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哈尔滨城乡居民幸福度为90.3%,首次超过九成。
●今年初,央视发布“中国幸福城市”榜单,哈尔滨位列第三。
●近日,“2013中国最美丽城市排行榜”公布,哈尔滨排名第14位。
●“创城效应”汇聚向上力量系列报道·惠民工程篇
追逐文明,收获幸福。
创城,不仅是一次提升城市文明的洗礼,更是一项全方位的惠民工程。
万事民最大。便民、助民、乐民、化民,是创城的根本宗旨。
秉承这一宗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成为哈尔滨开展创城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新一轮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跑道上,冰城市民的幸福指数正与城市文明同步提升。
幸福榜单见证冰城“民生至上”
今年初,在《CCTV经济生活大调查(2012—2013)》最新发布的“中国幸福城市”榜单上,哈尔滨居民幸福感排在全国104个城市的第三位。这是哈市首度跻身幸福城市全国三甲。
与此同时,国家统计局哈尔滨调查队组织的2012年度万人《民生民意评价调查》发布结果:2012年,哈尔滨市城乡居民幸福度为90.3%,首次超过九成,比2011和2010年度调查结果高4.1和4.8个百分点。
两张“幸福榜单”标明冰城幸福指数攀上历史新高。
幸福是和谐社会最具分量的人本指标。“晒晒”哈尔滨的“幸福家底”,不难发现,幸福感大幅提升的背后,正是过去一年来哈尔滨发力创城带来的民生大改善。
幸福是收入快提升。2012年,哈尔滨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22500元和11443元,增长12.3%和19.1%,均实现两位数增长。
幸福是就业有岗位。去年,我市持续推动创业带动就业,城镇新增就业12.6万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4%以内,转移农村劳动力138.3万人,成为全国创业先进城市。
幸福是生活有保障。去年,我市养老保险政策实现全覆盖,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月均增加206元;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年度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25万元和11万元;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每月410元和每年1718元;为35万户困难群众发放社会救助金11亿元。
幸福是社会更安全。去年,我市大安全社会治安工作格局基本形成,刑事案件发案总量在副省级城市中最低,重特大公共安全事故大幅下降,公众安全感满意度达94.6%。
幸福榜单见证冰城“民生至上”。百姓所盼就是创城所为,通过创城与民生工程相结合,哈尔滨百姓收获了实惠,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百姓热捧“家门口的美丽”
近日,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在香港公布“2013中国最美丽城市排行榜”,从全国296个城市中选出20强,哈尔滨位列榜单第14位。这一殊荣是对冰城上下以创城为载体,共同打造美丽城市的又一褒奖。
锃亮的红漆地面能照见人影儿,整洁的白色墙壁挂着书画作品、外露的管道上爬满翠绿的“葡萄藤”——这是发生在道里区一栋被弃管多年居民楼内的新变化。
在市文明办、哈尔滨日报发起的“靓楼道净庭院助邻里”美丽行动倡导下,道里区共乐小区22栋楼百户居民齐心协力,将一个个年久失修的破旧楼道装扮成靓丽温馨的精品楼道,让百姓的家门口变得“敞亮”。
去污垢、除尘霾,为楼道做一次靓丽梳妆;清垃圾、净设施,为庭院来一次洁身运动;邻居见面问声好,谁有困难帮一帮,让邻里互助的风尚劲吹冰城——以人民群众强烈期盼为指向、以创城为载体打造“家门口的美丽”一经推出,不仅吸引了市区各部门、街道办事处及物业管理部门的加盟,更受到百姓热捧,激起了市民前所未有的参与热情——人人都是美丽的建设者,人人都是美丽的受益人,大家齐动手,共同打造美丽哈尔滨的“升级版”。
“自从楼道庭院美化后,居民们更加自觉地维护环境卫生了,见到贴小广告的都会上前制止,他们把楼道当成了家的一部分。”道里区共乐小区社区主任苏畅说,居民们在美化环境过程中增进了感情,使邻里关系更加和谐。
从城市的外在美,到城市的内在美;从城市的建筑美,到城市的文明美——创城牵动下的“美丽行动”,让哈尔滨周身上下、从里到外焕发出文明和谐之美。
“美丽行动”是创城的有效载体,也诠释了创城的真谛,那就是通过创城,使城市形象品质和管理水平得到提升,让百姓得到实惠。
70个惠民项目提升百姓幸福感
保障房建设开工规模位居全国前列,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9.7%……一项项到位的举措、一组组给力的数字,写满冰城“惠民账单”。
创城本身就是民生工程,顺应了广大市民建设幸福家园、共享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
通过创城,哈尔滨致力于解决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文化、人居环境等民生问题,切实提高群众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让更多老百姓从中受益。
今年以来,哈尔滨以深入实施70个惠民行动项目为牵引,坚持政策资金向民生倾斜、向基层倾斜、向困难群众倾斜,确保各项承诺不折不扣地如期兑现,让群众生活得更好、更幸福、更有奔头。
“今后再不用担心下雨屋里灌水了”,家住道外区的赵淑珍大妈一脸笑容。8月10日,新一内涝地区启动避险搬迁,74岁的赵淑珍第一个签订搬迁协议。
新一内涝地区避险搬迁是今年我市最大规模的内涝棚户区改造工程,向江、北岗两社区3000余户居民将告别被内涝困扰的家,住进高楼。
今年市政府公布的70个惠民行动项目中,改善城乡居民住房条件是其中重要内容。根据政府承诺,哈市将实施棚户区改造2.05万户,建设经济适用房2000套,建设廉租房1000套。截至目前,全市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38964套、竣工51557套,无论是开工规模还是完成数量,都位于全国前列。
此外,全市还将新增供热能力2200万平方米,推进市区分散燃煤小锅炉拆并改造,改造老旧供热管网170公里;对市区内400万平方米老旧住宅房屋及设施设备进行维修和改造;既有建筑节能综合改造300万平方米。
把创城作为满足市民生活需求的惠民工程是哈尔滨坚定不移的价值取向。全市上下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为先,把财力、物力向民生建设倾斜,用于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投入占财政支出比重达到65.8%。
今年以来,哈市扩大各类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国有、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全部纳入医保统筹,新农合参合率、城居保参保率分别达到99.7%和82%。截至今年上半年,70个惠民行动项目已完成投资72亿元,7个项目提前完成全年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