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要闻动态
机构概况
龙江省情
党史研究
党史知识
志鉴研究
宣传教育
机关党建
馆藏资源
预决算公开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馆藏资源
>
数字方志
馆藏资源
数字方志
数字年鉴
数字农垦志
史志龙江展馆
馆藏检索
第三节 收益分配
第三节 收益分配 土地改革后,无论从事个体劳动的农民还是参加互助组的农民,每年经济收入均在缴纳公粮(农业税)后,全部归己。农业合作化时期,初级社阶段,收益分配年初定计划,年终核定收支后,扣除税金,再按政策提留公积金、公益金,其余部分...
第三章 土地
第三章 土地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林口县域开始有土地开发。唐代开始,县域内牡丹江、乌斯浑河两岸人烟逐渐稠密,土地开发大增。清朝初期,县域满族人随军入关,大片土地荒芜。此后清王朝在东北地区长期推行“封禁”政策,致使县域大部分地区荒无人烟。清末,开禁放垦,关内流民入境,土地重获开发。民国初期,垦荒日盛...
第一节 土地开发
第一节 土地开发 县域最早的土地开发在四五千年前。今莲花、奎山、建堂、柳树等地出土的石刀、石镰、石斧、石磨盘、石磨棒和石臼等石器属于新石器晚期文物。这表明,当时县域不仅有人类活动,而且有小范围的土地开发。清初,清王朝为保护所谓“龙兴...
第二节 土地利用分区
第二节 土地利用分区 1992年依据农林牧资源条件,以土地利用现状为基础,将全县土地利用情况划分为三个区域。 一、西北河谷川地农林区 位于县域西北部,属张广才岭余脉,有牡丹江、...
第三节 土地管理
第三节 土地管理 一、管理机构 林口县建立前,县域土地分属宁安、穆棱、依兰和勃利等县管辖。1939年林口县建立后,土地归伪满县公署实业科管理。 建国后,土地归县...
第四章 种植业
第四章 种植业 从出土文物情况看,四五千年前,县域开始有原始种植业。从史书记载情况看,境内牡丹江沿岸在唐代已有人开荒种地,生产粮食。1858年(清咸丰八年)以后,清政府逐步实行“移民实边”政策。清光绪年间,设立“招垦局”,放荒开垦,种植业发展起来。 民国时期,土地开发日盛,县域农作物种植面积达...
第一节 农作物
第一节 农作物 一、粮豆作物 县域粮豆作物有玉米、大豆、小麦、水稻、谷子、高粱、黍子、红小豆、绿豆、饭豆、荞麦、大麦等,其中玉米、大豆、小麦和水稻是主要作物。玉米是本县高...
第二节 耕作制度
第二节 耕作制度 县域农业实行以垄作为主的一年一熟耕作制。耕地用畜力拉犁,豆茬耲,麦茬耙,谷茬破茬、扣垄。二三年施一茬底肥或撂荒休耕。实行大豆、小麦和玉米为主的三圃轮作制。土壤耕作长期延用扣、翻、耧的传统耕作方法。 解放后,实行垄...
第三节 栽培技术
第三节 栽培技术 一、播 种 (一)水 稻 50年代中期以前,以撒播为主。50年代后期,在水田村普及点播、条播。60年代,以直播为主,插秧为辅;水稻插秧...
第四节 种子
第四节 种子 解放前,农作物种子为传统的农家品种,由贮粮中粒选或从农田、场院穗选,自给自足。 解放后至1955年,仍是家家种田,户户留种,沿用农家品种。一般采取在场院上掐上风头,大堆选的办法留种,不能解决种子杂花和退化问题。 19...
第五节 肥料
第五节 肥料 一、农家肥 早期农田多为新开垦土地,土质肥沃,主要靠自然肥力发展农业生产,均不施肥。多年耕种后,地力减弱,施少量农家肥即能保持农作物连续增产。1956年...
第六节 植物保护
第六节 植物保护 建国前,民间沿用的一些土办法不能有效控制农作物病虫害;建国后,本县采取测报、药剂、生物、农业、物理等综合防治办法,保障了农作物正常生长。 一、农作物病虫害...
第七节 管理机构
第七节 管理机构 一、机构沿革 1948年12月,县政府设农业科,编制5人。1956年12月,改称农业局。1958年4月,农业局内设合作股、水利股、种子股、农技...
第五章 畜牧业
第五章 畜牧业 林口县域,畜牧业生产历史悠久。据《后汉书·东夷传》记载,肃慎后裔挹娄人,“好养豕,食其肉,衣其皮,冬以豕膏涂身,厚数分,以御风寒”。可见,这片土地的主人很早就有养畜经验。以后历代相传,畜牧业生产日益发展。 沦陷时期,日本侵略者为满足对牲畜和畜产品的需求,在龙爪西山和山东会建立养...
第一节 饲草 饲料
第一节 饲草 饲料 一、饲 草 解放初,本县境内饲草资源丰富。以后随着工农业生产发展对土地的需求,草原面积逐年减少,饲草资源随之减少。1949年全县草原面积约...
«
1
2
...
13382
13383
13384
13385
13386
13387
13388
...
17821
178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