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千里龙江金镶边

漠河曾是我国重要的金矿产地之一,其黄金产量一度超过五代时期的“黄金天府”山东省的招远县,跃居全国之首。《瑷珲县志》称:“江省金矿闻天下,漠河观音山、呼玛尔河是也”。漠河金脉自额尔古纳河西山起,经奇乾、阿勒罕直至阿穆尔河下游,长及五百里,夙称“金穴”,又名“东金山”(新疆的阿尔泰山称“西金山”)。早在咸丰十年(1860年),《瑷珲条约》签订后的第三年,入侵黑龙江流域的沙俄哥萨克就在漠河发现了金矿,并进行了小规模的盗采。
  光绪九年(1883年),一名鄂伦春人在漠河河谷为埋葬母亲而挖掘坟墓时(一说葬马)发现了若干金块。消息不胫而走,俄国人闻讯前来进行大规模盗采。短短几个月,漠河就集合了7000多采金人。其中俄国人居多,其次是中国人,还有朝鲜、德国、法国、波兰等国人及美国冒险家。至光绪十一年(1885年)初,漠河人口已达上万。这些采金人的聚集使漠河物价飞涨,各种投机商人也纷至沓来,形成了一个拥有医院、药房、广场、商店、旅馆、浴池、赌场、娱乐场、音乐厅等建筑的城市。这个由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人建立国中之国,历史上被称为“极吐尔加共和国”。
  漠河金矿遭到疯狂盗采,使清政府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也对边境安全形成了严重威胁。为“兴利实边”,光绪十二年(1886年)十二月十五日,黑龙江将军恭镗上奏朝廷,建议筹办漠河金矿。此时清廷正面临内忧外患,国力空虚,急需金钱支持,很快便接纳了恭镗的建议,指令北洋大臣李鸿章督办,并调任吉林候补道李金镛为漠河金矿主办。
  光绪十三年(1887年)四月,受命后的李金镛,勘道入山,裹粮露宿,披榛伐木,行走40余日,行程一千九百里,始达漠河。在漠河勘察矿脉,试挖矿苗,然后乘坐俄轮驶抵瑷珲。九月,返回省城齐齐哈尔,面见恭镗,就漠河金矿筹办事宜提出《筹议黑龙江金厂公司章程十六条》。十一月,前往保定面呈李鸿章,李鸿章又转奏清廷批准。《十六条》规定漠河金矿名为官督商办,实为官商合办。股本金白银二十万两,分作两千股,于上海、天津、吉林等处设立分局,支付息银及运金销售等事宜。初由北洋大臣借用商款银十万两,黑龙江将军动拨库款银三万两,先行开办。待商股招齐,即将前款归还。《十六条》还就漠河金矿开办办法如建造运粮轮船、购买采金机器、召回流民、均派余利等做了详细规定。《十六条》的制定有效地保证了金矿的运转,特别是这种“股本招集”的融资举措,在当时清廷资金困窘的情况下具有创新意义。
  光绪十四年(1888年)十二月十三日,李金镛正式筹建漠河矿务局,并正式开工生产。开设了三个金厂:漠河金厂、奇乾河金厂、洛古河金厂。它是国内首家官办企业,是清末洋务运动中经营较为成功的新式工商企业。漠河金矿开工前后即出金几近四万两,至光绪十七年(1891年)十二月,三年来先后出金砂六万二千两,不仅还清了公私股金,提存了余利,还充实了黑龙江军饷。
  光绪十六年(1890年)九月初四,李金镛积劳成疾在漠河病故,年仅56岁。漠河金矿由候选知府袁大化接办。袁大化接任后,出现金苗不旺现象,多个金厂入不敷出。光绪十八年(1892年),黑龙江将军依克唐阿派铁山包驻扎下游步队统领富保250人到太平沟观音山一带巡查,发现观音山有数千流民偷挖金砂。为保障清政府的经济利益,同年,袁大化亲临太平沟,督办观音山金厂。当年产金三千余两。截至1895年,除陆续归还借款、矿丁分成及局用股利、花红等项外,上缴黑龙江将军饷银53万两,北洋军饷银9千多两,黑龙江赈灾银8.9万两,北洋赈灾银6.7万两,这在全国金矿当中前所未有。至此,观音山金厂名声大振。以漠河为中心的采金业迅速发展起来,形成了中国历史上与美国西部淘金热齐名的“观都金朝”(中观音山-嘟噜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