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要闻动态
机构概况
龙江省情
党史研究
党史知识
志鉴研究
宣传教育
机关党建
馆藏资源
预决算公开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馆藏资源
>
数字方志
馆藏资源
数字方志
数字年鉴
数字农垦志
史志龙江展馆
馆藏检索
第三节 电影
第三节 电影 1972年前,种畜场没有电影放映队,一直靠外地放映队来场放映,群众看电影比较困难,看一部新片就更不容易了。一年只能看一次室外露天电影。 1972年,种畜场成立了自己的放映队,培训了3 名放映员,购置1 台16毫米电影放映机,在场内进行巡回放映。1976年又购置1台16毫...
第四节 图书
第四节 图书 1962年种畜场建立文化馆,不久便停止活动。1973年建立图书馆,设1名专职图书管理员,到1981年有4人先后从事过图书管理员工作,有图书1 000余册,职工可随时借阅。从1980年开始,各生产队也相继建立图书室。共有图书8 000册,到1985年全场9个生产队均有图书室,有图...
第五节 体育
第五节 体育 种畜场从建场到1985年,共举办了25届体育运动会。举办的时间大多在铲完头遍地后,也就是每年的5月末,在运动会前夕,各单位都要组织运动员进行赛前训练,为比赛作准备,争取夺得好名次。各队小学,场直中小学校都进行积极的准备,排练秧歌舞、团体操,在运动会上表演,增添运动会的热闹气氛。...
第六节 文征
第六节 文征 和平种畜场没有专业文艺创作团体,只有少数业余文学爱好者,利用工作劳动闲暇之余,撰写一些文学作品,并相继有作品发表在各级报刊杂志上。 到1985年,种畜场的业余文学队伍发展到20多人,先后有8人获总局、管局文学创作奖,发表在各级报刊的文学作品20余篇。 ...
第一节 高干
第七编 人物第一章 人物简介第一节 高干 苏之泉 苏之泉,1925年生,系黑龙江省太康县兴农村王地房子人。1947年参加革命,任安达县二区(现...
第二节 省以上劳模简介
第二节 省以上劳模简介 路 野 路野,1942年1月生人。1961年7月于肇州县高中毕业后,到和平种畜场中学工作。历任教师,副教导主任,教导主任,副校长,校长等职务。先后两次考入省高等院校学习深造。1981年毕业于省教...
第三节 劳动模范
第三节 劳动模范 齐焕民 齐焕民,1934年7月出生,自1960年以来,始终在基层担任领导职务,任第七生产队队长20多年。20多年来,他对工作兢兢业业,埋头苦干,以一个共产党员忘我的工作精神,在生产第一线参加生产、指...
第一节 烈士名录
第二章 烈士及劳动模范名录第一节 烈士名录 烈士名录 表7—1 以上同志为省级和部队师级机关批准的烈士名录,除罗全、邵贵文外,均为战争年代牺牲的烈土。
第二节 劳动模范名录
第二节 劳动模范名录 劳动模范统计表 (1985年) 表7—2 续表7—2
编下序
第八编 社会编下序 和平种畜场原为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所辖。光绪三十年(1940年)以后,实行旗地开放借地养民的政策,并在人烟稀少的地域充添汉族移民。所以除蒙古族外,来自各地的垦荒者的习俗也不尽相同,社会交往,衣食住行基本是崇尚俭朴,讲究实惠,不事浮华。人事往来多坦诚相见,互助友爱,在工作中多...
第一节 人口
第一章 人口 民族第一节 人口 1960年建场初期,全场共有716户,5 293人,其中职工2103人。 建场时肇州县卫星种畜场划入种畜场,为东风分场,当时东风分场有84户,270人。新青、新平、新合、新农村有632户,5023人。 1961~1964年,全国第二次人口普查时,种畜场...
第二节 民族
第二节 民族 种畜场的人口主要由蒙古族、汉族两个民族构成,其中汉族9 056人,蒙古族1 361人,满族26人。少数民族人口虽然为数不多,仅占全场总人口的 13.3%,但蒙古族人很久以前就生活在这里,是组建种畜场的重要力量。建场后,随着汉族人口的日益增多,加深了蒙古族、汉族两个兄弟民族的相互...
第一节 衣着
第二章 物质生活第一节 衣着 元、明时期,该地多蒙古族牧民,衣着为蒙古族服饰,无论是成年人或儿童均穿不同颜色的蒙古袍。 晚清时期,蒙古族衣着仍沿袭民族传统服饰,汉族农民的衣着全为粗布短衣,而颜色多为青、蓝等重色。只在过年时那些稍微富裕一点的人,才穿上布制长衫。当时牧主地主多穿绸缎呢绒外套...
第二节 饮食
第二节 饮食 建场前,该地区的居民食粮以玉米、高粱、小米为主。1960年建场后,职工逐年增多,职工的食粮按国家政策由粮食部门统一供应,按工种定量供应粮油,每人每月7斤细粮(面粉),其余全部是杂粮,品种主要是玉米面、大植子、小米、高粱米等。 随着农牧业生产的发展,人们的饮食由饱腹型开始向营...
第三节 居住
第三节 居住 和平种畜场为蒙汉杂居地,过去蒙古族人居住于此,条件十分简陋,有部分蒙古族、汉族人狩猎、游牧时,在地上挖一定深度的坑,上面盖上柴草,能避风挡雨即可。当时被称为“地窨子”。 民国时期,居民的居住条件仍然十分简陋,大都是自建的干打垒土平房,房子大小不均,参差不齐,有2间、3间、5间...
«
1
2
...
15448
15449
15450
15451
15452
15453
15454
...
17821
178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