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要闻动态
机构概况
龙江省情
党史研究
党史知识
志鉴研究
宣传教育
机关党建
馆藏资源
预决算公开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馆藏资源
>
数字方志
馆藏资源
数字方志
数字年鉴
数字农垦志
史志龙江展馆
馆藏检索
一九八三年
一九八三年 1月13日 田禾任管局局长。 1月30日 管局召开第三次团代会,选举第三届团委,赵文彩当选为书记。 2月24日 管局党委批转宣传部等十一个部门《关于1983年继续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的意见》。 2月 管局成立企业整顿办公室,并派出工作组对宝泉岭、汤原、绥滨、梧...
一九八四年
一九八四年 2月 中央绿化委员会授予管局为“1983年全国绿化先进单位”称号。 2月 向阳农场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11名同志联合给胡耀邦写信,汇报他们三十年来的成长情况。胡耀邦收信后给团中央批示,“请你们记住他们8月30日的三十周年纪念活动。请你们筹备一点礼物送他们。我可以写几句话表示一...
一九八五年
一九八五年 1月3日 管局党委发出通知,落实在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起义投诚人员的政策。到年底止,共落实146人。 1月29—31日 管局召开表彰大会,表彰奖励1984年度精神文明场、文明队标兵、先进家庭农场、专业户、承包户及先进个人。 2月2日 总局党委任命车延奎为管局副局级工会主席...
第一节 概述
第三编 经济第一章 农业第一节 概述 宝泉岭管局所属农场土地总面积为900多万亩,其中耕地400多万亩。各个农场因创建时间、隶属关系和所处地理环境不同,形成了生产规模相差很大。就耕地面积而言,二九○农场有50万亩,是全局最大的农场,也是唯一的三级制农场;绥滨、共青、宝泉岭、军川等四个农...
第二节 机构沿革
第二节 机构沿革 宝泉岭管局所属农场从建场开始,就设置了农业生产机构。初期叫作业科,以后有的叫生产科,有的叫农业科,还有的叫生产办公室。农场分工一名副场长主管农业生产工作。 1968年二师成立后,在司令部设生产科,各团设生产股。师生产科由农业、农机、畜牧、林业、科技、农业统计等各种专业人...
第三节 耕作
第三节 耕作 管局所属各农场在1970年以前大多沿用苏联农场的耕作方法,形成以伏翻、秋翻为基础,连年平翻的土壤耕作制度。这种耕作方法在开荒建场、促进土壤熟化阶段,发挥了较好的作用。但随着土壤熟化程度的提高,这种耕作制度形成的一些弊病便明显地表现出来。如多年同层耕翻形成坚硬的犁底层,土壤通透...
第四节 作物栽培
第四节 作物栽培 在三十多年的农业生产中,大豆、小麦、玉米一直是宝泉岭垦区的主栽作物,水稻、甜菜1980年后上升为主栽作物。高梁、谷子等杂粮作物,每年都有小面积的种植。随着啤酒工业的发展,大麦面积迅速增加,蔬菜主要是自给性生产,1980年后随着地膜、大棚等新技术的推广,以及改革后商品经济发...
第五节 土壤
第五节 土壤 一、主要土壤类型 垦区土壤经过1967年和1979年的两次全面普查,主要土壤为草甸土,占耕地总面积48.6%。草甸土又分三个亚类:典型的草甸土,白浆化草甸土和潜育草甸土。暗棕壤占耕地总面积的36.4%。该土有三个亚类:山地暗棕壤、砂岗暗棕壤和草甸暗棕壤。白浆土,占耕地总面积...
第六节 肥料施用
第六节 肥料施用 垦区化肥施用大体可分四个时期: 一、建场初期,由于土地新垦,自然肥力较高,不施肥也可获得一定的收成,加之当时国家化肥供应少,品种单一,劳力少,运输条件较差,因而除部分玉米地抓把粪、摅口肥,蔬菜地施农家肥外,只有小麦施用少量化肥。品种主要是硝铵和过石,其它作物基本上处于不施...
第七节 植物保护
第七节 植物保护 一、病害 五十年代初小麦锈病大流行,那时主要是种植感锈品种甘肃96、农林29号,随着抗病品种的育成引入,到1956年小麦品种逐渐换成抗锈品种松花江七号,合作二、五、六号,秃不齐等,从此锈病未流行。 小麦根腐病、小麦散黑穗病,是常发性病害。根腐病发病严重而普遍,七十年代...
第八节 种子
第八节 种子 一、概述 种子工作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建场以来,我局三大作物品种结构几经变迁,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59) 这一时期是属于建场初级阶段,种子工作以能满足生产最低需要出发,就近引入一些农家品种。如小麦品种:甘肃96号,秃不齐;大豆品种:满...
第一节 机构沿革
第二章 农业机械第一节 机构沿革 垦区建场早的农场开始设有机务科,后来在作业科内配机务技术员,在上级农机部门的指导下负责农机管理工作。1954年农场成立了机务场长室,有的农场成立了总工程师室,分工一名副场长具体抓农机工作。1958年后各农场均配有机务副场长,设机务科或在生产科内配机务技术干...
第二节 农机装备
第二节 农机装备 垦区农业机械装备,经历了收集敌伪残破机具和引进苏联及其它国家农业机械,大量使用国产农业机械,向液压悬挂方向发展和老机型改造利用,到有选择地引进国外先进的农业机械等几个阶段。到1985年已拥有拖拉机3452台,联合收割机1749台,各种机引农具16297台,成为垦区农业生...
第三节 机务人员与技术培训
第三节 机务人员与技术培训 垦区几个建场较早的农场,在建场初期不仅缺少农业机械装备,更没有真正懂农机的机务人员。因此,在1949年从佳木斯、鹤岗、富锦等地招收了一些汽船座机工人、汽车司机和修理工以及在日伪开拓团开火犁的技工。这些人对拖拉机虽然懂点,免强能开走,但不会种地,对机引农具不会联接...
第四节 农机具改装与技术革新
第四节 农机具改装与技术革新 在五十年代,随着农场生产的发展,使接收和引进的国外机械与我国固有农艺上的矛盾,日益明显地表现出来。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农机人员对农机具进行了大胆革新。1952年在元盘耙后面增加百叶木板耙,进行复式作业,有效的减少了耙地遍数,提高了碎士、整地效率30%。1953...
«
1
2
...
6800
6801
6802
6803
6804
6805
6806
...
17821
178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