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渤海舍利函

佛教自汉代时期由印度传入中国后,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至隋唐时期,已空前发达。作为唐朝中央政权在东北地区册封的一个属国,“海东盛国”渤海国长达200余年的灿烂历史里,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同唐王朝保持很大的一致性,当然亦包括佛教文化。

由于渤海国充分汲取中原先进文化,使得佛教在此广泛流传,并成为这里的主要宗教之一。在渤海国上京龙泉府故城遗址内外,经考古发现的大型寺庙址即达10多处,大量的各种质料和类型的佛像,如鎏金铜佛、泥佛、千佛等,亦在寺庙遗址内外发掘出土。可见,佛教在渤海国发展得“顺风顺水”。其中最珍贵的,还要属承装佛教至宝“舍利”的舍利函。

541477482240.jpg


在黑龙江省博物馆众多瑰宝中,收藏有这么一组在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出土的舍利函,其发掘时最外层为一石函。舍利函一共4件,函体为素面,呈长方形,函盖呈圆弧状梯形凸起,自外而内依次为铜函、银函、金函,层层缩小,相互套合。其中,铜函两件,一件长14.5厘米、宽8.8厘米、高8.0厘米,一件长13.0厘米、宽5.3厘米、高6.6厘米;银函一件,长9.2厘米、宽5.6厘米、高5.0厘米;金函一件,长8.3厘米、宽5.3厘米、高4.2厘米。舍利函中属银函造型最精巧,其顶部盖上刻有“祥云”,象征“净天”,四壁上的“天王”形象脚踏“二怪”,勇武有力,视为“辟邪”。此外,银函里还装有桃形银瓶。

舍利函是佛教器物,是盛放高僧火化后尸骨的容器。其中的“舍利”便是指佛教所认为的象征性的“佛骨”,被视为至宝,常为名刹(cha四声)大寺所供奉。舍利函常常发现于高层佛塔的塔基部分,这是因为放置在塔基中所辟设的、被称作“地宫”的小室里,表示“礼敬尊重”。

按常理,出土舍利函的地方都应建有佛塔,可惜渤海上京城遗址内早就寻不得其踪迹,估计已坍塌于无痕之中,无处求证了。但这组与唐朝舍利函风格极为相似的渤海舍利函的发现,无疑是渤海信奉佛教的实证,更是研究渤海宗教与中原文化关系不可多得的资料。

(来源:黑龙江省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