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国头城亦称五国城。属辽代五国部之一——“越里吉”国治所,金、元时沿用。位于依兰县城北门外,松花江右岸。西濒牡丹江,东临倭肯河,以倭肯哈达山(俗称东山)和拉哈福山(俗称西山)为东西屏障。南面为牡丹江、倭肯河的冲积平原,为水陆交通要冲。
五国头城,经过近千年的历史变迁,已面貌皆非,仅存部分残垣断壁。城平面呈长方形,为南北向,东西长,南北窄,周长约2600米。东西墙长约850米、南北墙长约450米。现存墙高为1—4米、墙基底宽8米、顶宽1.5米。墙垣以土堆筑,不见马面遗迹,门址已荡然无存。城内已垦为耕田,地表散布着残砖、断瓦及陶瓷片,俯拾可得。城中出土文物除砖、瓦、础石等建筑材料外,有“青盖盘龙”镜、“双鲤鱼”纹镜、带柄镜及铜印;铜钱有宋“崇宁通宝”和金“大定通宝”;还有铁镢、鱼形铡刀、镰、斧、矛、镞和车马具等,以及陶瓷器。
公元10世纪,居住在松花江下游和黑龙江沿岸的女真人建有五大城落,史称“五国部”,即“剖阿里、盆奴里、奥里米、越里笃、越里吉”。依兰五国头城为越里吉部故址。《辽史·营卫志》载:“五国部于圣宗时来附,命居本土,以镇东北境。”《大明一统志》载:“五国头城,在三万卫北一千里,自此而东分为五国。”由此可知五国部的地理位置,是在依兰以下的松花江、黑龙江沿岸。
金朝建立后,为加强对黑龙江地区的统治,于五国头城设“胡里改路”。1127年金灭北宋,而后将徽、钦二帝及皇亲国戚470余人,掳于此地囚禁。曾留下有关徽、钦二宗“坐井观天”的传说。金末蒲鲜万奴建立东夏国,其势力范围已到达这里。1976年在城中出土1颗“监造提控所印”印,系东夏国时期官印。可证五国头城曾是东夏国时期重要城堡。元灭金后,此地属管水达达路管辖。
明、清时期,此地称为“屯噶珊”(汉语“古城屯”)、“依兰哈喇”(汉语“三姓”)。清初因有赫哲族的丛克勒、努雅勒、胡什哈里(即汉文葛、卢、胡)三姓人居此,故名。清雍正四年(1726年)设“三姓副都统衙门”。
五国头城及出土文物,对研究辽、金、元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宋、金关系史都具有重要价值。
1981年1月,经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