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要闻动态
机构概况
龙江省情
党史研究
党史知识
志鉴研究
宣传教育
机关党建
馆藏资源
预决算公开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馆藏资源
>
数字方志
馆藏资源
数字方志
数字年鉴
数字农垦志
史志龙江展馆
馆藏检索
第二节 管理体制
第二节 管理体制历年畜牧生产统计表(大家畜) 附表I…( 1 ) 中家畜、历年生产统计表(头、支) 附表I…( 2 ) 其他 畜禽历年生产统计表(支羽) 附表I…( 3 ) 195...
第三节 生产经营
第三节 生产经营一、生产经营方式:农场长期受“以粮为纲”方针和“大谷物农场”模式约束,畜牧业只是为农业提供畜力,有机肥料与解决职工生活为宗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认识到各业协调按比例搞商品性生产是农场的发展方向。统观农场三十年历程,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在生产经营方式上可分为两阶段,197...
第四节 疫病防治
第四节 疫病防治我场兽医防疫工作遵循的原则是按黑龙江省农垦厅颁布的“国营农场畜牧兽医工作手册”执行,1968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组建后按黑龙江省兽医卫生防疫站编发的“兽医防疫工作手册”办理,取得了显著效果,消灭了马鼻疽、猪瘟。控制了牛流产,猪气喘病等,并完成了日常普通病防治工作。 一、兽医防检疫...
第五节 技术队伍
第五节 技术队伍从1957年4月调入第一名畜牧兽医技术员巴云起同志开始,为适应生产需要,场决定培养畜牧战线上骨干,外送学习五期35人次,(红色草原牧校、北安农校等)局场办各种学习班二十一期,总计培养兽医、防疫员、饲养员、配种员、养畜禽户等399人次,为我场畜牧业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国家先后分配或...
第一节 发展概况
第五章 渔业第一节 发展概况我场河流较多,轱辘滚河、九道沟、十道河、十一道河、通肯河由东向西贯川全境,河床二侧与低洼地带尚有泡塘点布,场区内总水面为3848亩,其中河流泡塘面积为1816亩,最深处二点五米平均深一点一米。自然生长的鱼种有:鲫鱼、鲇鱼、泥秋、塘鳢(老头鱼、山胖头)柳根池、鳍皱(胡芦...
第二节 渔业生产
第二节 渔业生产1975年以前以捕自然鱼为主。1960年最高捕获量达33440斤,由场区人员增加,自然水域破坏及农作物全面施用农药,自然鱼产量逐年下降,到1984年只捕获6700余斤。详见附表一 1976年以后,认识到人工养殖的重要性,利用水库、塘坝等资源条件七年时间共放鱼苗4917300尾...
第一节 管理机构
第六章 粮食第一节 管理机构建场初期,粮食、油料实行总场、分场、生产队三级管理。总场一级调拔。 1972年,兵团时期,团设粮食管理指导组,由3~5人组成,负责全团粮食的管理调用上缴销售工作。 1975年以来,团设商业股,设管粮人员5人,主要负责全团的粮食管理调用、出售、出口、加工、供应等项...
第二节 粮食管理
第二节 粮食管理建场头几年,粮食实行一级管理,从1958年开始口粮自给,剩余部分卖给国家。 保管人员从七十年代至1984年以来,我场每个生产队和实验站等都配有粮食保管员。检验员:1979年以前,生产队粮食检验工作由保管员代替,1980年至1985年十九个农业生产队都配备了化验员。 检验仪器,从...
第三节 粮食上交
第三节 粮食上交1956年~1957上交粮为589吨,1958年以后由农场根据当年生产情况,自报三留粮计划,余数上交。从1959~1977年上交粮88793吨,1978~1985总交粮为179800吨,相当于建场以来交总粮数的二分之一。 历年粮豆上交情况
第四节 三留粮
第四节 三留粮历年三留粮统计表 单位:千市斤
第五节 粮食供应
第五节 粮食供应建场初期,粗粮不多,1958年后细粮80%以上,1978年以后全部供给细粮。 食油供应,“文化大革命”前每人年供应量为7~10斤,“文化大革命”后,每人年供应量为12~15斤。(粮食供应量见附表) 历年粮食供应标准 ...
第一节 工业
第七章 工副业第一节 工业 一、概况 建场初期,为了解决生产和职工的生活需要建起了小型的发电厂、修理所、制砖厂、制酒厂、锯材厂、面粉厂、粮油加工厂,条件很差,设备简陋。制酒、粮油加工、锯材业的产品基本满足需要,红砖的生产不能满足基本建设的需要,部分红砖靠外地购买,价格很高,农机修理是以修为主,...
第二节 副业
第二节 副业建场初期,本场曾提出过在搞好农业生产的前题下,要抓好副业生产,但由于没有引起们的重视,发展一直缓慢,副业产值只占总产值的0.3%。当时的副业生产主要是在冬季,由于本场与通北林业局的群力,卫东林场及北安市林业局的幸福,三○三等林场较近,每年冬季抽部分人员到山上采伐、装车、运输木材。冬季狩...
第一节 基建队伍
第八章 基本建设第一节 基建队伍建设农场是在老场帮新场和先生产后建设的建场方针指导,开始建场的。所以建场初期,农场没有进行大规模的各项基本建设。1956年仅有国营通北农场基建队借用和调来几名木瓦工,由赵洪举任基建组长兼施工工长,固定职工只有10几名,多数是雇用临时工和季节工,当时是农忙种地,农闲...
第二节 房舍建设
第二节 房舍建设建设农场是在“少花钱、多办事”的第一个五年国民经济建设计划刚刚开始时期建场的,当年房舍建设投资有限,只在通北镇购买了二栋毛草屋作临时办事场所(即现在通北粮库旧址)、干部和职工都住在单帐蓬和地窑子,家属分散在赵光和幸福大队、部份住在新兴大队赵木匠村同农民住南北炕,建场第二年才开始建造...
«
1
2
...
8072
8073
8074
8075
8076
8077
8078
...
17821
178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