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龙江十年振兴路:经济实力提升 经济活力增强

  东北网2月17日讯 (记者 强锐) 2003年10月,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正式实施。十年来,借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东风,我省抢抓这一历史性机遇,开创了龙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的新局面。

  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升生产总值攀升

  十年来,我省大胆实践,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达11.8%。全省生产总值继2005年突破5000亿元之后,2010年突破1万亿元,2012年攀升到13691.6亿元,比2002年增加2.76倍。经济社会大发展、快发展,有效解决了供需、就业、产业升级、改革开放中的难点和瓶颈问题。

  经济结构调整见成效第三产业贡献率提高

  在发展过程中,我省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与科技创新为发展动力,加快转变发展方式。2012年,全省三次产业结构为15.4:47.2:37.4,第一、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02年的10.9%、58.6%和30.5%,优化为7.8%、51.9%和40.3%,三次产业协同发展,第三产业贡献率明显提高。工业结构调整有了较大成效,轻重工业的比例由2002年的12.9:87.1,调整到2012年的20.2:79.6。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2012年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以上企业达721户,实现增加值455.7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9.6%。

  农业发展跨上新台阶粮食总产屡攀新高

  我省大力加强“两大平原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建设,实施“千亿斤产能提高工程”,推进农业水利化、机械化、科技化、合作化、产业化,现代化大农业建设实现了重大突破。粮食总产屡攀新高,先后登上800亿斤、1000亿斤、1200亿斤台阶,实现了粮食总产量、增产量、商品量、调出量四项全国第一。2013年,黑土地以1200亿斤的产量再次荣登产粮第一大省的宝座,成为名符其实的北大仓。

  国企改革实现重大突破国有经济活力增强

  截至2012年底,全省完成改制企业3500多户,占全部应改制企业98%以上。利用国家支持政策,实施政策性关闭破产223户,涉及职工48万人,核销国有金融机构债权251亿元。处置政策性不良资产523.15亿元,豁免2211户企业历史欠税14.3亿元。移交企办学校611所,532个企业辅业单位实现了主辅分离。企业联合重组成效显著,哈量集团成功并购了德国凯狮公司,北满特钢和辽宁特钢重组成为全国最大的特钢集团,哈轴集团成功并入中航集团。通过优化经济结构,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明显增强。

  对外开放步伐强劲沿边开放优势显现

  十年间,我省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沿边开放优势。2012年全省实现进出口总额378.2亿美元,是2002年的8.7倍。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我省投资,2012年外商直接投资39亿美元。2012年实现对俄进出口总额213.1亿美元,是2002年的9.2倍,占全国对俄贸易总额的24.4%。《中俄地区合作规划纲要》与我省有关的合作项目达49个,占已列合作项目的3/4,一批对俄合作重大项目陆续实施。绥芬河综合保税区开发建设面积1.8平方公里,各项工作进展顺利。

  固定资产投资扎实推进产业园区提档升级

  我省突出投资的拉动作用,依托资源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加强公路、铁路、机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产业园区和资源精深加工产业项目,为老工业基础振兴注入了强大动力。2012年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870.9亿元,是2002年的9.3倍。哈大齐工业走廊等产业园区提档升级迈上新台阶,培育形成了11个国家级开发区、25个省级开发区和22个重点产业集聚区。高速公路总里程由2002年的413公里增加到3811公里,跨入全国先进行列。铁路完成新建及扩能改造里程近600公里,哈大客运专线、前抚铁路竣工通车。支线机场继漠河、加格达奇之后由5个增加到10个。

  资源型城市转型取得进展依托资源优化升级

  十年间,大庆、大兴安岭、伊春、鸡西、鹤岗、双鸭山和七台河等11个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步伐明显加快。与2002年相比,2012年11个资源型城市GDP增长近3倍,占全省的比重由40%上升为48%,财政收入增长3.3倍,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7倍,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3倍。

      

  我省加大民生事业投入,确保人民群众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760元,比2002年增长1.91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604元,比2002年增长2.58倍。多层次社会体系逐步健全,截至2012年末,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014.5万人、1580万人、476万人,失业保险和城市低保人群十年来基本持平。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