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黑龙江督军吴俊生在八面城的轶事

  民国时代的吴俊升,其人粗鲁、愚昧,说话常流口水,吐字不清,人们送号“吴大舌头”。他很强悍、贪婪,又随意挥霍,任黑龙江省督军达七年之久。关于吴俊升的情况,在我们辽北一带多有所闻。现在,将这些轶事记述如下。
  吴俊升,字兴权,祖籍山东省历城县。清代同治二年(1863年)旧历八月廿九日生于兴隆沟村。由于关里闹灾荒,其祖上带领全家逃往东北。后来,落脚在奉天省昌图府兴隆沟村(即现在的老城乡长青村兴隆沟)。至今,兴隆沟还有他的很多本家,祖祖辈辈都是农民出身。吴俊升的父亲叫吴玉,生母姓李。吴俊升兄弟姐妹八人,吴排行老二,身下还有两个弟弟:三弟吴俊武、小弟吴俊卿(异母弟)。
  吴俊升幼年时随父落户于郑家屯。其父曾在蒙古马市上当“马贩子”。由于家中贫困,吴八、九岁时就给富户放猪、放马,穿着又脏又破的衣服,垂着两筒鼻涕,吃饭时长工们都不愿挨着他。十几岁时,吴俊升到昌图县兴隆泉村(即现太平乡兴隆泉)李财主家做“半拉子”。夏季农活儿累,晚上,他常常躺在大车铺板上睡觉。有一次,李家的人从屋里出来,天黑看不清,以为车上趴着一只黑熊,拔腿就往回跑。从此,“黑熊显相”的说法便传开了。 
  十七岁时,吴俊升到驻郑家屯的清军捕盗营里做伙夫。二十岁时,他要求当兵,可是,捕盗营丁把总说,必须自己出马备鞍。于是,他就在昌图城北腰店(现老城乡大四家子村)王财主家借一架马鞍,在兴隆泉李财主家借一匹马,当了一名骑兵。据说吴当官之后,还给李家立了一块匾。吴当兵不久,就在清军营里当上了小头目。三十三岁时升为中队长。 
  清朝末年,东北各地盗贼蜂起。吴俊升在讨伐胡匪和蒙匪过程中,屡建战功。一次,八面城闹胡匪。当时八面城商公会的人,只有一百多,吴就领着这一百多人,从这个城门出,再从那个城门入,几次虚张声势,胡匪没敢进城。后来,胡匪聚到二、三百人,吴一看寡难敌众,便决定放他们进城。匪徒们在城里吃喝了三天,临走时,用大车拉着抢的东西,个个洋洋自得。可是,吴早在这条筒子街的两旁,布好了兵。就在匪徒们大摇大摆出城之时,突然开枪,打得他们死的死,逃的逃。从此,吴俊升的名声越来越大了。 
  一九一二年八月,蒙古札萨克郡郡王乌泰和其弟葛根活佛串通哲布尊丹巴集团攻打洮南府及北安、白城子等地。吴俊升率领部队奋勇迎敌。其中“戛格庙”一战,甚为激烈残酷。吴俊升治军严明,战斗胜利后,命令士兵不准拿庙上任何东西。这次战役,活捉了葛根活佛,并将他枪毙示众。乌泰失败后,逃往库伦。这次战役后,吴俊升晋升为洮辽镇守使。从此,人们又传开了:“子弹到吴帅身上,打不进去”;说他打完仗,“抖抖衣裳,子弹哗哗直落”。
  一九二一年,吴俊升被调为黑龙江省督军兼省长。从此,他坐镇江省达七年之久,成了张作霖之外东北另一实力派。大约一九二七年,奉系军阀阚朝喜、汤玉麟争权,在昌图县八面城发生了冲突。当时,汤玉麟的部队把炮设在八面城车站,扬言要血洗八面城。八面城绅商各界派代表到郑家屯,请求吴俊升出面调停。吴俊升听到后,慷慨应允,带领一百骑兵,赶到八面城。经他出面,阚、汤双方才算和解,八面城人财物秋毫无损,当地绅商各界给他立了一块九孔石碑。碑上刻着“吴帅功德碑”五个大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