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要闻动态
机构概况
龙江省情
党史研究
党史知识
志鉴研究
宣传教育
机关党建
馆藏资源
预决算公开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馆藏资源
>
数字方志
馆藏资源
数字方志
数字年鉴
数字农垦志
史志龙江展馆
馆藏检索
第一节 机构沿革
第六篇 文教 科技 卫生第一章 教育第一节 机构沿革 1980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下达了“关于加强职工教育工作的决定”,农场党委立即责成场工会尽快落实这项工作。同年10月从橡胶厂抽调1名领导干部,到工会任业余教育专职干部。经过广泛的调查摸底,于1980年末,制定了场职工教育5年规划,并...
第二节 职工教育
第二节 职工教育 1981年8月,总场办起了第一期脱产学习的初中文化补习班,学制半年,开设数学、语文为必修课。此外,按工种可选修物理或化学两门中的一门,任教老师是抽调或兼职的共4人。首届双补班在1982年3月初结束,其中37人,获得考试合格证,合格率为80%,单科或双科成绩合格的8人;不及格...
第三节 普通教育
第三节 普通教育 农场职工几乎全部居住在市内,家属子女绝大多数是就近入学,因而,农场的普教工作量不大。地处边远的沿江生产队,经过批准,于1980年初办起了仅有一、二两个年级的小学,有10名学生就读,设1名教师进行复式教学。其余年龄较大的高年级学生,都到离家7—8里地的水泥厂子弟校去学习,农场...
第四节 幼儿教育
第四节 幼儿教育 1971年农场成立托儿所,地址在场部院内由再生胶厂管理,所长是冯召亚,当时大班的幼儿教育只是教数,托儿所主要是看护孩子,以不摔不碰,不出事为原则,托儿所还办了食堂,负责儿童的两顿饭。 1973年场部组建幼儿园,保育员增加到6人,儿童达40人,随着幼儿园规模的扩大,开始抓幼...
第一节 科技队伍
第二章 科技第一节 科技队伍 农场的科技队伍主要来源于1973年后,调入的技术人员和国家分配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另外在生产实践中选拔和培养了一部分专业技术人员,充实了科技队伍,随着农场各项事业的发展,科技队伍逐渐壮大,对应用和推广科学技术起了积极作用,到1985年底全场科技人员66人,其中...
第二节 科技成果
第二节 科技成果 农场的科技工作主要应用于农业生产和畜牧业生产方面,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方针指引下,全场广大科技人员精神振奋,努力攻关,不断的取得新的科技成果,并使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提高了经济效益。 科技成果统...
第一节 机构沿革
第三章 卫生第一节 机构沿革 从1965年办共产主义劳动大学(也称黄山农场)的当时,全场只有1名大夫,是由滨江区二院调来的梁印,他负责全场的卫生医疗工作,哪里有事他就骑车带上诊包就地治疗,送医上门,既方便职工,又有利于生产。 1966年初,场部成立卫生所,由梁印负责,先后调入王柏学、王...
第二节 爱国卫生运动
第二节 爱国卫生运动 坚持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结合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医院设了专职大夫常年抓防疫,通过黑板报、宣传漫画、座谈会等形式,宣传防疫灭病的卫生知识。同时,购置药物下拨到基层场(厂)、队,每年搞2至3次突击性和群众性的灭蝇、灭鼠工作。对于一些慢性传染病的预防知识,一些季节性的多发病...
第三节 疾病治疗
第三节 疾病治疗 由于农场地处市郊,干部职工大部分住市内。加之,农场的合同单位是太平区人民医院,因此,农场医院门诊,只接待和处理一些简易和轻病患者。医院没有住院处,没有较好的医疗设备,对一些急难患者和重患者,医院做一般处置后,及时转到市内的合同医院就诊,这们不仅减少了看病的患者,也能及时治好...
第四节 计划生育
第四节 计划生育 一、机构沿革 农场从1973年开始抓计划生育工作,场部成立了计划生育委员会,由党委书记冯国坤担任主任委员,副书记刘文成、革委会副主任刘玉荣担任副主任,并设了专职干部。工会、共青团和各基层单位的支部书记任委员会的成员。各场、队成立计划生育领导小组,由支部副书记任领导小组的组...
第一节 电影 电视
第四章 文化艺术第一节 电影 电视 1975年为活跃职工生活,总场投资在场部院内建成一600平方米,砖瓦结构的俱乐部,可容纳观众500人。 1976年元月正式成立电影放映队,编制3人,负责人是刘俊南,电影放映队有解放103提包机2台,16毫米放映机1台,农场基层生产队比较分散,条件艰苦...
第二节 文艺 美术
第二节 文艺 美术 农场的文艺活动开展比较早,建场初期,“共大”农学四班就是文艺宣传队,也称文艺班,活跃在各基层单位,为全场的职工和同学所喜闻乐见。他们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自编自导了“青垦战歌”,歌颂了知识青年艰苦创业的可歌可泣的事迹。在1967年元月向省委领导汇报演出时,受到省市领导的好...
第一节 职工收入
第七篇 社会第一章 职工生活第一节 职工收入 职工收入构成有工资收入和家庭副业收入两类组成。工资收入是职工收入的主要成份。 1965—1967年农场筹建时期的干部是借调的工资由原单位开支,曙光大队的社员执行借资年底分红,而广大的学员只有每月11元的补助费。1967年改成市属青年农场后全...
第二节 衣食住行
第二节 衣食住行 随着农场事业的发展,职工收入的增加,职工生活逐年提高,就衣食住行各方面,各时期都有不同的提高。 一、衣着 建场初期,“哈共大”学员来源是哈市知青,当时是供给形式的生活,没有经济收入,男女均穿统一发放的服装,夏季是黄色的仿军装,冬季是黄袄和棉裤,鞋是农田鞋和棉胶鞋,男女衣...
第一节 婚嫁
第二章 风俗第一节 婚嫁 “文化大革命”期间有的青年结婚,往往带有政治色彩,如新郎、新娘互赠毛主席像章、红宝书等,同事亲友之间大多是几个人凑钱买个镜子、枕巾、床单、炊具或钟表、收音机等日用品,送给新人作纪念品。 70年代,大批知青年龄逐年增大,国家又号召做“扎根派”,他们在共同的生活和劳...
«
1
2
...
15222
15223
15224
15225
15226
15227
15228
...
17821
178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