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概 况

  2013年,全省农业系统以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为契机,以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为重点,着力在促生产、增收入、强基础、上科技、惠民生、添活力上下功夫,加快推进现代化大农业建设,在农业自然灾害叠加、宏观经济环境趋紧的不利形势下,粮食生产实现“十连增”,农民收入实现“十连快”。(1)粮食生产再登新台阶。面对严重的春季内涝、夏末秋初罕见的洪涝灾害,各级农业部门积极组织广大农民群众防灾抗灾,使粮食生产在上年高起点上,继续保持发展态势。在松花江沿岸和东部三江平原地区,旱改水种稻,在第四、五积温带扩大高产早熟玉米面积,全省玉米、水稻分别达到738.13万公顷和402.87万公顷,比上年增加82.13万公顷和20.8万公顷。全省投入春耕生产资金600亿元,比上年增加15亿元,为近年来最多。全省粮食生产在大灾之年再夺丰收,粮食总产达600.4亿公斤,商品量近500亿公斤,均再创新高。(2)特色农业不断壮大。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优势特色农业发展质效有新提升。蔬菜保供能力增强。全省蔬菜总播种面积45.35万公顷,其中设施蔬菜面积5.29万公顷,分别比上年增加0.81万公顷和0.75万公顷。食用菌面积达到3.82万公顷,总产量297.5万吨,居全国第3位,其中黑木耳、猴头菇产量位居全国首位。全省冬、春淡季蔬菜自给率达到64%,比上年增加1.5个百分点。水产养殖规模扩大。建成部省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区)265个,比上年增加70个,示范带动无公害水产品养殖43.47万公顷。全省放养面积53.78万公顷,其中名、特、优水产品养殖面积22.43万公顷,分别比上年增长11.4%和10.8%。外向型农业持续增长。全省境外农业开发合作面积发展到50万公顷、标准化农产品出口基地面积达17.33万公顷,分别比上年增长4.2%和52.9%。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额达到35.8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9.5%。绿特色农业加快发展。全省绿色(有机)食品认证面积达到466.93万公顷,比上年增长4.2%,全年完成绿色食品实物总量3 413万吨,认证的绿色(有机)食品总产值1 61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7.9%和23.1%。蚕蜂、蓝莓等特色经济发展水平提升。全省特色产业一品村发展到1 850个,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达到27个。在农业丰收和特色农业的强势拉动下,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 634元,比上年增长12%。(3)农业基础建设扎实推进。农机装备继续增加。落实农机购置补贴资金5亿元,购置农机装备2.27万台(套)。为2012年以前组建的农机合作社补充价值9亿元的玉米收获机1 700余台。全省田间综合作业机械化程度达到92.97%,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特别是玉米机收率达到64.3%,同比提高9.6个百分点,实现历史性突破。土壤肥力建设不断加强。新建区域配肥站46个,总数达到315个,农村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面积600万公顷,比上年增加33.33万公顷。有9个县(市、区)实施国家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项目,落实面积6.33万公顷。通过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全省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趋势得到有效遏制,部分地块呈现恢复性增长。大棚育苗比例提高。新建2万栋水稻标准化育苗大棚和157个水稻智能化催芽基地,全省水稻智能催芽车间和大棚总数分别达到823个和82万栋,智能化催芽和大棚化育苗比例分别达到69.8%和67%。生物灾害防控能力增强。全省专业化防治组织发展到5 000个,补贴配备高秆喷雾机684台,示范带动了全省高秆机快速普及,提高了重大病虫害统防统治能力。全省玉米螟绿色防控面积达到66.67万公顷次。首次实施了病虫一体化防控减量施药示范项目,4个县推广面积0.21万公顷,亩施药量减少20%。为440个稻瘟病监测网点配备全省首创的田间调查仪,为24个市县建设接收平台,监测水平处于全国领先。(4)农业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快提升。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升工程,全省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1 755户,比上年增加150户;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 300亿元、利税15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9.5%和8.6%。全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0%,农产品精深加工率达到35%,分别比上年提高5个和3个百分点。全省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带动种植基地面积666.67万公顷,农户320万户。新型农机装备制造产业迅猛发展。9月份在哈尔滨市成功召开黑龙江省新型农机装备制造产业招商会,加快了项目招商和企业落地。