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建三江农垦管理局

  2013年,全局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35.96亿元,同比增长6.4%。其中,农业总产值243.77亿元,同比减少3.1%;工业总产值89.94亿元,同比降低11.04%;建筑业总产值27.75亿元,同比增加2.46%;交通运输业总产值9.52亿元,同比增长5.05%;商业饮食服务业总产值28.16亿元,同比增长34.65%。
    农业 全局坚持深化现代农业改革,在创新现代农业体制机制方面实现重大突破。坚持农业立局、水稻富民强局;发展大农业,经营大产业。稳定完善提高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客观处理科学种田、大机械两个优势与劳动、技术、规模三个效益的关系。年内农业生产经受过“四涝”叠加,春季寡照,夏季低温等历史罕见的自然灾害。坚持强化领导,实施科学应对,把灾害的影响降到了最低水平。2013年,全局实现播种面积736 702公顷,比上年削减1 589公顷,同比减少0.22%;粮食总产量达到69.93亿公斤,比上年纯减少粮食产量0.78亿公斤,同比减少1.1%。截至2013年末,全局拥有耕地面积738 356公顷,同比减少0.22%。其中,稻作面积674 515公顷,同比增长0.75%;旱作面积63 841公顷,同比减少4.33%。继续发挥寒地水稻产业的优势,成为粳稻种植面积最大、品质最好的国家级商品粮基地。全年新建百栋水稻育秧大棚100处,年内新增水稻育秧大棚1万栋。新增混凝土晒场面积158 200平方米,混凝土晒场面积达到4 427 454平方米,同比增长3.71%。新增粮食仓储能力300 235吨,全局粮食仓储能力达到2 679 944吨,同比增长12.62%。其中,整合金属粮仓23座,金属粮仓保有量372座,同比减少5.82%;新增金属粮仓容量84 640吨,金属粮仓容量达到790 787吨,同比增长11.99%,保障粮食安全的硬件条件得以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全年投资5.4亿元,改造中低产田。坚持改善和优化农业生产环境,持续提高全局的农业综合开发能力,扩大土地整理规模,推进土地产能工程。截至5月23日,建三江管理局66.67万公顷水稻插秧全部结束,全局水田生产转入病害防治和夏管工作。2013年10月,在全国农产品质量追溯项目验收中,八五九大米质量追溯项目以总分97分的成绩通过农业部的总结验收,并获得全国大米行业项目排名第一。建三江管理局承担的农垦小麦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建设项目通过国家农业部专家组验收。1_8万吨“长乐”牌东北春小麦挂面成为全国质量可追溯产品,质量追溯可达种植地块,可追溯的种植基地规模2 000公顷。12月25日,根据农业部《关于表扬2013年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的决定》(农农发[2013]6号),授予黑龙江省农垦总局、黑龙江省农垦建三江管理局等33个市(盟)、七星农场、八五九农场、前锋农场等213个县(市、区、旗、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称号,授予七星农场农业发展部苗得雨等100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工作者称号,授予前哨农场第九管理区袁清林等300人全国种粮售粮大户称号。截至2013年末,全局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2 471 064千瓦,同比增加19.42%。农用大中型拖拉机与大中型拖拉机配套农具保有量分别达到20 865台、48 079台,同比分别增长19.88%、19.55%;农用小型拖拉机保有量8 064台,同比减少14.59%;农用小型拖拉机配套农具保有量16 571台,同比增长43.45%;机动水稻插秧机29 803台、农用排灌动力机械29 946台,同比分别增长7.97%、10.15%;农用滴喷灌机械426套,同比增长14.52%;机动喷雾喷粉机14 837台,同比增长32.75%;联合收获机8 928台,同比增长31.58%;机动割晒机1 491台,同比增长59.81%;将水稻工厂化育秧设备35套整合为34套。