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锡伯人与“鳇鱼差”

    清朝年间,松花江下游,乌苏里江内的鲟鳇鱼资源丰富,它们都成群地回游到松花江中上游及嫩江下游或中游。鲟鳇鱼肉嫩鲜美,比起其它鱼类来,因数量较少而更显珍贵,所以,清廷将其定为贡品鱼之首。当时,松嫩两江产的鲟鳇鱼(贡鱼),是由专业的锡伯人(官差)来经营管理,因此,这些经营管理者被称为“鳇鱼差”。并且,在捕捞、收购鳇鱼的同时,还捕捞、收购鲤鱼、鳜鱼(鳌花)、大白鱼等其它品种的贡品鱼。当地渔民如果捕捞到鳇鱼或其它贡品鱼类,也必须按规定交给“鳇鱼差”,由“鳇鱼差”运送到江边附近的鳇鱼圈里养起来。

  据《肇源县志》记载,在肇源境内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民意乡白金宝遗址发掘中,发现了许多陶肉坠和鱼骨,这充分证明,早在三千多年前,在这里生活的肃慎人就已经使用网具了。后来,到了辽代,就已经有了冰下捕鱼的记载。元、明、清时代,肇源境内的游牧民族因受宗教迷信限制,很少进行渔业生产,只有少数的锡伯人和满族人从事渔猎。尤其是清代,在肇源境内的和平乡莫格登锡伯(现为“木头西北”村)、古恰乡卦尔佳(现为古恰村)、茂兴镇西伯胡来(现为当权村)等地,居住着由朝廷派遣的锡伯人为“鳇鱼差”,专门为朝廷捕捞、收购和养殖鳇鱼。

  直到现在,肇源县境内的嫩江下游和松花江上游,仍有三处叫“鳇鱼圈”的地方:有茂兴镇西伯胡来村江边的鳇鱼圈;有超等乡江边的鳇鱼圈;还有肇源码头附近的鳇鱼圈。目前,在肇源县茂兴镇的西伯胡来村(即当权村),以及超等乡的超等村,仍有锡伯人——鳇鱼差的后人居住。

  养殖鳇鱼的鳇鱼圈,一般选在松嫩两江沿岸的大泡子里,泡子面积较大,蓄水量丰富,并且有连通江河的进水口,以保证圈内放养的贡品鱼类长期存活,乃至安全越冬。这样,才能保障宫廷用鱼连续不断,随用随取。

  每到冬季,是向京城运送鳇鱼的最忙时节。当江河封冻,鳇鱼差们就在鳇鱼圈里进行冰上捕捞。他们把捕捞到的鳇鱼放在冰上冻好,然后装上大马车,沿着驿道,顶风冒雪,起早贪黑,一路饥寒,一路艰辛地向京城进发。快则二十多天,慢则月余,才能到达京城。路上,若遇事故,或许马匹病死,或许车毁人亡,都时有发生。因此,锡伯人所干的鳇鱼差并不是什么美差,而是地地道道的苦差。

  锡伯族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黑龙江以及辽宁和吉林省等地。另有一部分居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及周边地区。“锡伯”是本民族的自称。历史上有“须卜”、“室韦”、“失韦”、“失比”、“西伯”、“席伯”、“ 席北”、“史伯”、“锡窝”等不同译音。锡伯族与古鲜卑人有渊源关系。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根据考古工作者的考证成果,确认锡伯族为世居本省10个少数民族之一。黑龙江省部分民族研究人员经过多年考证,锡伯族源于本省大兴安岭阿里河地区的嘎仙洞,是拓跋鲜卑的直系后裔。这一发现为前不久召开的全国锡伯族研究会议所确认。

  锡伯族最早是渔猎民族,直到16世纪末,他们一直过着射猎为务,食肉衣皮,凿冰下网,捕鱼捉鳖的渔猎生活。因此,射箭成了他们世代相传的特殊技能。而且箭法娴熟,经常猎获较多的獐狍野鹿、野兔山鸡等野味。多年来,他们一直延续着“平分猎物”的习惯,如路人恰适其时,也可分得一份。

  捕鱼也是锡伯人的长项。过去,住在江河附近的锡伯人,经常靠捕鱼填饱肚子,清廷选中他们为“蝗鱼差”,也许正是这个原因。鱼肉是锡伯人饭桌上的佳肴,时常以高粱米饭和鱼汤同吃,他们还把鱼腌制成“腊鱼肉”,留着冬天吃。

文章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张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