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要闻动态
机构概况
龙江省情
党史研究
党史知识
志鉴研究
宣传教育
机关党建
馆藏资源
预决算公开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馆藏资源
>
数字方志
馆藏资源
数字方志
数字年鉴
数字农垦志
史志龙江展馆
馆藏检索
第一章 地形地貌
第一编 自然地理第一章 地形地貌建设农场处于小兴安岭与松嫩平原的过渡地带,农场的中部从东向西有一条象蜈蚣形的小兴安岭延伸的天然次生林将农场分为南北两大部分。场内的大部分土地是丘陵漫岗和山谷平原,偏坡度比为1—3度,海拨245—310米之间。全场多阴坡地,坡长坡缓,南坡坡短坡陡。中间地带地势较高,...
第一节 气候特点
第二章 气候第一节 气候特点特点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漫长寒冷,夏季短暂温凉。年平均气候为0℃— 0.5℃最低气温在一月,平均气温在零下24.1℃—29.3℃。最高气温在7月,平均气温在18.3℃—22.1℃,有效积温2300℃—2400℃。无霜期为115—127天。
第二节 降水
第二节 降水本场年降水量为600—700毫米,降水最低为1974年368.9毫米,最高为1962年841.3毫米。由于受大陆季风的影响,冬春两季降雨量偏少,秋季降雨量较大。62%的降水量多集中在7月、8月、9月,其中8月的降水量在200—300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40%以上。一、三分场处于林区,多...
第三节 日照、风霜
第三节 日照、风霜年日照时数约2700小时左右,其中4—9月日照在1150—1300/小时,秋季200—300/小时,年太阳幅射量为110—115卡立方厘米,7月份幅射量最大,平均在130—160千卡/厘米左右。 年平均风速在3—4米/秒之间,春秋两季多西南风和西北风,夏季多东南风,冬季风天...
第一节 土壤
第三章 自然资源第一节 土壤全场工地总面积81万亩,可耕地25.6万亩,林地20.9万亩,氮类可垦荒地53万亩,牧地14万亩,水面0.68万亩,其它用地14.2万亩。 土壤大致可分森林暗棕壤、草甸棕壤、草甸黑土、沼泽土等四种类型。 森林暗棕壤含有机质5—7%,全氮量0.25%,全磷量0.21...
第二节 水资源
第二节 水资源全场共有大小河流5条,系属两个流域。八道沟、九道沟、十道河、十一道河汇入通肯河后由东向流入呼兰河。在一分场场区内的南、北两条轱辘滚河由东南向西北流入乌裕尔河,五条河流流经场区总长为117公里,流域面积945亩。5条河流的发源地距场区较远,支流多,河床浅、弯曲大,流速慢,是造成沿河两岸...
第三节 土特产资源
第三节 土特产资源本场林边河川两岸有山梨、山丁子、臭梨、野玫瑰。山中有蘑茹、猴头、黑木耳、棒子、橡子。山野菜有蕨菜、老山芹、山大蒜。中草药材有五味子、山平贝、沙参、威灵仙、地榆、车前子、防风等。野生动物有黑熊、野猎、马鹿、狍子、貉子、水耗子、狼,野鸡、棒鸡、獾子等。野生鱼种有鲫鱼鲇鱼、鳇鳢等。
第四节 草场资源
第四节 草场资源本场地域宽阔,土地肥沃,多面环山,水源充沛,草源茂盛。具备着农林、牧副、渔多种经营的自然条件。丘陵漫岗生长有杨、桦、柞、榆、椴等树种。林外边绿生长着榛柴,苕条野玫瑰等五花草类。缓坡低平洼地上生长有五花草,黄花菜,大小叶樟,苔草等植物,草质较好,产草量可达300公斤/亩,年可收割鲜干...
章下序
第四章 自然灾害章下序建设农场处于高寒地区,旱、涝、低温冷害和病虫灾害比较频繁,根据1956年至1984年的28年的资料记载,遭受各种自然灾害的年份就有15年之多。因此农业生产,往往单产不高,总产不稳,耕地面积增减幅度较大,据资料统计较重的自然灾害有以下各年。
第一节 旱灾
第一节 旱灾据调查,全年性干旱年度有1965、1976、1978、1982年等。春旱和阶段性旱年有1958、1962、1965、1968、1970、1977、1980年7个年份。
第二节 涝灾
第二节 涝灾造成农业大幅度减产的涝灾年有1957(秋涝)、1961(秋涝)、1962(春涝)、1963(秋涝)、1966(秋涝)、1969(秋涝)、1972(秋涝)、1973(春涝)、1981(春涝)、1983(秋涝)、1984(春秋涝)、1985(全年涝)。共12个年份。
第三节 低温冷害
第三节 低温冷害主要是早霜过早,晚霜过晚和寒流频繁等不到天气,使作物春季苗期受冻害和到秋不能全部成熟,冷冻灾害造成大幅度减产的年份有1957(早霜)、1959(晚霜)、1961(晚霜)、1969(早霜)、1972(晚霜)、1973(早霜)、1976(早霜)共7个低温年。
第四节 病虫灾害
第四节 病虫灾害在场内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苗期根腐病较多,秋季特别是秋涝年赤毒病较重,虫害、大发生年份有:1965年的粘虫,1982年的草地螟。
第五节 冰雹灾害
第五节 冰雹灾害农场局部生产队,受冰雹灾害较重的年份有1961(一分场一带)、1973年(三分场一带)、1981(一分场一带)、1983(三分场一带),共四个年份。 以上各种灾害,根据资料分析,对农业产量减产幅度最大的要数涝灾,其次是冷冻低温。
第一节 农业管理体制
第二编 经济第一章 农业第一节 农业管理体制建场初期,农业管理体制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确立以场长为主,在总场设立生产办公室(或生产科)、分场设生产组。这种农业管理体制,在建场初期人才不足的情况下对农业生产起到一定的作用。后来兵团组建后曾一度废除了场长制,1976年生产建设兵团撤销后,于1979...
«
1
2
...
8070
8071
8072
8073
8074
8075
8076
...
17821
178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