农业耗电总量17 335万千瓦时,同比降低3.42%。机械耕地整地面积736 702公顷,同比减少0.22%,其中水田机械整地面积674 263公顷,同比增长0.91%。水稻机械育秧面积674 415公顷,同比增长819.25%。机械播种面积达到730 909公顷,同比减少0.41%,其中水稻机械播种插秧面积666 173公顷,同比增长9.26%;机械田间管理面积达到727 822公顷,同比减少0.01%,其中航化作业面积604 189公顷,同比减少0.57%。机械收获面积733 497公顷,同比减少0.03%,其中水稻机械收获面积669 492公顷,同比增长0.97%。全局农用飞机场达到16处,将43座粮食处理中心整合为39座,粮食处理能力1 491吨/小时,同比减少8.70%。继续开展农机标准化管理与创新活动,加强农机库棚基地设施建设。运用数字化、网络化、科学化的3S技术,实现农业机械的“三化”管理;创新农机服务体系,实现了全过程、全天候、全方位的服务。坚持农业机械与农艺相结合,重点推广应用保护性耕作与免耕播种技术,精准农业与农机信息化技术,水稻大棚育秧技术,水田搅浆整地技术,水稻钵育摆栽技术,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青贮玉米收获机械化技术,芸豆、白瓜子收获技术等新机械和农机新技术,均取得较好效果。继续开展落实农机规章制度、安全责任制、十不准签字、事故应急预案、隐患排查落实到位等活动,集中整治无照驾驶、安全设施不全、拖拉机载客、无牌照行驶或作业、违章排除机械故障等现象,重点排查驾驶证件、动力机械牌证、传动防护措施、安全信号、安全警示牌是否齐全等农机安全“三个五”活动,效果明显。各级农机管理部门主动与周边市县、乡镇联系,衔接跨区作业事务,提供有效供需信息和服务。继续总结和宣传垦区农机事业发展壮大的基本经验和巨大成就,进一步打造北大荒农机文化。积极扶持和发展完善各类农机服务组织,进一步健全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继续推广农机“110”“120”快速流动服务队、农机协会和农机服务站等社会化服务的经验和作法,寓农机服务于农机管理之中。2013年7月3日,根据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公布2012-2013年度全国农机安全监理“为民服务创先争优”示范窗口和示范岗位标兵的通知》(农办机[2013] 24号),建三江管理局农机安全监理站获得全国农机安全监理“为民服务创先争优”示范窗口荣誉称号;建三江管理局农机安全监理站张影获得全国示范岗位标兵荣誉称号。
    畜牧业、渔业 全面推行标准化和规模化养殖,加快推进绿色现代畜牧业发展,继续完善养殖小区建设资金补贴政策,认真落实国家奶牛良种和生猪良种补贴政策。积极构建畜产品质量安全、动物卫生安全和草原生态安全畜牧行业,抓好高能量全株玉米青贮生产,启动北大荒乳肉兼用牛新品种建设工程。搞好渔业经济结构调整,加强渔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筹措渔业发展规划和名、特、优水产品养殖,认真组织利用水资源优势,发展水产品养殖业等有关情况的调查研究,勤得利农场勤龙渔业成为垦区首家省级鲟鱼良种场。截至2013年末,全局实现畜牧业增加值9.05亿元,同比降低27.65%。大牲畜存栏量4 472头,同比降低91.50%。其中,黄牛存栏量3 206头,同比减少93.39%;奶牛存栏量1 266头,同比减少68.93%。生猪存栏量86 409头,同比降低56.12%;家禽存栏量60.13万只,同比减少75.76%。羊存栏量31 254只,同比减少88.36%,其中绒山羊存栏量23 741只,同比减少90.46%。全年肉类总产量48 305.9吨,同比减少34.64%;禽蛋产量9 683.3吨,同比减少31.2%;牛奶产量7 658吨,同比减少44.64%。全年出栏肉猪299 342头,出栏肉牛65 796头,出栏肉羊342 267只,出栏肉禽40 880只,同比分别减少53.64%、增长14.85%、增长1.03%、减少27.28%。淡水养殖面积1 459.7公顷,同比降低3.38%。其中,鱼类养殖面积1 459.7公顷,同比减少2.73%。全局水产品总产量达到4 001吨,同比增长3.71%。其中,淡水捕捞产量1 770吨,同比增长19.43%;淡水养殖产量2 231吨,同比减少6.1%。在成功加工生产出鱼松、鱼柳、鱼子酱等4个系列8个品种的黑龙江鱼深加工产品后,勤得利农场北大荒勤龙渔业渔产品深加工车间又开始加工生产达氏鳇和史氏鲟杂交品系的甲骨板鱼产品,首批2 000公斤货单的原料正在紧张加工制作中。鲟鱼经过分解去杂,鱼皮可以做成高档的皮具;龙筋、鱼籽是非常名贵的食材;鱼肉无骨五刺,经过熏制、包装,非常适应老年人和儿童食用。
