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要闻动态
机构概况
龙江省情
党史研究
党史知识
志鉴研究
宣传教育
机关党建
馆藏资源
预决算公开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馆藏资源
>
数字方志
馆藏资源
数字方志
数字年鉴
数字农垦志
史志龙江展馆
馆藏检索
第三节 农业学大寨运动
第三节 农业学大寨运动 在全国掀起农业学大寨的高潮中,香坊农场于1976年12月9日派部分场、队级干部,随哈 尔滨农场管理局去大寨参观学习。1977年开始了学大寨的实际行动,全场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深 翻土地,把“25”垧地深挖三尺,拟搞成农场学大寨的样板田,由于盲目冒进,追求形式...
第四节 知识青年
第四节 知识青年 1968年12月,毛主席发表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伟大号召,继而全国掀起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高潮。 1969年首批哈尔滨知识青年来到香坊农场。之后,北京、上海、天津的城市知识青年也陆续 来场,至1977年来场知识青年2275人。 知识青...
第五节 东北三省第一家冰片厂
第五节 东北三省第一家冰片厂 哈尔滨冰片厂是东北三省第一家冰片厂,它是香坊农场在工业调整中新上的项目,于1983 年建成,1984年开始生产。 冰片厂占地面积40 000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3 760平方米。主要设备有:两吨锅炉一台,挖 深水井一眼,80米铁槽以及各种容器。设备投资...
第六节 兴办家庭农场
第六节 兴办家庭农场 根据中共中央1984年1号文件精神和总局、哈尔滨管理局的部署,1984年 11月15日香坊农 场第三届三次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了“关于兴办家庭农场的方案”。“方案”规定从1985年起 在农业单位开始兴办家庭农场。实施的方针原则和步骤是: 一、工作方针是一切从...
第七节 两项制度改革
第七节 两项制度改革 1984年7月农场三届二次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了《住房制度改革方案》和《医疗制度改革 方案》。“方案”从1985年1月开始实施。 一、住房制度改革 香坊农场的职工住房一直是公建、公有、公修、低收费。其结果是“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靠 国家投资建房。职工吃企业的...
第八节 外宾来访
第八节 外宾来访 外宾来访情况表
第一节 机构沿革
第二篇 经济第一章 农业第一节 机构沿革 1948年建场时,农业设三个分场,即王岗分场、闫家岗分场、马家花园分场。王岗分场场长:苍庆吉,闫家岗分场场长:蔡兴华,马家花园分场场长:李彦成。 1948年底和1949年初,闫家岗分场、王岗分场先后交与地方后,农业又改设为旱田部、水田部、园艺部...
第二节 发展概况
第二节 发展概况 1948年建场时有耕地7 950亩,当年种水稻1 000亩和部分大豆、小麦。从 1949年起农场年年开发土地,到1956年农场耕地达18 000亩,由于农场处于哈尔滨市近郊,在50年代至70年代哈尔滨市工业的发展占用了农场土地7 880亩,因此,农业生产播种面积从1949年...
第三节 耕作方法
第三节 耕作方法 土地的耕作方法是与自然条件、经营机制、种植制度、科学技术相关联的。建场初期由于所耕种的土地是熟地少,生地多,机械力量缺乏,土地种植耕作以畜力、人力为主,因此不论是种植玉米、大豆,还是种植小麦、水稻均采用垅作,即开春破旧垅合新垅,然后进行播种,以此年年循环的春翻一伏翻一秋翻的...
第四节 作物栽培新技术
第四节 作物栽培新技术 多年来,农场在农业生产中采用了许多新技术,对提高大田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玉米种植采用的新技术:60年代初期采用药物拌种,中期应用“东农212号”玉米双交种,后期使用BD—6播种机进行穴播种。80年代初期开始采用“四单 8”等单交种,种子挂腊防止玉...
第五节 植物保护
第五节 植物保护 保护植物的健康生长是取得丰收的重要保证。做好植物保护工作一是抓植物病虫的防治,二是及时干净地除灭植物田间的杂草。 一、病虫害防治 各种作物的病虫害: 水稻病虫害:从建场到70年代末水稻的病虫害主要有稻瘟病和烂秧病,二次开发至1985年病虫害主要有立枯病、胡麻叶斑病...
第六节 自然灾害
第六节 自然灾害 建场几十年来,农场曾发生大的自然灾害共8次,有雪灾、旱灾、水灾、虫灾等。据统计,这些自然灾害使农场粮豆减产达440万斤。 1962年,农场水田分场大豆受雪灾,受灾面积254亩,减产48%,共减产3.4万斤。 1963年,种植小麦5 840亩,由于发生春旱,使小麦减产65...
第一节 发展概况
第二章 农机第一节 发展概况 建场初期农场就有少部分的农业机械,如拖拉机等,但机械陈旧,数量又少,因此,农作物的种、管、收主要靠人力和畜力来完成。 从50年代中期开始,陆续购买了轮式和履带式拖拉机及配套农机具,购买了联合收割机,由于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在大田作物整地、种植、田间管理及收获部...
第二节 田间标准化作业
第二节 田间标准化作业 建场初期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田间作业只能是粗放式的。70年代农场开始按照科学种田的要求,对大田作业,从整地、种、管、收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并建立了领导检查验收制,从而提高了大田各项作业的水平。 70年代配备了机务副队长和机务技术员,抓田间标准化作业,对田间作业...
第三节 农机管理
第三节 农机管理 70年代前农场的农业机械是生产单位进行管理和使用,单位领导按照机务规章、机械状态及生产的需求,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保养、维修。70年代后,农业机械拥有量不断增加,农场生产科设立了专人对全场农业机械实施管理,各生产单位按照农场的要求和制定的管理办法实施具体的管理。由于“三库一场...
«
1
2
...
15253
15254
15255
15256
15257
15258
15259
...
17821
178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