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要闻动态
机构概况
龙江省情
党史研究
党史知识
志鉴研究
宣传教育
机关党建
馆藏资源
预决算公开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馆藏资源
>
数字方志
馆藏资源
数字方志
数字年鉴
数字农垦志
史志龙江展馆
馆藏检索
第一节 设治前历史沿革
第二章 历史沿革第一节 设治前历史沿革 夏、商、周朝属貊人息居之地;秦、汉、三国、晋朝属扶余和北扶余之一部;南北朝属寇漫汗(豆莫娄)国;隋、唐朝属珠鞫黑水部北栅地;五代、宋朝在辽契丹属地;金属生女真族,由蒲峪路(克东县金城乡...
第二节 设治后历史沿革
第二节 设治后历史沿革 民国12年(1923年),由地方绅董栾玉珠等呈请设治。同年10月23日,经黑龙江省长公署照准,将林甸、拜泉、龙江等县及依克明安旗蒙古生计地之部分土地、人口划拨,委任郁春馥为设治员,定名依安设治局,置龙泉...
第一节 民国时期行政区划
第三章 行政区划第一节 民国时期行政区划 民国12年(1923年)10月,依安设治局划为4个区:南部龙泉镇为第一区;东部双阳镇为第二区;西北部三兴镇为第三区;北部(泰安镇等)为第四区。民国18年(1929年)10月,第...
第二节 伪满时期行政区划
第二节 伪满时期行政区划 伪满大同元年(1932年)5月,实行保甲制,全县按警察管区划分为7个保。伪满依安县志康德元年(1934年),因龙安保地面狭小,人口稀疏而撤销,并入三兴保。全县为6个保,125个甲。 龙泉保:德隆...
第三节 解放后行政区划
第三节 解放后行政区划 1946年1月1日,民主政权建立,,改1街11村为12个区(百川村改为中心区,泰安街改为城关区),辖155个乡。1950年12月14日,区改按1~12个数字排列为名称。 城关区(依安镇)为1区,泰东区为2区,通宽区(上游乡)为3区,泰富区(新屯乡)为4区,新兴...
第一节 县城
第四章 县城·乡镇·省属场(厂)第一节 县城 县城依安镇 位于县境偏北部。南距乌裕尔河3.5公里,西距齐齐哈尔市120公里,是齐北铁路线上重镇之一。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和党政军机关所在地。 设治前,属依克明...
第二节 乡镇
第二节 乡镇 一、泰东乡 乡驻地长兴村,距县城东12公里,齐北铁路穿过,泰东火车站设驻地,交通方便。地势北高南低,南靠乌裕尔河,鳌龙沟子、泰溪河过境。 设治初,为托力屯,属第四区。民国18年(1929年)1...
第三节 省属场(厂)
第三节 省属场(厂) 一、依安农场 位于县城西南侧。耕地面积85368亩,造林面积6 490亩,其余为草原。 1956年,建劳改农常1968年,改为地方国营依安农场,改水稻为种豆麦,设6个管理区及科学试验站、水...
第一节 地质
第二篇 自然地理第一章 地质·地貌第一节 地质 依安县属松嫩平原北缘华夏型构造东北凹陷一部分,凹陷基底由海西宁褶皱带的岩层组成,与露出大兴安岭和长白山山地岩石相同。基盘上沉积侏罗纪和白垩纪地层,并夹中生代岩浆岩数米或数...
第二节 地貌
第二节 地貌 县境东北部属小兴安岭西南部山前洪积冲积台地,向西南部过渡到微起伏波状平原地貌类型,地势自东北向西南倾斜。按地貌形态特征、成因、地面组成物质及人类生产活动影响,可分成山前洪积冲积台地、微起伏波状平原和乌双河两岸...
第一节 气候
第二章 气候·物候第一节 气候 依安县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多风少雨;夏季温热多雨;秋季凉爽霜早;冬季寒冷较长。 气温 年平均气温1.5°C,年平均最高气温3.3°C(1975年),年平...
第二节 物候
第二节 物候 一、植物物候 小麦 “清明”前后播种,“二月清明麦在前,三月清明麦在后”,播后10~15天发芽出苗,6月中旬开花,7月末至8月初成熟,小麦不受“三伏”气。常说“种在冰上,死在火上”。 玉...
第一节 植被
第三章 植被·土壤第一节 植被 全县无原始植被,属大、小兴安岭低山丘陵森林草原向松嫩平原草旬草原过渡地带,除耕作地带外,多为草甸草原植被,亦发育些隐域性植被,大体分为3种类型:一、草原化草甸植被主要分布在乌裕尔河以北和东部慢川慢...
第二节 土壤
第二节 土壤 依安县土壤分为7个土类,15个亚类,其中黑土和黑钙土分布较广,而积较大。黑土表层黑色,厚30厘米以上,有机质含量5%,呈酸性,有良好团粒结构。占全县土壤面积的18.3%,其中耕作土壤占该土壤面积的83.42%,是...
第一节 地表水
第四章 水文第一节 地表水 河流受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影响,水量较小,水位季节变化大,汛期短,结冰期长。全县主要河流(包括沟)共计15条,主要河流有乌裕尔河、双阳河、宝泉河、泰溪河。分属于乌裕河、双阳河两个水系。 乌裕尔...
«
1
2
...
12188
12189
12190
12191
12192
12193
12194
...
17821
178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