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老哈尔滨足球运动

    哈尔滨人第一次看到足球,是在19世纪末。1898年,中东铁路开始修建后,大批俄国员工进入哈尔滨地区,工余时,有许多足球爱好者经常进行练习和比赛。 
    为开展足球运动,1917年时,道里某中学便修建了球场。哈尔滨工业大学也于1927年由白俄学生和中国学生混合组成了一支足球队,队内有个朝鲜族球员曹三宝球技术过人,是核心人物;工大足球队经常同由白俄铁路职工组成的“火车头队”比赛,“火车头队”里有个防守出色的白俄守门员尤拉,不时扑向曹三宝的射门,所以双方比赛常以和局告终。当年11月,哈尔滨举行了大中学校冬季球术比赛大会,参加足球赛的有哈工大、政法大学、东省特区一中、二中等队。此间,著名的外侨队有中东铁路局的俄侨队、秋林洋行队和朝侨队。
  在此推动下,足球运动逐步由学校扩展到社会。1928年5月,由东省特别区第一体育场(即后来的道里红星体育场)出面,集中哈尔滨各校擅长球类的教师,组建了“滨华”足球队,这是黑龙江地区的第一支足球队。体育场主任张再田为队长,青年会干事屠哲州为干事,队员有张灵根、关桂禺、徐鹏飞、李梦胡、王岐山、姜月西、王元良、马良田、张跃跚、翟凤山、王立疆、施爱棠、王彦儒、胡明林、鞠子衡、傅中国、齐玉林、李玉堂等人。该队既为足球队,亦为篮球队,着上白下黑队服,训练场地固定在东省特别区第二体育场(原秦家岗赛马场的一部分,在今哈尔滨电机厂一带)。该队建立后,经常与在哈的外籍球队进行比赛。
  自“滨华队”组建后,哈尔滨足球运动日渐活跃,除哈工大、医专、法大、一中、二中、扶轮中学等一些大、中学校队外,一些球艺高超者也自发组建了足球队。早年为沈阳南满医大校队的名将李梦湖(滨华队主力队员)与哈尔滨名将丁福库、李燕等人组成“铎队”。“铎队”与当时在哈埠称雄一时的由俄侨、日侨组成的“日新队”、“火车头队”、“鹰队”、“打击队”、“懒汉屯队”等经常进行比赛,在多次抗衡中胜多负少。1932年春,“铎队”迎战来访的日本早稻田大学队,以2:2踢成平局。哈工大足球队还曾两次代表哈尔滨市参加伪满洲国的“全满运动会”及东北各省、市足球对抗赛。
  1947年,哈尔滨苏联侨民会先后组织了红星队、银鹰队、火车头队。这几支足球队经常在南岗喇嘛台体育场(即后来的南岗体育场)进行比赛。1949年5月,红星队应沈阳市的邀请,赴沈阳进行访问比赛,红星队以6:1胜沈阳队。当年7月,沈阳市重新组建成联队,在副市长焦若愚率领下回访哈尔滨,与红星队进行两场友谊比赛,红星队不敌客队凶猛的进攻,以0:2和0:3败北。
  1951年9月,哈尔滨市组建起第一支市足球代表队,在领队王立疆的率领下,赴牡丹江市参加松江省足球比赛,获亚军。以后连续3年参加全省足球比赛,有两次获第二名。当年10月,哈尔滨市举办第一届大中学生“卫国杯”足球赛。此次比赛设大专、中学两个组。大专组参赛队有哈医大、哈师院、铁路学院、松专、农学院等6个队;中学组参赛的有朝中、二中、三中、铁路中学、工农中、高职、五中、八中、简师、六中、一中等11个队,获大专、中学组冠军的分别是哈医大队和一中队。1952年10月举行第二届“卫国怀”足球赛。除设有大专、中学两个组外,又增设社会组。1953年,哈尔滨市第一次举行全市足球锦标赛和第三届“卫国怀”足球赛。
  1954年4月,哈尔滨市在火车头体育场首次举行全市职工足球比赛,有12个队、150名运动员参赛,120厂(今东安厂)队、122厂(今伟建厂)队分获冠、亚军。
  哈尔滨市在历届朝鲜族运动会上都设有足球比赛。1963年9月,哈尔滨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市体委召开第十三届朝鲜族运动会,共有600多人参加球类比赛。足球比赛分农村、城市和城市少年3个组,城市和城市少年组均以区为参赛单位。
  1963年10月,哈尔滨市高等学校体育教研会举办全市高等学校“三好杯”足球赛,有10个队参加,分两个赛区,东北林学院队获冠军。从1964年7月召开的哈尔滨市第八届运动会起,每届运动会均设有足球比赛。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省内足球比赛中断。1972年后逐渐恢复。1978年,哈尔滨市职工足球队比赛分甲、乙级队两组进行。获甲级队前两名的是伟建厂队和亚麻厂队;获乙级队前两名的是林业机械厂队和汽轮机厂队。甲级队前五名、乙级队前三名为下一年度甲级队,其他队为乙级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