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要闻动态
机构概况
龙江省情
党史研究
党史知识
志鉴研究
宣传教育
机关党建
馆藏资源
预决算公开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馆藏资源
>
数字方志
馆藏资源
数字方志
数字年鉴
数字农垦志
史志龙江展馆
馆藏检索
第五节 回族
第五节 回族 县内回族人口816人。回族也称回回,祖籍西域。本省回民多从陕甘等省移民而来。以不吃猪肉为戒律,很少与他族结婚,丧葬仪式也与外族有别。多聚居于宝清镇和七星泡镇。
第六节 赫哲族
第六节 赫哲族 赫哲族,史称黑真(斤),乃女真族的支系,居于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的沿江地带,主要以渔猎为生,俗称鱼皮鞑子。宝清挠力河下游曾居住过赫哲人,为数不多。解放前赫哲人受军阀和帝国主义奴役,民族濒于灭亡的边缘。解放后重建家园,多迁至同江、饶河、抚远等县。1983年人口普查时宝清全县只有赫...
第七节 其他少数民族
第七节 其他少数民族 1956年开始,宝清县先后建立八五二、八五三、五九七等3个大型国营农场.在农场工人中增添了南方各省的一些少数民族同胞。所以,除了原有的满族、汉族、朝鲜族、回族、蒙古族、赫哲族以外,又有了苗、侗、壮、彝、布依等少数民族。情况如下表: 宝清县内少数民族地域分布表 表1...
第一节 佛教
第三章 宗教第一节 佛教 据文献记载清宣统三年春,有名叫“修德”.的僧人首来宝清境内传教。同时,在对面城的炮台山下(今为七星泡乡平安堡村东北炮台山)领荒地l段,并于民国元年在其领地上建筑寺院,名谓灵应寺,同其师弟修缘2人往寺布教。灵应寺属于佛教的昆卢派,有正殿3间,西厢3间。 30年代至40年代...
第二节 道教
第二节 道教 道教传入宝清县始于清末。文献记载·:宣统元年有玉山派叫刘通明的道士,来宝清第七区凉水泉子领地5垧,当年7月建庙1座,是为道教来宝清之始。刘通明所建之庙宇名为浮云观,正殿5间,住房3间。民国12年,正殿曾一度坍塌,经过重修恢复了原观。 民国3年,有称谷信义的道士来宝清,在县城西北隅自...
第三节 伊斯兰教
第三节 伊斯兰教 民国13年(1924年)春,在宝清街南门里东二道街建筑了宝清第一座清真寺。教徒推聘回族伊斯兰教信徒山东籍人马秉臣为阿訇,主持教务活动。 民国19年(1930年)马秉臣辞职返籍后,又推聘杨太荣为教长,主持教务活动。 伪满康德6年(1939年),推选白俊杰为教长,至1957年,又...
第四节 天主教
第四节 天主教 天主教史称唐时传入中国,当时名为景教,至清时而大盛,至于何时传来宝清,尚无稽可查,境内虽未建有教堂,而信徒者尚不乏人。 据县有关部门调查记载:1979年6月开始,七星泡乡的永泉、永兴、永胜3个村里有基督教的传教活动。首领是永泉村果树场的张兴亚,他是少年时参加基督教。张兴亚的教长是...
第五节 宗教政策
第五节 宗教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六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任何不得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体健康、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宗...
第一节 帮会
第四章 帮会 会道门第一节 帮会 一、民间结义 民间结义也称“磕头弟兄”或称“换贴”。这种事情多以《三国演义》中的刘、关、张为榜样,又多发生在患难多事之时,是为了团结和斗争的需要而联结起来的民间组织,在解放前较为时兴。结义时一般都举行祭神仪式,交换生辰年庚的书贴,按年龄大小排出异姓兄弟序列,以...
第二节 反动会道门
第二节 反动会道门 一、龙华会 伪满康德9年(1942年)儿月间,宝清县巨宝山人褚德贵诈称死而复活,宣称“世界已末劫临头”,诈称他“秉承王母娘娘和玉皇大帝圣旨,为拯救世人,普渡众生”,建立龙华会。并封伊德绅、薛良为“普化佛教龙华会”正副领袖。 伪满康德10年(1943年),褚德贵派人到沈阳上...
第五章下序
第五章 风俗习惯第五章下序 宝清汉族居民多来自辽吉二省和关内的鲁、豫、晋、冀等省,在民俗方面自有其继承性,加上长期以来受到满族、朝鲜族等各兄弟民族民俗文化的互相影响,互相吸收,也形成了这里民俗的多样性和变异性。随着社会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的变革,新的习俗也在产生。从人民的衣、食、住、行、用等生活的各...
第一节 衣着
第一节 衣着 解放前这里的农民都穿自家手缝式的粗布短衣短褂,冬穿棉袄棉袍,多为青蓝二色,腰系布带。春夏穿纳底布鞋,冬穿“靰鞡”。其中牛皮制者最优,马皮次之,猪皮质量低。内絮乌拉草,保暖轻便。冬天,手多戴狗皮套袖,套在袖头上,其处延盖过手背,在严寒中劳动能保持手的暖和灵便。 夏装,男喜穿白衬衫,女...
第二节 饮食
第二节 饮食 一、主食 宝清人历史上第一宗主食为玉米。爱吃包米糙子芸豆饭;山东籍移来者喜吃包米面大饼子,喝小子粥。在农村,几乎家家院中都有包米楼子,高爽通风,利于常年保存玉米原穗。第二类主食是高粱米和小米。辽宁籍移来者爱食高粱米,但本地人常吃易伤胃。小米是宝清历史上的营养食品,妇女分娩后失血体虚...
第三节 居室
第三节 居室 一、居室变化 史书记载本地古代民族为“穴居”。 清末民初外地移来之人多盖地窨子、地窝棚居住。这种房舍多选在高爽向阳窝风之处,室内向下卧入二、三尺深,把土返出室前坡下,铺成平坦院庭。室的左、右、后三面就地身为墙,正面安门立窗。建造简易,省工省料,冬暖夏凉,采光良好。这种半穴居式的房...
第四节 行路
第四节 行路 旧时宝清人多善走,那时山水阻隔境内道路或泥泞涉水,或崎岖坎坷,人们出行多靠步行。这里的农民也多善于骑马,有匹好马骑上,那就算最阔气的交通工具了。 漫长的冬季,严寒凛冽的天气,往往响晴天也刮着“烟炮雪”,道路被深厚的积雪所阻,遇有急事,只好套上好马,坐上爬犁,便可很快到达目的地。那时...
«
1
2
...
8549
8550
8551
8552
8553
8554
8555
...
17821
178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