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城,亦称瑷珲新城,清代北疆重镇,黑龙江将军治所。位于黑河市南35公里的爱辉镇,地理座标为东经127°29′、北纬49°59′。城西10公里为炮台山,南约40公里处为清代水师营船坞;城南和北两面各有1条小溪注入黑龙江。瑷珲新城内环群山,外襟大江,素有“北门锁钥”、“东国屏藩”之誉。
黑龙江城,满语称:“萨哈连乌拉霍通”。瑷珲也有时写作“爱呼”、“艾浑”、“艾浒”、“爱呼伦”,本达斡尔语“爱乌”,即“可畏”之意。
黑龙江城旧城亦即旧瑷珲城,为1674年(清康熙十三年)兴建,城修筑在明代忽里平寨旧址之上,故址在今苏联境内维谢雪村,地近结雅河(又称呼潢河)口。因附近有瑷珲河(又名莽鼎河即今芒嘎河),城即因河而得名。旧瑷珲城是清代黑龙江将军最初的驻地。《黑龙江外记》记载:旧瑷珲城是一个方形城市,“整个周长九百四十步,合四千七百尺,设有五个城门”。宁古塔将军萨布素于1681年(清康熙二十年)扩建过。后因该城僻处江东,与内地交通及公文往来诸多不便,遂于1684年(清康熙二十三年)在江右岸原达斡尔族首领托尔加居住的旧城废墟上(该城在1651年被侵略黑龙江沿岸的沙俄哥萨克匪帮焚毁)建造新城。将军衙门亦由旧城移入新城,于旧城留守尉驻守治理。《黑龙江外记》记载:瑷珲新城“排木为重垣,实以土,具雉堞之观,四门皆有楼橹,高丈八尺。西、南、北三面,排木为外郭,方十里,南一门,西、北各二,东临江”(西清:《黑龙江外记》卷二。)。
1690年(清康熙二十九年)黑龙江将军迁往墨尔根(今嫩江县),此城留驻副都统。1858年,沙俄政府以武力逼迫清政府在瑷珲新城签定了不平等的中俄《瑷珲条约》。该城于1900年再次毁于战火,1907年复建,在被毁的内城墙基址上筑墙,呈不规则四边形,东墙长993米(现存墙段519米)、西墙948米、南墙842米、北墙805米(现存墙段647米),周长为3588米。墙为堆土筑就,无夯迹。墙基底宽13米、高2米。墙外掘护城壕1道,宽6米、深2米。城设4门,居每面墙之中,各宽14米。无角楼、马面遗迹。在城内偏东南处为当年将军衙门旧址,已荡然无存,仅存两株上百年的古松。城内东门以南280米处是魁星楼。据《瑷珲县志》载:“东南角向有魁星楼一座,高盈十丈,若登楼一望,则三面环山,一面枕水,诚可谓天然险峻城廓。”原魁星楼,因年久风剥雨蚀残损毁掉。1980年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拨专款在原址重新修建,1983年7月竣工。
瑷珲新城于1909年撤销瑷珲副都统,改设瑷珲兵备道。1912年改为瑷珲直隶厅,建瑷珲县公署。
1933年日伪时期设瑷珲保。1946年瑷珲解放,成立瑷珲区人民政府。现为爱辉镇人民政府所在地。
1981年1月,经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