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要闻动态
机构概况
龙江省情
党史研究
党史知识
志鉴研究
宣传教育
机关党建
馆藏资源
预决算公开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馆藏资源
>
数字方志
馆藏资源
数字方志
数字年鉴
数字农垦志
史志龙江展馆
馆藏检索
第三章下序
第三章 体育第三章下序 宝清县解放前体育运动基础十分薄弱,乡镇各校体育设施简陋,体育活动也不够经常。日伪统治时期,更谈不上体育运动,广大人民群众的体育和健康根本无人过问。 新中国成立以来,宝清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响应毛主席“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伟大号召,全县中小学、机关、企事...
第一节 体育设施
第一节 体育设施 一、篮球场地 伪满时期,县内仅有篮球场地4处,都是沙土场地,篮球架多为木制,形状似F形,学校内两处,社会上两处,活动不够经常。宝清解放后,随着各项事业的发展,各机关学校和各企事业单位,及广大农村逐渐恢复与发展兴建篮球场地与篮球设备,篮球架多由木制改为铁制,场地除沙土场地外还有部...
第二节 学校体育
第二节 学校体育 一、课程设置 民国年间,宝清初办小学的时候,把体育即列为正课。根据当时的政策颁布的《教育纲领》(丙)规定体育课的内容是:体操、田径。体操主要是队列和体操动作;田径以赛跑为主。1927年本县举行了首届学生运动会,这是宝清学校体育课的开始时期。 “九·一八”事变以后,日伪时期建...
第三节 群众体育
第三节 群众体育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民主政府对群众体育活动十分重视,各级领导带头参加业余体育锻炼。进入70年代全县有10万人左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有1万人左右达到了《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另外还有近5 000人经常参加冰雪活动,还有一些单位受到省级表彰奖励。宝清县于1980年被被授予“合江地区体育先...
第四节 运动员培养与输送
第四节 运动员培养与输送 一、运动员的培养 为了培养运动骨干,推动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提高体育运动的技术水平。自1972年恢复宝清县体育运动委员会后,于1972年成立了业余体育学校,以培养训练少年儿童为主,专门从事培养训练专业体育人材,自1973年起至1985年止连年举办篮球、速滑、乒乓球、田...
第五节 各种体育竞赛和成绩
第五节 各种体育竞赛和成绩 一、中小学田径运动会 宝清建国初期,中小学田径比赛运动由学校分别开展。从50年代末期,中小学田径比赛运动才由县统一举行。自1960年起至1966年止,基本上每半年举行一次全县中小学田径体育运动会。 1972年重新恢复县体委名称和机构以后,1973年县体委、县文教科...
第十七编下序
第十七编 社会第十七编下序第十七编下序 宝清自清末民初兴垦实边设治以来,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变化,也影响到人口、宗教、风俗习惯和社会风尚等诸方面的变化。由于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以及历史的和民族传统诸条件,在长期生产中形成的风俗习惯、乡土人情,有些已经形成约定俗成的生活准则,它在一定...
第一节 人口增减
第一章 人口第一节 人口增减 宝清属于中国东北边陲县份之一。由于历史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土著民族外迁南下和清政府长期的封禁政策,致使这里曾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形成荒无人烟的旷野之区。清朝光绪初年开始有汉人迁入,民国初年以来移入者大增,民国5年(1916年)建县时人口户数889户,4 052人,民国7年...
第二节 人口构成
第二节 人口构成 宝清建县初期.在人口总数中男性居多,有不少成年男子单身汉,家庭平均人口多,少则四、五口,多则几十口,民间风俗崇尚几世同堂,从事职业较单一,大多数是农民,仅有少量人口从事商业和手工业。文化程度普遍低下。 新中国成立以后,人口结构逐渐变化,仅以1982年人口普查资料为例,表明人口...
第三节 人口流动
第三节 人口流动 清末民初,针对帝俄侵略,边疆空虚,当局招垦和奖励移民实边。移入宝清者大体上有三个主要来源: 一、松花江中上游无地少地农民所谓“上江户”,多从水路取道富锦,再从旱路南来。如宾州人的“上江帮”,多落户于鸾凤山、曲家屯、凉水泉子等地。 二、吉林东部的盘石、东丰、延吉一带的移来者,多...
第四节 人口密度
第四节 人口密度 宝清县总面积为10 001.27平方公里,人口总数391 630人(包括农场),平均每平方公里为39人。 县内人口最密处为宝清镇,每平方公里平均人口为l 268人。 乡村人口密度排列顺序首推夹信子乡,每平方公里平均为119人;其次有青原乡为87人,万金山乡为85人,十八里乡为...
第一节 满族
第二章 民族第一节 满族 宝清地处白山黑水之间,考据往昔居住本地的民族谓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女真、满族等,都属于古肃慎族的后裔,有民族的渊源关系。商周之时居不咸山(长白山)北,“东滨大海”,北至黑龙江中下游。臣服于周,曾以“楉矢石砮”来贡。中原汉至两晋时称挹娄,居土穴,种植五谷,好养猪,各部落...
第二节 汉族
第二节 汉族 据历史文献记载,清光绪末年宝清始有汉人移入。民国初年开始大量移入。其中祖籍多为山东、河北,其次是河南、山西。占全县人口比重很大的辽宁人、吉林人,追溯其祖籍也多是山东半岛和河北,属于第二、第三次移民而来到宝清的。 农民多为山东人,商人和医药人员多为河北、河南人。 1982年人口普查...
第三节 朝鲜族
第三节 朝鲜族 宝清县朝鲜族人口数为l 050人,占全县总人口的O.24%,在各民族人口中占第三位。 朝鲜族农民多种水稻,所以其居住区多分布于宝石河、挠力河、蛤蚂通河两岸平原区。30年代居夹信子、徐马架子和小城子一带较多。40年代以后又逐渐迁往他处。新中国成立后到“大跃进”的1958年前,朝鲜族...
第四节 蒙古族
第四节 蒙古族 蒙古族古称鞑靼族。在公元1254年曾为蒙古帝国的塔察国居地(据出土千户印),境内蒙古人曾大量流入。现在县内蒙古族人多来自内蒙古,人口总数为730人,居于十八里乡和宝清镇的较多,多数是因为与汉族人结婚与其亲属一同迁移来的。
«
1
2
...
8548
8549
8550
8551
8552
8553
8554
...
17821
178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