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庆玺,1857年生于山东曲阜,为孔子后裔。早年在山东做官,曾参加治理黄河工程。当时治黄上层人物中,贪官污吏、玩忽职守者甚多,致使黄河得不到治理,屡屡泛滥成灾,民不聊生。孔庆玺对此义愤填膺,却又无可奈何。空怀为国为民的抱负不得施展,又恐受牵连,便于1904年弃官携眷出走,来到东北,于次年夏抵哈尔滨。
当时的哈尔滨,城市初兴。沙俄在修筑中东铁路的同时,还在松花江边修建了铁路总工厂。大批被招来的中国工人暂时住在道外地区(当时称为傅家店,后改傅家甸)。
孔庆玺一家到哈尔滨后,便住在傅家客栈。该客栈掌柜叫傅宝山,对孔庆玺一家款待甚好。当得知孔庆玺早年曾随父学医时,鉴于地方上缺医少药,便鼓励孔庆玺开设药铺,行医卖药。
在傅宝山的帮助下,孔庆玺盖起3间草房(在今哈尔滨市道外五道街一带),从此孔庆玺家便在哈尔滨落足。腾出1间房在市内率先开设“大成堂药铺”,开始悬壶生涯。
孔庆玺开设的大成堂药铺,时有铁路工人前来光顾。当时被招来做工的中东铁路工人,有数千人住在道外,饥寒交迫,生活艰难。孔庆玺非常同情穷苦五人,对来看病者,无论有钱无钱,都行方便。因此,深得铁路工人的敬佩。
孔庆玺为人和气,医术高明,看病认真,收费低廉,百里闻名。连附近的农民、渔人,甚至铁路上的俄国人都慕名前来求医。大成堂越办越兴隆,孔庆玺后来将草房改建为砖房,扩大经营。
1910年11月,哈尔滨发生鼠疫,疫情严重。在不到3个月中,仅傅家甸地区染病死亡者达数千人,疫情蔓延很快,几乎流行全东北。
对此,清政府也不便坐视不顾,派医学博士伍连德专程到哈尔滨领导防疫,在道外成立了东三省防疫总管理处。孔庆玺不避染病之虞,毅然参加伍连德的防疫班子,全力投入道外地区的防疫工作。这场流行鼠疫很快被扑灭。
孔庆玺精心研制了一种名为“万应定”的药丸,防治病毒性感冒,疗效颇佳,时称家庭必备良药。
孔庆玺思想开通,在子女就学上一视同仁。女儿孔繁贞和另外两个女学生李允珍、吴淑珍,是哈尔滨最早考到外地的3位女大学生,当时哈埠报纸称之为女秀才“三珍”。孔繁贞还是哈尔滨妇女运动的积极分子。1925年6月,她与才镜石等进步妇女成立了进步团体“妇女协进会”。孔庆玺对女儿的爱国活动给予理解和支持。
随着城市医药事业的发展,哈尔滨道外地区的药铺和医院逐渐增多。孔庆玺遂于1927年70岁时弃医告退,晚年靠房租过活。
孔庆玺一生待人热心,助难济危,舍财行善,怜悯穷人。每到夏季,家门口总是放着一口大缸,里面装满用绿豆、藿香叶和糖煮成的消暑汤,供过路行人饮用,颇受世人称颂。
孔庆玺于1937年在哈尔滨逝世,终年8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