    林业 全年投入造林绿化资金2.7亿元,完成造林绿化面积1 333公顷,城镇绿化覆被率达到40%。截至2013年末,全局森林覆被率达到14.5%,森林实有面积达到175 043公顷,同比增长0.09%。年末实有造林面积达到103 668公顷,同比增长1.13%,其中防护林面积74 765公顷、用材林面积27 111公顷、薪炭林面积1 486公顷,同比分别增长2.32%、1.76%。全年新育苗面积达到94公顷,年末实有育苗面积273公顷,同比增长8.33%;成林抚育面积2 884公顷,同比减少25.96%;林木采伐量1 837立方米,同比减少26.49%。林业生态环境得以进一步优化,建三江垦区创造连续29年保持森林草原防火无火灾记录。加大环境保护执法力度,注意扩大保护区的影响力,继续巩固提高洪河、挠力河等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完整性和代表性。推进林业经济倍增,以示范带动林业经济快速发展。抢抓机遇、落实责任,创造了城镇绿化、绿化投入和参加植树人数的历史新高。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带动家庭林业经济发展。在确保现有森林资源安全的前提下,增加林副产品产量,提高林地生产力。增加执法和管护力度,加强森林草原防火管理,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继续贯彻落实执法责任,加强森林违法案件查处,提高各级林业部门的执法水平。
    固定资产投资 截至2013年末,全局年度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489 997.06万元,同比降低10.22%。按投资结构划分,生产性建设投资294 608.05万元,同比增长33.80%;非生产性建设投资195 389.01万元,同比减少39.99%。按投资用途划分,农、林、牧、渔业投资216 544.87万元,同比增长22.88%;农区工业投资47 635.9万元,同比增长117.92%;建筑业投资1 136万元,同比增长11.26%;交通运输、仓储业投资21 036.48万元,同比增长0.04%: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投资2 147.4万元,同比增长l 699.23%;住宿和餐饮业投资310.8万元,同比增长509.41%;房地产业投资46 620万元,同比减少71.25%;科学、技术服务投资22 310.26万元,同比增长1 013.10%;农田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投资54 788万元,同比减少43.98%;居民和其他服务投资37 224.3万元,同比增长1 531.5%;教育投资9 630.7万元,同比减少5.33%;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福利业投资5 583.1万元,同比减少54.96%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投资3 359.6万元,同比减少73.70%。全年新增固定资产投资313 976.06万元,同比降低33.69%。其中,国有控股经济投资185 191.87万元,同比减少32.86%;非公有控股经济投资128 784.19万元,同比减少34.85%。全年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总额466 880.06万元,同比降低14.06%。其中,国家预算内资金98 938.85万元(基金拨款67 358.65万元、农田水利专项基金2 335.2万元、农业综合开发基金27 632万元、扶贫以工代赈资金1 233万元、小水利基金380万元),同比增长6.03%。自筹资金283 988.58万元,同比减少5.78%;其他资金82 975.63万元,同比减少43.51%。
