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要闻动态
机构概况
龙江省情
党史研究
党史知识
志鉴研究
宣传教育
机关党建
馆藏资源
预决算公开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馆藏资源
>
数字方志
馆藏资源
数字方志
数字年鉴
数字农垦志
史志龙江展馆
馆藏检索
引子
北大荒移民录引子作者:郑加真 公元11世纪,辽代就有汉族移民开发这块古称“黑水靺鞨”之地的北大荒。 泰来塔子城出土的“大安七年刻石”,残存16行斑驳汉字,可以认辨出47个汉人姓名。他们姓王姓张姓刘姓高姓聂姓崔姓杨……无疑是北大荒移民的老祖宗。 老祖宗显然没想到会留名百世。遗憾的是刻...
一 三十周年前夕,作者走访了颇有权威的军事博物馆,被告知:十万官兵开发北大荒,在军史上仍然是一块“...
一 三十周年前夕,作者走访了颇有权威的军事博物馆,被告知:十万官兵开发北大荒,在军史上仍然是一块“空白”。原来他们忘了“成都会议”。 我已临近花甲之年。30年前,摘下“上尉”肩章和“八一”帽徽,同战友们一起,搭乘专列,从春暖花开的首都,来到了飘飞雪花、大地封冻的北大荒。在寒风凛冽的密山车站广...
二 十万穿军衣的“移民”中间,连、排干部,有文化的占大多数。难怪有人说:1958年对北大荒来说,是...
二 十万穿军衣的“移民”中间,连、排干部,有文化的占大多数。难怪有人说:1958年对北大荒来说,是尉官们的世界。他们按照各自的特殊道路来到北大荒,有热烈响应,也有含泪北上…… 在我案前放着一份当年铁道兵农垦局转业官兵报到登记表,上面排列了近400个遍及各军种、兵种、各大军区的军事单位,并一一...
三 1958年4月12日。历史将永远铭记这一天。密山县城人山人海,转业军人仍不断地从各地往这里运送...
三 1958年4月12日。历史将永远铭记这一天。密山县城人山人海,转业军人仍不断地从各地往这里运送。王震将军在车站广场召开大会,下令转业官兵徒步进军荒原…… 密山,祖国东北角的小县城,火车到这里就中止了,再往里就是漠漠大荒。这座在清代光绪年间设府的小镇,因境内的蜜蜂山而得名。早年叫蜜山,后改...
四 5万多平方公里的荒原面积,人均住房面积却是最小。他们过着近似“原始共产主义”的
四 5万多平方公里的荒原面积,人均住房面积却是最小。他们过着近似“原始共产主义”的生活,承担了超体力的繁重劳动,其中有些人是在沉重的政治包袱下度过的,这在中国移民史上应当纪录在案。 他姓武,随着一支300多名转业军人进入宝清县长林岛的一个尉官,如今已经离休,他那布满老人斑的脸上露出沉思的微笑...
五 “大跃进”带来的高温,给荒原大开发注入了激素。十万大军干出了出色的成绩,也搞了无效劳动。想跃进...
五 “大跃进”带来的高温,给荒原大开发注入了激素。十万大军干出了出色的成绩,也搞了无效劳动。想跃进不一定能跃进,因为垦荒建场不是打仗 这是“大跃进”年代,全国如此,北大荒也是如此。“一张白纸”,好写好画“最新最美的画卷”。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想画什么就画什么。当“共产风”席卷华夏大地,僻远、贫...
六 30年过去,北大荒已初步建成国家重要农业商品生产基地。十万大军的汗水、泪水、血水,没有白流。历...
六 30年过去,北大荒已初步建成国家重要农业商品生产基地。十万大军的汗水、泪水、血水,没有白流。历史将在黑土地上建造一座高大的当代“刻石”——刻下这些穿军衣的“移民”们的名字…… 对北大荒来说,1958年的大进军、大开发和折腾,仅仅是它开发史上的“弹指一挥”的瞬间。可是,这瞬间,十万大军却有...
内封页
内封页
《岔林河农场志》编纂委员会
《岔林河农场志》编纂委员会主 任 委 员:康文豪副 主任委员:刘金贵(特聘) 高俊峰 杨维庆 刘文焕 王次印 王巨武 刘 鹏 高云鹏 崔德福 高元喜委 员:各科室 各单位负责人主 编:刘金贵 康志忠责 任 编...
彩页1
彩页彩页1 岔林河农场机关办公楼(摄于1983年)
彩页2
彩页2 职工商店(摄于1983年)
彩页3
彩页3 职工俱乐部(摄于1983年)
彩页4
彩页4 厂区街道(摄于1983年)
彩页5
彩页5 职工医院住院部(摄于1983年)
彩页6
彩页6 职工医院门诊部(摄于1983年)
«
1
2
...
15170
15171
15172
15173
15174
15175
15176
...
17821
178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