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兴隆农垦管理局
2013年,红兴隆管理局坚持科学发展,加快转型升级,深入推进农业立局、工业强局、城镇树局、文化兴局、旅游名局“五局”战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全局实现生产总值227.58亿元,同比增长2.16%;实现家庭农场职工人均纯收入27 650元,同比增长15.81%;实现粮豆总产418.5万吨,实现“十连增”。外贸出口总额1.72亿美元,同比增长9.6%。大力发展自营经济和第三产业,自营经济总产值和利润分别实现50.67亿元和20.19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55.01亿元,同比增长30.2%以上,占全局地区生产总值的21%左右。
农业 深入推进“农业立局”战略,大力调整种植业结构调整。调优作物结构,高产高效作物水稻和玉米种植面积达到42.44余万公顷,占粮食作物的91.44%;调优品种结构,玉米早熟品种达到50%;调优效益结构,新建、扩建果蔬基地7处、标准大棚772栋,棚室设施农业日益壮大。绿色食品监测面积达到32.54万公顷,比上年增加4万公顷,有机食品基地面积2.57万公顷,绿色食品认证28个,无公害食品认证108个,有机食品认证50个;实施老稻田改造6.45万公顷,实施水稻节水控制灌溉4.67万公顷;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在莫桑比克和俄罗斯域外农业种植1.87万公顷。投入农机更新资金4.75亿元,全局共购置各类农业机械4 225台套。面对严重洪涝灾害,全力抗涝减灾,减淹耕地14.15万公顷,避免粮食减收15.16万吨,水利直接减灾经济效益3.94亿元。投资2.93亿元用于蛤蟆通灌区项目等水利建设,完成水利建设土石方1 297万立方米、各类建筑物986座,达成水利综合治理效益面积5.4万公顷。重点建设双鸭山农场双新等3个标准化规模化乳肉兼用牛养殖场,实现乳肉兼用牛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场零的突破。
工业 2013年,按照省级开发区的要求,成立红兴隆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局、场两级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1.3亿元;落地工业项目28个,总投资13.5亿元;实现全口径工业增加值44.22亿元,同比增长11.8%;实现工业利润6.15亿元,同比增长4.2%。
林业 2013年,围绕“森林红兴隆”建设,共投入资金1.34亿元,完成造林绿化任务1 046.4公顷,小城镇绿化覆被率达到38%;开展湿地旅游规划工作,配合省人大圆满完成出台《黑龙江挠力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的任务;发展榛子226.4公顷,苗圃建设稳定在800公顷,发展生态养殖41万只,食用菌栽培达到910万袋,生产平菇、黑木耳食用菌780吨。
城镇 城镇发展由建设向管理转变,全面启动“十佳宜居”和“康居村庄”建设,红旗岭农场被确定为农业部1 000个“美丽乡村”创建试点;新建住宅25.45万平方米,城镇化率达到85.4%。启动低碳国土实验区建设,管理局被列为全国第22个、农垦唯一的全国低碳国土实验区,编制专项建设规划;积极开展省级生态管理区创建工作,累计建成省级生态管理区48个。
旅游 2013年,围绕打造“最美农业公园、最靓世界农都”品牌,充分放大旅游资源禀赋。全年累计开工旅游项目21个,实际完成投资8 823万元,促进旅游业提档升级;北大荒农机博览园和雁窝岛旅游景区成功晋升国家4A级景区,北大荒农机博览园等重点景区推向市场化运营。全年接待游客3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5亿元。
民生 大力推进民生事业,2013年投入资金19.5亿元用于“十大民生工程”,重点实施局直第二初中、红兴隆中心医院内科综合楼等建设项目;管理局民政局被评为全国敬老模范单位,管理局老年公寓被评为全国敬老文明号。继续推进“百千万人才振兴工程”,引进各类人才712名;在“两类”组织中新建党组织4个,社区党组织122个,社区服务组织164个。推进“北大荒文化示范区”建设,投资5.32亿元构建3条文化带、实施七大文化工程、打造了8个文化基地;投入资金1.12亿元,完善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新建大型体育设施5个。推进“平安红兴隆”建设,管理局连续8年保持省级“平安管理局”称号,社会治安满意率连续3年保持在97%以上;建立职工共富长效机制,筹集投放2 067万元帮扶资金,落实141个帮扶项目,脱困脱低率达98%;北兴农场工会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模范职工之家荣誉称号。
党建工作 管理局和农场党委组织部门全部建立党建网,提升了党建基础工作标准;累计创建党建品牌146个,管理局党委命名26个,基层党委全部拥有独具特点的党建品牌。扎实开展文明创建工作,有7个单位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标兵),2个管理区被评为省级文明村,1个城镇被评为省级文明城镇;红兴隆农垦区人民检察院被最高人民检察院授予全国先进基层检察院称号,红兴隆农垦法院被评为全省司法公开示范法院。 (万保国 雷玉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