁水利工程应急恢复达标建设。启动漠河北极村、黑河四岛等界河国土防护二期工程建设。开工和续建建三江至前哨高速公路等48项2 637公里,建成加格达奇区至漠河公路等二级以上高等级公路13项778公里。抚远机场建设完工,五大连池机场国家已批复立项,建三江和绥芬河机场前期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开复工“三供三治”项目363项,启动城市老旧热网改造工程,双鸭山市热电联产项目、哈尔滨市宾县垃圾处理厂等项目建成投产,哈尔滨市呼兰老城区污水处理厂等项目建成试运行。哈尔滨市地铁1号线一期、二期工程通车试运营。国电哈尔滨平南等热电厂新建项目加快推进,华能大庆热电厂等供热机组扩建项目建成投产。积极实施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天然林保护二期工程完成投资130亿元,国有重点林区生态环境持续得到恢复。全省完成造林面积21.12万公顷,绿化村屯2 383个,绿化道路3 398公里。退耕还湿1万公顷,全省国际重要湿地增至8个,天然湿地面积达到556万公顷。进一步加强耕地保护,全年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8.23万公顷。实施地表水替代地下水工程,建设地表水自流灌区面积10.67万公顷。继续推广保护性耕作、旱作农业、秸秆根茬粉碎还田等先进适用耕作栽培技术。探索盐碱地治理先进技术模式,完成草原“三化”治理面积1.45万公顷。实施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余热余压利用、燃煤锅炉改造、绿色照明等改造项目,全年节约能源约500万吨标准煤。淘汰落后产能水泥10万吨、纸浆14.11万吨、平板玻璃165万重量箱。实施城镇污水处理、工业污染治理、规模化畜禽养殖等水污染物减排项目728项,脱硫、脱硝等大气污染物减排项目128项,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新增削减量分别为13.91万吨、1.04万吨、4.63万吨和2.71万吨。松花江水污染防治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建成129个。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达到515万千瓦,占全省电力总装机的22%。
稳步推进老工业基地振兴工作 积极开展新十年老工业基地振兴政策研究。开展专题研究,对振兴战略实施十年来的工作进行总结,对新十年发展思路进行梳理,并结合全省实际,积极向国家反映重大政策诉求意见、建议50余条。扎实推进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工作开展。组织纳入全国第三批资源枯竭城市鹤岗市和双鸭山市及参照执行资源枯竭城市政策的4个县(区)编制转型发展规划。国家财力转移支付和资源型城市转型专项资金支持进一步加强。2013年,全省10个资源枯竭城市(含4个参照执行政策县市)争取到国家财力转移支付资金20.4亿元,占全国12.l%(全国共69个资源枯竭城市,共安排财力转移支付资金168亿元),有力地支持了资源型城市发展。紧密结合全省产业项目攻坚重点工作,共为鸡西市鸡冠区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等12个项目争取2013年国家资源城市转型补助资金7 896万元,还有28个项目已申报国家2014年专项补助资金,有力地促进了资源型城市转型。积极争取国家加大对全省林区生态保护与转型支持力度。积极推动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争取国家在专项资金上的支持。2013年,大小兴安岭林区共有10个产业和旅游基础设施项目获得国家9 02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带动转型项目总投资63 230万元。
强化规划引领和政策支撑 做好规划编制工作。形成全省“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期评估报告(征求意见稿)。编制完成《“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实施方案》《黑龙江和内蒙古东北部地区沿边开发开放规划》,相继获得国务院批复,上升为国家战略。编制《松花江干流沿岸优质高效农业发展规划》《黑龙江省沿边铁路建设方案(2013-2020年)》等重点发展规划。积极推进资源市场化配置。推动热源项目市场化方式建设,初步梳理出全省计划新建的热源项目,形成第一批可供招标的新上项目。建立健全以市场竞争方式出让矿业权的机制。把矿产资源精深加工作为资源配置的重要前提条件,对矿产资源和产业深加工招标项目进行确认。创新实施调控政策。针对全省工业经济运行的新情况、新问题,在2012年发布实施《关于促进全省工业经济稳定增长的若干政府措施》基础上进行调整、充实,发布实施“新工业17条”,成为工业企稳回升、稳中有进的有力支撑。 (王振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