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陶覆盆

文物-1 陶覆盆 .jpg

陶覆盆,出土于黑龙江省宁安市东京城渤海上京龙泉府遗址,现收藏于黑龙江省博物馆。覆盆为夹砂灰陶,质地极其坚硬,呈圆形环状。它通高12.7厘米、腹径77.0厘米、底径66.0厘米,口径52.0厘米。其出土时残成数段,后修复成型。覆盆是放在石柱础上边,围在柱子的根部,主要是作为建筑的装饰,同时也起着保护和加固柱子的作用。根据覆盆大小,可推算出当时柱子的直径、高度、负荷和建筑物的规模等。

上京龙泉府四面环山,三面水绕,远山为屏,近水成堑,山河险固。它系仿唐长安城形制营建,周长约16.3公里,规模宏大,由外城、内城、宫城及内苑等部分组成。史料记载,渤海“以肃慎故地为上京,曰龙泉府”。自渤海三世文王大钦茂辟为王都后,除其晚年曾有过一段短暂的迁徙外,这里一直是渤海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覆盆和莲花纹的石柱础在北朝、隋唐时期很常见,渤海地区的柱础和覆盆模仿了中原的形制和纹饰,反映了中原汉族文化对渤海的影响,覆盆是研究渤海建筑的珍贵资料。

在渤海国长达200多年的历史中,其社会发展深受中原盛唐封建文化的影响,其典章制度,仿自唐朝,衣食住行,皆有汉风。与中原内地的频繁交往,促进了渤海社会的发展,创造了“海东盛国”的辉煌局面。


(撰稿/历史研究部张伟)

(来源:黑龙江省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