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要闻动态
机构概况
龙江省情
党史研究
党史知识
志鉴研究
宣传教育
机关党建
馆藏资源
预决算公开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馆藏资源
>
数字方志
馆藏资源
数字方志
数字年鉴
数字农垦志
史志龙江展馆
馆藏检索
第六节 书店
第六节 书店 民国期间,满沟有私人开办的杨复亭书局(即壬申书局)及租书部名一处。 伪满期间,杨复亭书局继续开办。 1947年,县民主青年联盟委员会建立了阅览室和购书部,出借和代销一些进步书籍。时隔不久,阅览室和购书部改成东北...
第七节 农村文化设施
第七节 农村文化设施 1954年,建立了肇东镇、昌五、五站、四站、宋站五个文化站。 1973年,每个人民公社设立一处民办公助文化站,有一名专职人员负责本人民公社的文化艺术活动。1979年,各人民公社都相继自办了业余剧团。1981年,五站、...
第一节 文学创作
第二章 文学艺术第一节 文学创作 建国初期,为配合党的中心工作,业余作者自发地编写了一些诗歌和小型剧目,供口头传诵和宣传演出。1955年,在文化馆的指导下,全县成立十三个业余创作小组,常年坚持业余创作,并有少数作者开始在县、省的刊物...
第二节 美术创作
第二节 美术创作 建国初期,本县业余美术活动只限在学校范围内进行,当时培养了一批美术爱好者,全国著名冰雪山水画家于志学,此时已初露才华。1954年,在农村五个文化站里,各设一个业余美术组,全县美术爱好者达三十余名。1960年以后,...
第三节 书法
第三节 书法 解放初期,县内只有少数书法爱好者,为人写牌匾、碑文和对联,并无专人组织业余书法活动。 1960年,为促进全县书法活动的开展,县文化馆举办一次书法展览。1963年,在绥化地区书法展览中,本县展出书法作品十余幅。1976年以...
第四节 文艺演出
第四节 文艺演出 民国九年(1920年)以后,随着工商业的发展,民问文化艺术生活逐渐开始活跃起来,文艺形式也.有所增加。这时在县内,已出现京剧、评剧等剧种。当时肇东人称京戏为“皮黄戏”,曾上演过《武家坡》、《甘露寺》、《三岔口》、...
第五节 民间艺术
第五节 民间艺术 民国初年,本县由于人口稀疏,经济贫困,文化艺术生活极为单调,只有萨满教①的乞神歌曲(跳大神)在民间时有出现。后来,太平鼓②、二人转③与皮影戏④等民间艺术相继传入本县。民国九年(1920年),满沟站的正阳五道街广场...
附:作品选录
附:作品选录 群 山 刘畅园 巍巍的群山呵 ...
第三章 报纸
第三章 报纸 1956年,成立肇东报社,有五名编辑人员。同年7月1日,《肇东报》创刊发行,报纸为八开两版五日刊,本年发行三千份。1957年发行七千份。1958年,社址迁至南二道街西侧,编辑人员增至十名,并购置了全套印刷设备。本年,《肇东报》改为八开两版周双刊,年发行一万二千份。1959年改为八开...
第一节 广播
第四章 广播 电视第一节 广播 一、广播站 广播站于1948年建立,设专职人员一名,当时与电影院合署办公,财经统一核算。1949年,广播站迁至县文化馆,与文化馆合署办公。广播站主任由文化馆馆长兼任。编辑由文化馆馆员兼任,还...
第二节 电视
第二节 电视 “文化大革命”前,本县只有少量黑白电视机,多为事企业单位购置。1976年以后,个人购置电视机的数量开始增加,据1981年统计,全县共有电视机四千七百余台。由于农村日常供电不足,影响电视发展,故电视多集中在城镇,而...
第一节 古迹
第五章 古迹 文物第一节 古迹 据史料记载及考古挖掘,本县有古城址、古遗址及古墓葬、古窖藏多处。 一、古城址 1.八里城遗址,位于四站人民公社所在地西南三公里处,南距松花江干流七点五公里,东北距县城四十五公里。城略呈正方...
第二节 文物
第二节 文物 县文物管理所内藏有县内挖掘出的一部分古代文物,经专家考证,这些文物分别属于原始社会、辽代及金代。 一、原始社会文物 石斧三件。磨制,斧刃锋利,制作精细。 石磷一件。磨制。 陶鬲一件。桶腹、低裆、黑褐色泥质加...
第二十二编 卫生
第二十二编 卫生 民国期间,在城镇内仅有部分中医坐堂待诊。至于农村,由于人民生活贫困,染病之后,常处于无钱求医状态。因此,农村中的一些巫医神汉,常利用此机会,用所谓驱鬼、逐妖、除邪之法愚弄群众,因而常有误诊身亡者。 伪满期间,西医始有出现,但不及中医人数众多,所以治疗疾病仍以中医为主。伪满大同...
第一节 中医
第一章 医术第一节 中医 本县自建治以来,民间即有中医分散行医。 民国九年(1920年)四月,县红十字会成立,为了救济伤、病士兵,红十字会曾募款设施医所和残废所各一处。同时,还以研究医学为目的成立了医学研究会,并用会员会金开设...
«
1
2
...
11912
11913
11914
11915
11916
11917
11918
...
17821
178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