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大城子古城

大城子古城属唐代渤海时期城址。位于东宁县城东4公里大城子村、绥芬河南岸的冲积盆地之中。城南面紧临东宁至三岔口公路,再向南为一逐渐升高的山岗。城北距绥芬河约2公里,河北岸有一突兀挺拔的高山,形成天然屏障。绥芬河由西向东在古城之北流过,再5公里至三岔口团山子附近绕过著名的“倭字碑”。河再向东流入苏联境内。

1972年夏,省博物馆派人调查,同年秋进行复查和实测。

古城平面呈长方形,方位东偏南30°。城周长3575米。南墙长1290米、北墙长1365米、东墙和西墙各长460米。城墙残高约2—5米,夯土板筑,夯层厚为3—7厘米。城墙在伪满洲国时期经过修补(利用古城做为集团部落)。东墙的东北角被破坏,南墙、西墙保存较好,北墙中段突出于外,城四隅各设角楼,残迹犹存。门址惟西墙北段留存一座瓮门,其余均很难辨认,现有几处后辟的通道。城外尚有护城壕旧迹,深2—3米,现已变成一条小河。古城西部和西墙外有一处原始社会晚期遗址。

古城址内外分布着丰富的渤海时期遗物、遗迹。发现有铜佛2尊,与渤海国上京龙泉府故城址出土的相同。其中1件,仅存头部,残长3.7厘米、宽2.6厘米。高螺,两眉之间有白毫相,脸型肥胖丰满,带有盛唐之风。

1972年,村民姜起臣在平整门前园田地时挖出1批铜器、铜料、板瓦、莲花瓦当及铁门枢,还有鎏金铜铺首、铰链、门扣、门环、铜锁、铜器盖、铜带銙和1面铜镜(残件)。

同年又在姜宅南面百余米处出土鎏金铜舍利函1件,铜盒为小口、鼓腹、平底,圈足。盒系子母扣,可开启。器盖圆钮。口径5厘米、底径6.8厘米、高7.5厘米。铜盒放在石臼中,其上盖石板。铜盒内装1串红色玛瑙项珠,珠为圆形和圆柱形,珠与珠之间夹银片,项珠用绸布包裹,绸布已破碎。盒内还盛有半月形带銙、银片等。

另外还出土1套舍利铜函。近长方形,长3.8厘米、宽3.1厘米、高1.9厘米。铜盒内套银盒,银盒内盛有6粒舍利子。银盒用绸布包裹,绸布已碎。银盒长2.4厘米、宽1.6厘米、高1.1厘米。同时征集1件金代童子铜佩饰,通高6.5厘米。发辫打结成提梁,面部不清,一手下垂于腹部,一手捧仙桃至胸前,颈部带有项圈,腿做半蹲状,着灯笼裤,此类童子铜佩饰是典型金代文物。

大城子古城的形制略与渤海国上京城相似。城中所出铜佛、铜建筑饰件、铁门枢、半月形铜带銙、灰板瓦、筒瓦、莲花瓦当,与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及海林山嘴子渤海时期墓群中出土的相同。可证大城子古城为渤海时期所建无疑。

唐代渤海国设5京15府62州,其中率宾府应在今绥芬河流域。绥芬河唐称率宾水,辽代沿用此名;金代称恤品水、恤品河、苏滨水;明代称率滨江,清代称绥芬河。“率滨”、“恤品”、“苏宾”、“绥芬”皆一音之转,系满语“锥子”之意。以前,中外学者多认为率宾府府治应在今苏联滨海地区的双城子(乌苏里斯克)。清代著名历史地理学者曹廷杰曾对双城子作了考证:“率宾故址为率宾府,领华、益、建三州……以地望珍之,率宾、苏宾、恤品即今绥芬河也,其府路故基即今双城子地方无疑。”(曹廷杰:《伯利探路记》,《小方壶斋舆地丛抄》第三帙463页。)此说提出后,应者较多。近年来通过对大城子的调查与发掘,证实其规模大于双城子,城中出土的大多为典型渤海时期文物,因此有人提出大城子古城很可能是唐代渤海率宾府故址”(张泰湘:《唐代渤海率宾府辨》,《历史地理》第二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