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要闻动态
机构概况
龙江省情
党史研究
党史知识
志鉴研究
宣传教育
机关党建
馆藏资源
预决算公开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馆藏资源
>
数字方志
馆藏资源
数字方志
数字年鉴
数字农垦志
史志龙江展馆
馆藏检索
第一节 黑龙江省劳动模范及先进分子
第二十六章 劳动模范先进212作(生产)者第一节 黑龙江省劳动模范及先进分子 省劳动模范 武万金,男,汉族,1927年生。1949年1月参加工作,1949年10月入党,初小文化。原任二分场副业连排长,现退休。 1959...
第二节 总局劳动模范、先进工作(生产)者
第二节 总局劳动模范、先进工作(生产)者 总局特等劳动模范 杨玉忠,男,汉族,1931年生,原籍山东省昌邑县,初中文化。1947年参加工作,党员。现任一分场二队队长。1984年评为总局特等劳动模范。 杨立谟,参见“省教育...
第三节 其它
第三节 其它 出席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隋凤舞,男,1925年8月生,原籍热河省绥东县下窑区西亮屯,家庭出身贫农,汉族。初中文化,党员。1977年8月任八五三农场党委书记时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
第一节 建场前的大和镇地区
第七编 史略 农场的建立和巩固时期(1956—1962)第二十七章 八五三农场的建立第一节 建场前的大和镇地区 十九世纪前,这里只有少数赫哲族人在沿河一带过着原始的游猎生活。二十世纪初叶,清朝政府从冀东地区胁迫了一百零八名贫苦农民来到这里。他们戏称自己是“一百单八将”,在完达山北麓住下...
第二节 王震同志亲自踏查定点
第二节 王震同志亲自踏查定点 一九五六年六月,铁道兵司令员王震同志亲自带领铁道兵师、团干部一行三十多人,从南方来到黑龙江密山北大营——铁道兵农垦局所在地。听了农垦局负责人的汇报后,他们分编为五个组分头进行踏查。王震同志带领师长黄振荣、副团长王诚到大和镇。六月十八日凌晨他们从大和镇出发沿东开团...
第三节 铁道兵进点
第三节 铁道兵进点 一九五六年七月十八日,隶属铁道兵八五零二农场的拖拉机大队(又称机耕大队)大队部和三个中队共1500多人,在大队长兼书记张汉荣同志带领下开过蛤蟆通河以北,分布在大和镇附近缘山一线的小滨桥、小清河和东开团。惠月明同志被提升为拖拉机大队副大队长。李佩彤提为总支副书记。机耕大队进...
第四节 建立八五三农场
第四节 建立八五三农场 一九五六年九月初,王云仙同志奉王震之命从新疆风尘仆仆赶到大和镇来组建农场。王云仙同志七月份到北京报到时王震同志亲自接见了他。八月份到密山铁道兵农垦局报到后,王景坤、霍大儒等同志接见了王云仙,并明确要王云仙同志到大和镇组建农场。九月初,王云仙到大和镇后即和机耕大队、零六...
第五节 建场初期的生产、生活状况
第五节 建场初期的生产、生活状况 农场要在地无一垄、房无一间、赂无一条的荒原上白手起家,各方面的条件都很困难,在物资供应上,宝清县和大和镇乡政府,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但不可能满足需要,战士们喝草甸子水,吃冰碴子饭,住潮湿透风的草棚子。蚊虫叮咬、群狼嚎叫,生活异常艰苦。时逢中秋雨季,冷风袭人,严...
第一节 开发雁窝岛,建立四分场
第二十八章 向荒原进军第一节 开发雁窝岛,建立四分场 农场建立后,根据铁道兵农垦局“全面布点,一下铺开”的方针,力争多开荒,多建点。但当时本地区除了沿山一带的坡、岗地能开垦外,大面积沼泽渲泄不通,人机难进。王云仙同志亲自带领勘查小组,在黑龙江省测绘局的配合下,顶着寒风暴雪,踏遍了东自东方红...
第二节 大批转业官兵和支边人员来场
第二节 大批转业官兵和支边人员来场 一九五七年二月,总场以原零六大队六中队的一半人员和从湖南招聘来的三百四十余名合同木、瓦工为主体组建了专业基建大队。逯纯修同志任大队长,下设两个中队:一中队制材,二中队施工。 一九五七年底,杨培君同志被任命为八五三农场党委书记。 二九五八年三月,...
第三节 最高的荣誉
第三节 最高的荣誉 农场人员来自五湖四海,从籍贯上看,除了西藏和台湾省外,其它各省市都有,共有十七种民族,以汉族为主。年令大部分在二十五岁到三十五岁,多数具有初中文化。思想、作风都保持和发扬了我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五分场实际上只是在封冻后搭起来几栋马架子运进一部分种子和口粮,春化后没有道路,...
第一节 严重的自然灾害
第二十九章 严峻考验第一节 严重的自然灾害 一九五九年的“埋汰秋”不仅使大田减收,而更重要的是影响了秋翻地,给第二年的播种造成被动。 一九六○年春季,更是阴雨连绵,从四月到六月正是播种季节,降雨四十二天,达272.3公厘,比历年同期多116.8公厘。当时是:“天无三日晴,地无一片干,...
第二节 左倾思想的影响
第二节 左倾思想的影响 左倾思想的影响,整风反右、大跃进、共产风、浮夸风等在全场都有波及。特别是整风反右,混淆了敌我矛盾,挫伤了人的感情,妨碍了劳动积极性,浪费、埋没了人才。 农场的整风反右,开始于全国整风反右之后的一九五八年,由于农场是在边远偏僻而又严寒的沼泽地带组建的,作业条件困难...
第三节 南泥湾的传统
第三节 南泥湾的传统 在自然灾害和生产、生活各方面的困难面前,农场的政治思想工作,除左的干扰外,仍然发扬了我党我军政治思想工作的光荣传统,进行了“请四老讲四史”、“忆苦思甜”、回忆对比活动。对干部除在党校集中学习哲学、政治经济学、党史、党章外,主要要求跟群众“四同”,即同吃、同住、同劳动、同...
小结
小结 八五三农场的建立是不容易的。这里土地湿涝、交通不便、气候寒冷,自然环境恶劣,生活异常艰苦,如果不是有组织、有纪律、有觉悟、又具有顽强刻苦精神的铁道兵和来自全国陆海空三军的转业复员人员,农场的建立与巩固是不可能的。从踏查建点到开荒打粮,每一寸土地都要付出艰辛的劳动。“潜水挂钩”、从“大酱缸...
«
1
2
...
14128
14129
14130
14131
14132
14133
14134
...
17821
178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