    水利 各级水务部门着重解决涉及全局经济发展和民生的各项水利问题,继续加强灌区续建配套等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全局水资源管理、建设管理、防汛抗旱管理和工程管理等管理职能,深化灌区管理体制改革和水价改革,加强行业自身建设,提高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加快发展地表水灌区,合理发展机井灌区,大力发展旱作节水灌溉,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得以进一步改善。始终将防汛抗旱作为重点任务,层层落实各项责任制度,切实明确到责任人,加强对防汛抗旱工作的领导,针对可能发生的洪、涝、旱灾害,制定各种有效预案,强化应急措施的付诸实现。发挥机械优势,提前搅浆整地,竭力提高地温。耙雪促进早化,抢播旱田作物;充分利用排水系统排除积水;利用各种水利工程适时适量拦蓄桃花水,确保春季度汛安全,并为灌溉提供储备水源。加强水资源管理,实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大水利规费的收缴力度,依法查处违法取水、用水行为。全年投资6.2亿元用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勤得利、八五九灌区实现工程江水灌溉面积1.33万公顷,青龙山渠首顺利完成年度建设任务。截至2013年末,全局有效灌溉面积674 515公顷,同比降低8.7%。其中,机械灌溉面积343 883公顷、电力灌溉面积3 27 785公顷,各约占有效灌溉面积的50.98%、48.60%。继续保持机电井配套率100%状态,机电井保有数量27 875眼,同比减少3.48%。全局排灌站23座整合为21座,排灌能力125立方米/秒,继续保持上年水平。2013年,全局实现水利工程总投资61 435万元,同比增长3.83%;完成总土方量4 298万立方米,同比减少46.91%。其中,全年完成干渠1条,土方量669万立方米,同比分别减少90%、25.42%;全年完成支渠85条,土方量1 532万立方米,同比分别减少65.16%、53.55%;全年完成斗渠1 077条,土方量2 086万立方米,同比分别减少42.71%、95.49%。截至2013年末,全局实现水利工程累计总投资372 350万元,累计完成总土方量89 020万立方米,同比分别增长19.7%、5.07%。其中,累计完成干渠500条,土方量13 761万立方米,同比分别增长0.20%、5.11%;累计完成支渠5 662条,土方量23 505万立方米,同比分别增长1.52%、6.97%;累计完成斗渠55 481条,土方量76 508万立方米,同比分别增长1.98%、2.8%。
    工业化建设 继续构建“中国绿色米都”品牌,规划粳稻产业布局,积极引进龙头企业,形成了载体功能和产业化经营格局,促进了全局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集聚发展新势能,合力攻坚强工。全局继续以水稻“全量、全链”和税源建设为目标,打好“强工”攻坚战。全局用于工业建设资金8.4亿元,其中投资5.93亿元,用于工业园区基础建设、新建和扩建项目,新引进企业3家,扩建、在建项目12家;投资2.47亿元,用于加工企业技术改造、仓储设施建设,新增粮食固定仓储能力100万吨。全局水稻加工能力达到700万吨。全局实现全口径企业销售收入89亿元,工业增加值21.8亿元,企业利润3.7亿元。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9.89亿元,同比降低9.42%。截至2013年末,全局实现粳米产量l 516 155吨,同比减少16.70%;小麦粉产量5 612吨,同比增长1.23%;食用植物油产量21 727吨,同比减少24.35%;豆粕产量84 404吨,同比减少12.67%;配混合饲料产量3 944吨,同比减少18.68%;白酒产量2 537千升,同比减少45.09%;锯材产量1 300平方米,同比减少78.38%;标准砖产量8 052万块,同比减少44.11%;发电量达到23 525万度,同比增长2.36%。新增工业企业17个,全局工业企业达到187个,同比增加10%。
