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要闻动态
机构概况
龙江省情
党史研究
党史知识
志鉴研究
宣传教育
机关党建
馆藏资源
预决算公开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馆藏资源
>
数字方志
馆藏资源
数字方志
数字年鉴
数字农垦志
史志龙江展馆
馆藏检索
人口 民族
人口 民族 建场初期农场总人口482人,其中职工只有215人,人员主要由市政府下派干部和当地农民组成。后随着隶属关系的多次变化和农场的发展壮大,人口也不断增加,成份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从1969年8月至1977年5月期间,大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农场共接收哈尔滨及上海等市的知识青年2275...
体制沿革
体制沿革 建场时,农场由哈尔滨市人民政府直接领导,场名为“哈尔滨市农林试验场”,场部设在马家花园(现东北农学院);1949年市政府把农场交给东北农学院,场名变为“东北农学院实验农场”。同年冬,场部迁址新香坊原日本开拓团医院院部(现农场子弟校实验楼北侧)。1954年5月为便于中央农业部对农场资金...
经营规模和生产成果
经营规模和生产成果 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指引下,农场党组织领导全场职工艰苦创业,团结实干,经过38年的努力,农场的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经济实力逐步增强。形成了集畜牧业、农业、工副业、商服业为一体的综合性的中型国营农场。农场机关由建场时的“三股一部”(生产股、财务股、总务股、畜牧部),发展到党...
一九四八年
大事记(1948—1985)一九四八年 3月24日,经哈尔滨市人民政府批准正式建场,当时场名为“哈尔滨市农林试验场”,场部设在马家花园,王良任场长,李润深、滕顺卿任副场长。
一九四九年
一九四九年 1月,农场归属东北农学院领导,场名“东北农学院实验农场”。 6月,中央领导李立三、彭真同志来场视察,并参观马家花园的林业生产情况。 7月1日,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精神,中共东北农学院实验农场支部委员会由秘密转入公开活动。 冬,场部由马家花园迁到新香坊原“日本开拓团”医院院部。(现...
一九五○年
一九五○年 春,水田部开发“东大洼”,旱田部着手对铁道南的土地进行整治。 夏,中央领导贺龙同志来场视察,并参观畜产部奶牛生产情况。 秋,在东北农学院指导下,育成小麦抗锈病新品种“东农5号”、“东农6号”。
一九五一年
一九五一年 全场播种面积达13 770亩,大牲畜327头,职工人数233人,农牧业生产初具规模。
一九五二年
一九五二年 春,撤销畜产部,成立奶牛场、猪场、鸡场、马场。 秋,劳动模范张宽、于德江赴北京参加全国劳模大会。
一九五三年
一九五三年 春,农场从木兰招收40名农工充实水田场。 秋,机关食堂和后勤食堂合并成立第二食堂。(地址:现农场集资楼的位置)
一九五四年
一九五四年 夏,扩建奶牛场。 5月,农场归东北人民政府国营农场管理局,场名改为“哈尔滨畜牧场”。 8月31日,汽车司机白景亮驾车接运修建猪舍的施工工人途中在油坊街道口与火车相撞,死亡6人,重伤4人,轻伤11人,汽车报废。
一九五五年
一九五五年 春,由萨尔图红色草原牧场调入假定健康牛171头。 秋,在东北农学院指导下,开始哈白猪育种工作。
一九五六年
一九五六年 春,全场分配制度由工分制改为工资制。 7月,农场子弟小学校成立。当时规模很小,设备极其简陋,由农场党总支书记苍庆吉兼任校长。
一九五七年
一九五七年 随着全国反右派斗争运动的展开,农场也随之行动起来,党支部发动群众揭摆问题,以大鸣大放大字报的形式揭发右派言论,农场机关大字报铺天盖地,部分知识分子干部被触及。
一九五八年
一九五八年 春,建立试验站,开展作物育种、植保、青饲料栽培等项目的实验工作。 4月,场部搬迁到现址(香福路52号)。 5月,在东北农学院指导下,大规模生产“抗生菌”,获纯利101.9万元。 5月,东北农学院受黑龙江省委农村工作部委托在农场办附属农业技术学校,为农村培养初级农业技术人员。 ...
一九五九年
一九五九年 春,东北农学院党委提出在农场搞万亩万斤高产活动。 秋,全场粮食亩产“过黄河”超过500斤,达到527斤(当时,“上纲要”、“过黄河”、“跨长江”是全国农业战线高喊的口号,也是奋斗目标)。 9月总结“滨洲奶牛大群平均年产奶突破万斤”的经验在《黑龙江省畜牧兽医》杂志发表。 年底,...
«
1
2
...
15249
15250
15251
15252
15253
15254
15255
...
17821
178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