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我们的拖拉机,
牵引着铁犁,
耕起了草原万里,
我们是生产能手。
开哟,开哟!
开遍祖国大地……这是早年德都县萌芽乡村师范农场女拖拉机手们唱的歌。歌声嘹亮,热情奔放,唱出了北大荒垦荒姑娘的心声。这首后来刊发在《人民日报》上的歌,曾风靡全国,拨动了千万个立志垦荒的女青年心弦。
“领唱人”就是梁军。她1931年出生在明水县乡村的一个穷苦农民家庭。家里供她上了两年小学就辍学在家,给地主家当个女“半拉子”,割草喂牲口,收拾菜园子。
1946年,梁军15岁了。村里来了土改工作队,队长是黑龙江省军政干部学校的校长高衡,他看到好多孩子因家庭生活困难不能上学,心里十分不安。他和德都县县委书记吴飘萍都是从延安来的干部。两人经过调查,认为农村落后、贫穷和愚昧是一对孪生的毒根,必须加以铲除。搞土改,帮助农民在经济、政治上翻了身,还需让农民在文化上翻身。于是,他们共同酝酿创建一所简易师范学校,培养师资队伍,以便建立更多的学校,为农村培养有文化的一代。他们利用伪满开拓团的几间破草房,动员了几位乡村教育事业的热心人,开始招生,定名为“萌芽乡师”。
那是1947年3月,梁军告别了父母,走进了这所半耕半读学校。50多名同学都是农村的穷孩子,有猪倌、马倌、童养媳,还有孤儿。当时,学校只有5张桌子,几把镐头,粮食由县政府供应。
校长高衡制定的教育方针有三条:提高文化水平;一边学习,一边劳动;勇敢坚定,战胜困难,团结互助,热爱集体。学制定为3年。一年级每天课堂学习2小时,二年级4小时,三年级5小时。其余时间开荒种地。所以,“萌芽学校”又被称为“萌芽农场”。
那是热火朝天的土地改革年代,梁军她们在校内学习文化,学习革命的道理,同时劳动生产,闲暇时还争相传看苏联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卓娅与舒拉的故事》等。保尔和卓娅等英雄人物的事迹,常常使梁军心潮澎湃,决心将自己的青春毫无保留地献给伟大的革命事业。
1948年3月,萌芽乡师决定扩建农场,打算派几名学员去北安拖拉机训练班学习。消息传来,犹如春风一样吹开了梁军的心扉。她早就对电影里的苏联女拖拉机手巴莎钦佩不已。心想:自己也要像巴莎一样,驾驶着威武的拖拉机,奔驰在北大荒的原野上。她主动找到校长高衡,再三央求。谁料高衡说训练班不收女的,再说女学员开机车,长年野外作业、劳动量大,又脏又累,生理上也不适应。
“那么,苏联的巴莎呢?”梁军问。
“巴莎?……”校长冷不丁被问住了。心里暗地为眼前这个倔强的小姑娘叫好。遗憾的是这期训练班的确不收女的。
“为啥苏联有女拖拉机手?咱们没有?不是说苏联的今天,就是咱们的明天吗?”
“所以嘛,今后有机会,第一个让你去!这是第一期学习班,不收女学员。”
“我就要的是第一期!”
梁军终于说服了校长,她成了北安拖拉机手训练班70多名学员中惟一的女学员。
拖拉机手训练班没有单独的女宿舍,集体宿舍还是大通铺。这就使刚来报到的梁军尴尬极了,她觉得闹哄哄的宿舍有好多眼睛盯着她,有的还冲她呲牙裂嘴。她就住在离学校二里多地的校长家保姆屋里。白天她和男学员一样在机车上训练,晚上点着小油灯整理笔记。两个月后,她不但学会了开车,而且还学会了简单的修理和保养。当时农场的拖拉机是“万国牌”的,常出故障,必须经常修理。
当梁军和两名男学员开着省政府拨给学校的3台新买来的拖拉机回到萌芽学校时,整个学校都沸腾起来了。校长高衡兴冲冲地迎上前来,欢迎的同学们把梁军围了起来,特别是女伴们,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帘。她们为第一位女拖拉机手感到自豪!
