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要闻动态
机构概况
龙江省情
党史研究
党史知识
志鉴研究
宣传教育
机关党建
馆藏资源
预决算公开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馆藏资源
>
数字方志
馆藏资源
数字方志
数字年鉴
数字农垦志
史志龙江展馆
馆藏检索
第三节 砂石
第三节 砂石 沿呼兰河道富产砂石,是优良的建筑材料,原出铁力县东部炉吹山和桃山,经洪水冲刷沿河道流入境内,终年不断。泥土和杂质被清除,自然分成河流石和细砂,属流动淤积砂石型,绵延50公里。砂源以流水的大小决定砂石贮藏量的多少,正常年贮藏量为30万立方米,最高年贮量达45万立方米。易于开采,主要应...
章下序
第六章 自然灾害章下序 县境三面环河,内陆沟壑纵横,历史频遭水患。农业尤无灌溉设施,遇旱情成旱灾,而旱涝又常伴虫生。偶遭风、霜、冰、雹侵袭。建国后,治三坤,修堤坝,筑水库,排内涝,收效卓著。而天灾岂非人力所抵御。旱灾、霜灾和涝灾的发生机率较多,以1979年—1985年农业受灾情况统计,年平均受灾...
第一节 旱灾
第一节 旱灾 1946年6月中旬到8月初,近40天未降雨,黄豆未开花、谷糜未抽穗、玉米未出缨的全县性伏旱。 1962年 6月前只降水66毫米,7月后雨集中达279毫米,是历年月降水最高值,为春旱伏涝灾害。 1980年春季旱象持续到阴历五月二十三日。进入伏季,又连续高温,发生严重虫灾,个别地区...
第二节 涝灾
第二节 涝灾 有“西洼荒”涝区、克音河涝区、乌龙沟两岸涝区。涝灾的特点是:发生频率高,持续时间长。从1957年以来,14次较大的暴雨有 8次出现在8月份,6次出现在7月份。1985年8月12日,通江镇一日降水达119毫米。 几次大的涝灾是: 1914年,全县大雨连绵,河水猛涨,沿河地水深数尺...
第三节 低温霜冻
第三节 低温霜冻 一、低温 有长期低温型、低温早霜型及阶段性低温型。自1957年到1985年,低温年有11年,占29年的37.8%。受低温冷害的主要作物是玉米和高粱,从作物外型看,是出苗前后到8叶期,灌浆期到成熟期,时间前期是 5月下旬到6月下旬,后期是7月下旬到下旬,前期主要影响作物的幼穗分...
第四节 雹灾
第四节 雹灾 望奎有两条冰雹线路经县境内,一条是从海伦县入境,经由恭六、惠七、莲花、灯塔、海丰等乡镇,至绥化方向;一条是从青冈县人境,路经通江、火箭、卫星等乡镇出境南下。 1957年至1985年29年间有10遇,多发生在夏初,6月份频率最大,9月份有重复发生。7、8月份发生率较少。降雹时间最早...
第五节 风灾
第五节 风灾 受蒙古低压东移影响,多偏南大风,4、5月份是全年大风集中期,时有龙卷风,发生机率以春为首,秋为次。 1958年7月7日晚,冷风过境大风加雨,降雨28.5毫米,西南风 7级左右。将玉米、高粱刮倒半数,其它作物也倒伏严重。 1968年5月10日、18日,风扒小麦491公顷,其中富源...
篇下序
第三篇 人口篇下序 从出土文物证明,望奎在1200年前即有人类活动。1897年开发呼兰河与通肯河流域,人们繁衍生息,建设家园。而今,望奎已是拥有48万人口,汉、满、蒙古、达斡尔、回、阿、锡伯、彝、藏、朝鲜、壮、瑶等12个民族的农业县。成为黑龙江省人口密集地区之一,每平方公里207人,是建县时的3...
第一节 分布
第一章 人口变动第一节 分布 一、数量 望奎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放荒,人口日增。至民国 7年(1918年)建县,全县有常住人口1.85万户,14.74万人。到1929年,全县常住人口 2.8万户,18.02万人。其中:男9.86万人,女8.16万人。比建县时增加3.28万人,平均年增...
第二节 变动
第二节 变动 一、自然变动 旧社会人口发展与生态环境呈恶性循环,平衡失调,贫苦人民生、老、病、死无人问,卫生医疗落后,瘟疫流行,贫病交加。产妇死亡率高达1.5%,婴儿死亡率达 30%,人口死亡率达2.19%。 建国后,由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得到了改善,生态环境发生变化,人口死亡率迅速下降。...
第一节 年龄构成
第二章 人口构成第一节 年龄构成 50年代至60年代,在总人口中的少年儿童所占的比重较高。1953年14岁以下人口占总人口的42.9%。1964年同龄人口为16.3万人,占总人口的46.5%,比1953年上升3.6%。同一时期人口的平均年龄由23.6岁降到22.2岁,这是两次生育高峰形成的结果...
第二节 性别
第二节 性别 1982年普查全县总人口为478 787人。男性人口为242 883人,占总人口50.73%;女性人口为 235 904人,占总人口的49.27%。以女性为100%,性比例为102.96%,比1964年105.47%下降2.51%,比1953年104.13%下降1.17%。全县3次...
第三节 民族构成
第三节 民族构成 汉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 93%,除此世居的还有满、蒙、回、鲜、藏、苗、彝、壮、瑶、达斡尔、锡们等少数民族,计33 828人。 满族据旧县志记载:“1918年全县有满族7 618人”。为本县最早集居的一个民族。 蒙古族,到1942年统计有137人。 回族、朝鲜族,民国年间为...
第四节 文化构成
第四节 文化构成 由于教育事业的发展,人民群众文化知识水平有了普遍提高,文化程度构成不断发生变化。 据第三次人口普查统计,全县拥有小学以上文化程度人数为284 418人,占总人口的59.4%,比1964年提高23.9%。 平均每千人拥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1人,比1964年增加0.3人;每千人中...
第五节 职业构成
第五节 职业构成 1982年普查全县在业人口16.05万人,占总人口的33.6%。行业构成见附表: 在业人口的职业构成情况表 从上表看出在业人口的职业构成是:从事农、林、牧、渔劳动者和生产工人,运输工人为13.62万人,占在业人口的8...
«
1
2
...
13733
13734
13735
13736
13737
13738
13739
...
17821
178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