全省新型农机装备制造产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2.7亿元,其中省确定的重点产业项目全部开工。引进德国克拉斯、北京丰茂、日本井关、山东常林等14家国内外知名企业落户黑龙江省,其中10家企业已经开工建设。全省规模以上农机制造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00亿元,达到122.8亿元,比上年增长30.6%。(5)农产品市场营销卓有成效。不断创新流通方式,推进产销对接,强化市场指导服务,农产品市场空间进一步拓展。产销对接成果不断扩大。全年共举办4次产销对接活动,参加对接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295家,比上年增加1.5倍。成功举办黑龙江绿色食品(北京)年货大集等大型展会6个,在珠海、宁波、青岛等地新建绿色食品专卖店34家,全省绿色食品专营销售网点已超过2 000家。全年发运马铃薯专列20列。流通方式不断创新。在哈尔滨开展直销连锁经营试点,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组成联合体,建立直供直销生产基地、农产品展销中心、社区直营店。全省有23家合作社进入农产品直销旗舰店,10家合作社设立12家社区直销店,并直供中央红超市、新一百超市、远大购物中心和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科技大学等10所高校食堂。信息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举办春、秋季农产品市场分析活动。开通“12316”手机短信平台,实现联通、电信、移动手机全覆盖,建立了黑龙江现代农机合作社用户群,扩大了农民受益面。组织干部和专家深入粮食主产县开展金秋送信息服务活动,提升了农民把握市场的能力。与中国联通公司黑龙江省分公司合作建设的综合性农业电子商务平台开始启动。(6)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稳步推进。依法履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职能,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总体合格率稳定在96.5%以上。监管机构初步建立。全省13个市(地)、70个县(市、区)设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已建和在建市级检测中心7个,70个县级质检站等待资质认证,97个乡镇检测室能够开展速测工作。产地管理制度加快建立。围绕农产品产地准出管理,推进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记录、农产品产地准出证明、村级农产品产地证明专用印章的“三个统一”管理,为问题产品溯源管理提供依据,逐步探索实行农产品检测合格并带证准出。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有序推进。以“三品一标”为依托,以合作社和规模基地为实施载体,以果蔬、水产品等“菜篮子”产品为重点,创建7个专业合作社、10个标准化生产示范乡镇、2个标准化示范县。此外,重视源头治理,针对导致蔬菜农药残留超标、水产品有毒有害物质残留以及假劣农资问题,深入开展专项整治,确保了农业投入品安全。(7)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化。以推进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为突破口,继续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农村发展活力不断增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发展。全省经营土地超过13.33公顷以上的种植大户发展到8.8万个,家庭农场发展到1.3万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49 533个,比上年增长70.3%。新组建现代农机合作社99个,总数达到916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加快了土地规模经营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土地规模经营面积达339.93万公顷,比上年增长25%。全省转移农村劳动力540.3万人,实现劳务收入56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和19%。农机合作社规范化水平提升。建成全省农机调度指挥中心,对农机合作社的设备和作业初步实现了远程监管监控。与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管理学会联合举办克山县仁发农机合作社规范管理研讨会。评选现代农机合作社示范社1个、规范社10个。通过大力推广克山仁发合作社经验,吸引农民带地人社,农机合作社辐射带动能力快速提升。全省农机合作社自主经营土地面积73.33万公顷,比上年增长56.7%,平均每个合作社0.09万公顷,其中入社土地面积49.02万公顷,比上年增长19.3%,平均每个合作社0.06万公顷,入社土地面积0.2万公顷以上的合作社达到33个。农村土地确权试点范围扩大。在方正县、哈尔滨阿城区开展国家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试点的基础上,新增北安、海伦、克山3个国家级试点和庆安、桦川、五常等5个省级试点县市,积极探索适合黑龙江特点的农村土地确权登记路子,为全省全面开展土地确权工作积累了经验。克山县农村改革试验区各项改革试验工作深入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制度体系不断完善。 (张振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