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要闻动态
机构概况
龙江省情
党史研究
党史知识
志鉴研究
宣传教育
机关党建
馆藏资源
预决算公开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馆藏资源
>
数字方志
馆藏资源
数字方志
数字年鉴
数字农垦志
史志龙江展馆
馆藏检索
第三节 交通道路
第三节 交通道路一、道路建设 公路建设是我场建设中首位工程,到现在共完成砂石路面主干公路建筑137公里后完成工程是: 1956~1957年,完成第六生产队通往赵光农场第三分场的公路35公里。 1957~1958年,完成建设农场场部通往第三生产队和第九生产队公路35公里。 1959~1961...
第四节 农田工程
第四节 农田工程一、农田排水 本场地形地貌复杂,沼泽地面积大,严重影响耕地面积的发展和粮豆单位产量的提排水工程是农田基本建设的主要项目之一,二十几年来涝区排涝完成工程量是: (一)、一分场涝区的治理 1961~1963年,在赵光垦局水利技术员牟国臣设计和亲自指导下,垦局基建队出动3台大马力拖...
第五节 其他建设
第五节 其他建设一、晒场建设 六十年代以前,晒场都是土场面,以小麦种植面积的4‰,的比例修建面积,因土晒场每年需要耗用大批人工和畜力整修和辗压场面,对粮食的干燥处理时间也较长,在阴天和连雨的自然条件下,很难避免粮食的塔底、生芽和霉烂变质。 六十年代后,国民经济逐步好转的情况下,于1962年开始...
第一节 概述
第九章 交通运输第一节 概述本场距通北火车站东三十公里处,与铁路交通线较远,没有水运和航运,以陆路交通为主,运输工具全部是机动车辆,有三台客车负责场内至通北的客运,场部及一、二分场的人员外出还可借助通北林业局森林小火车之便,货物的运输较为不便,每年在麦收季节,由于运距较远,路质较差,碰上连雨天,...
第二节 运输
第二节 运输本场由初期的一支畜力运输队,经二十多年的发展状大,到1985止,已拥有一支适合、满足农场运输需要的机械运输队伍,每年有近四万吨的小麦、黄豆、甜菜等农产品运往国库和糖厂,大量的基建物资及化肥、农药、燃料和生活日用品源源不断的运往本场,保证了农业生产、基本建设和职工生活的需要。 货运:建...
第一节 场电力发展概况
第十章 电力通讯第一节 场电力发展概况建场初期无电源、只是用一台修理车带的小汽油机、电机三跹(于森主办)。 1957年进一台四十跹柴油发电机组,从此解决了三○五场部修理所的用电也解决了办公室及家属照明。(王志停电工) 1958年九道沟建成立建设农场修理所只有一台修理车,发电能力只有三跹搞机械...
第二节 通讯发展概况
第二节 通讯发展概况建场初期,没有线路,只有一个邮电营业所,直接由北安县邮电局领导。1959年,场部设磁石式20门电话机,配备电话员一名,线路员一名。对内通话至七个生产队、一个牧业生产队、二个工副业生产队。对外通话至赵光办事处,当时场内有电话六部。 1968年改装为磁石式30门交换机,人员增加5...
第一节 发展概况
第十一章 商业第一节 发展概况1957年春季,由海星供销社在场部设小卖部,担负职工生产日用品供应。 1958年,经北安县供销总社审批,农场建起了供销社,担负生产资料与职工生活用供销社设在目前场部,分销店设在十五连、三○五(现在的五连),场部商业员4分销店营业员2名。 1959年,场供销社口号...
第二节 商业网点
第二节 商业网点①、自1956年,建设农场建立后,当时只有一个商业网点,六三年三分场建立一个商店,六五年一分场又建立一个商店也就是七○年前共有国营商业三个。自八三年开始建立个体商业,一分场8个、场直和二分场12个,三分场7个,共27个。 ②、从业人员七○年前有全民商业人员30人,七○年后至一九七...
第三节 农副产品收购
第三节 农副产品收购1960年农场部商店设一名收购员,收购废旧物资,数量很少。 1977年,成立收购站、门市部设在总场商店后院,属供销社领导,后移交商店。 1980年后,收购站经营范围扩大,增加土特产品收购项目,人员逐步增加2~3人。 收购站共收购品种多样,如白瓜籽、羊毛、鹅毛、废旧物资等。...
第四节 服务行业
第四节 服务行业1972年,兵团时期,后勤处直接领导下成立了理发馆,照像、刻章、修理收音机部、被服厂等,人员不多,各设1~2人,年年能保住基本工资。 1979年至1985年,由商业科直接领导下,成立了综合部,设在总场最繁华地方,面积达1千米。照像馆增加了设备,理发馆增加了烫发工具,被服改变了服装...
第五节 工商行政管理
第五节 工商行政管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行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开放的政策,农场集体、个体工商业兴起,从业人员增多,市场趋向繁荣,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也随之开展。 一、关于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基本情况 工商行政管理工作是从1981年建立起来的,直属商业领导,建设工商行政管理所。1982年至198...
第六节 外贸
第六节 外贸大豆出口是从1976年至1985年,九年共发出日本8646吨,鹿茸从1965年开始,十八年中直接交给外贸4421两、山蕨菜从1985年开始上交30吨;羊毛从1965年以来,二十年共上交46吨;肥猪从一九五九年开始,二十八年来共上交15575头。 历年上交农副产...
第一节 机构沿革
第十二章 物资管理第一节 机构沿革建场初期,业务比较单纯,场部有材料室,下有物资仓库,编制5人,其中仓库保管员2人,材料室、仓库面积为200平方米。 1958年,仓库随场部搬到五○五(现一分场六队)。通北设有办事处,负责物资、材料的转运业务。 1959年场部失火被烧,物资库随场部又搬到九道沟...
第二节 计划管理
第二节 计划管理建场初期在规模小,机械少的情况下,主要是实行工作指导,谈不到物资计划供应,六十年代,农场每年向北安县提报物资供应计划,主要是油料、农机配件等,主要渠道是从赵光物资供应站调拨。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管理混乱,不能按生产需要的物资进行计划管理,盲目购进,使质量过不了关,不但物资大量...
«
1
2
...
8073
8074
8075
8076
8077
8078
8079
...
17821
178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