    小城镇建设 坚持功能配套,提高城镇化层面,建设提档升级,继续推进老区改造,加强基础设施、公益设施、文化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所辖农场投资8.1亿元,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和城镇建设,前进农场垃圾处理厂、胜利农场污水处理厂等民生工程开工建设。局直地区投资1.9亿元,新建和续建建三江垦区博物馆、建三江人民医院外科楼、锅炉改造、老年公寓、污水垃圾处理厂等重大民生工程。投资6.3亿元,建设居民住宅39万平方米,城镇绿化覆被率突破40%。七星、前进两个农场进入全省“百强试点镇”行列,七星农场被农业部列入“美丽乡村”试点单位。城镇环境更加优美,居民生活更加便利。2013年,全局建筑企业达到50家,同比增加6.38%。其中,国有控股经济企业14家、非公有经济控股企业36家。截至2013年末,全局实现建筑业总产值277 510.9万元,同比增加2.46%。全局建筑业从业人员3 925人,同比减少17.94%。单位工程施工数量1 023个,同比增长96.73%;单位工程竣工数量980个,同比增长93.68%。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462 091平方米,同比降低54.55%;房屋建筑竣工面积433 415平方米,同比降低56.85%。截至2013年末,全局建筑业从业人员数量3 925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903人。年内建筑业固定资产原值达到44 742.8万元,同比增长0.14%。其中,国有控股经济固定资产原值11 038.4万元,同比增长114.59%;非公有控股经济固定资产原值33 704.4万元,同比减少14.75%。建筑业自备机械设备总数量1 105台,同比增长74.57%。其中,国有控股经济单位244台,同比增长67.12%;非公有控股经济单位861台,同比增长76.80%。建筑业资产总额达到93 779.8万元,同比增加10.60%。其中,国有控股经济资产总额33 911万元,同比增长436.65%;非公有控股经济资产总额59 868.8万元,同比减少23.71%。实现建筑业利润总额27 906.3万元,同比增加16.61%。其中,国有控股经济单位6 195万元,同比增长134.87%;非公有控股经济单位21 711.3万元,同比增长1.96%。截至2013年末,全局房屋实有面积11 302 903平方米,同比增加9.58%。其中,农业用房面积364 487平方米,同比增长13.72%;畜牧用房面积408 213平方米,同比减少10.94%;工业用房面积533 570平方米,同比增长11.48%;教育文化用房面积394 739平方米,同比增长2.63%;医疗卫生用房面积94 406平方米,同比减少1.99%;科学研究用房面积9 667平方米,同比减少1.09%。截至2013年末,全局居民住房面积7 810 306平方米,同比减少1.97%。其中,砖瓦及混凝土结构住房面积7 783 639平方米,同比减少2.10%。其他用房面积1 687 515平方米,同比增长7.41%。
    民生 继续注重关注民生事业,顺应民意,服务民众,完善城镇基础设施,构筑幸福民生,尽享发展新成果。全年总投资19.4亿元用于改善民生,投资6.3亿元建设居民住宅39万平方米。全局城镇绿化覆被率突破40%。七星农场、前进农场进入全省“百强试点镇”行列,七星农场被农业部列入“美丽乡村”试点单位。全局新建、改建公办幼儿园6所,学前教育高标准普及,局直中心幼儿园被确定为全省首批“学前教育培训实践基地园”。九年义务教育省级标准化学校百分之百通过验收,高考再创佳绩。全局新建、改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面积1.38万平方米。通过开展“保扶提档升级工程”,可扶持户1 376户实现家庭人均收入1.3万元以上。建立低保家庭“六大救助”体系,实施低保提标、社会救助提档工程,全局低保标准由原来的每人每月400元提高到450元,共救助生活困难人员7 920人,接受慈善捐款994万元。社会保险层面进一步扩大,做到了应保尽保,社会保险待遇按时足额支付。围绕生产、生活两个“闭合网”,逐步完善、提高和做好各环节工作,前进农场、创业农场社区休闲、娱乐综合服务中心投入使用,健全社区“一站式管理、服务”机制,提高了社区管理和服务水平。“三位一体”大调解体系基本形成,社会管理和信访维稳工作成效明显,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好转。 (张万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