不久,18岁的梁军不但能顶班驾驶,而且开始带女徒弟了。第一个徒弟是吴玉珍,接着是苏玉娟、陈雅茹、田淑芳等一批女拖拉机手。当时开荒点离学校三十多里地,她和女助手两人就在地头搭一个小窝棚,刮风透风,下雨漏雨。一天晚上,狂风把窝棚的草顶掀了,暴雨把全身和被窝浇得精湿。她俩就躲在机车驾驶楼避雨,坐了一夜,第二天一早照样开着机车下地。整天野外作业,满身油泥,风吹日晒,加上营养不良,喝的泡子水,吃的渣子饭。梁军身上长了疥疮,又痒又疼,但她没叫一声苦,也不回校治疗,简单用盐水清洗一下,抢开荒的黄金季节又出车了。她每天坚持工作十五六个小时,一天下来,蒙尘带土,像“黑姑娘”一样。然而,她的情绪还是这样高昂,唱着《拖拉机手之歌》。
1949年初,梁军在《东北日报》上读到一篇文章,名叫《苏联女拖拉机队》。她向高衡表示:要学习安格里娜,成立中国女子拖拉机队。高衡高兴地看到了这位倔强姑娘又树立个新的目标,他又分配了几个姑娘到拖拉机队工作。
共和国成立了,已经回省的高衡来信鼓励梁军和女队员:
“希望你们努力学习,在五星红旗下奋勇前进,建设前途无限美好的祖国。”
这年,梁军做为新中国的第一个女拖拉机手,光荣地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亚洲妇女代表大会。她在会上意外地见到了慕名已久的苏联女子拖拉机队队长安格里娜。这对异国姐妹亲热地拥抱起来。梁军关切地向苏联姊姊询问女子机耕队的情况,安格里娜细心的一一介绍,并预祝中国女子拖拉机队早日诞生。 1950年6月3日,中国第一个女子拖拉机队,终于在德都县萌芽乡师农场宣布成立了。县委、县政府和县妇联送来了红旗、贺信。
在全校几百名教职员工的掌声和鼓乐声中,队长梁军带领11名女队员庄严宣誓:
“我们决心团结广大新的妇女一代,一道参加生产建设,为新中国农业机械化奋斗到心脏跳动的最后一分钟。”
接着,她们开动三台拖拉机围着校舍绕行一周。机车声,掌声,欢呼声响彻云霄。
第二天,她们就驾驶着机车向新的荒原进发了。
哦,铁牛,你是钢铁的战马,
铁牛,你是我们亲爱的战友,
你发出愉快的声音,
我们已到了播种的时候,
驾着战马走遍田野……
歌声传遍了北大荒。不久,通北机械农场听到了梁军的事迹,也成立了女子拖拉机队,来自工厂、农村、学校的21名姑娘,集体在一起,命名为“第二女子拖拉机队”。她们拥有4台拖拉机,4台联合收割机,承担914垧耕地,当年打下千余吨粮食。
歌声传遍了全国。各地女青年纷纷写信要求来北大荒,有的就径直来了。
北京第三女中的刘瑛,那年才14岁,也奔梁军姐姐学开车来了。这位当年被人誉为“云雀姑娘”的中学生,跨上机车,勤学苦练,在开荒竞赛中每班次由45亩、75亩,提高到120亩,被评为“开荒模范”。不久,她成了新中国第一代女康拜因手,创造了轰动全国的班次收割小麦375亩的新纪录。她的车组被共青团中央授予“保尔·柯察金突击队”的光荣称号。
历史将铭记这批拖拉机手“元老”们的功绩,他(她)们以无私奉献、惊人的毅力,战胜困难,终于制服了“万国牌”机车,从而也征服了大荒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