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要闻动态
机构概况
龙江省情
党史研究
党史知识
志鉴研究
宣传教育
机关党建
馆藏资源
预决算公开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馆藏资源
>
数字方志
馆藏资源
数字方志
数字年鉴
数字农垦志
史志龙江展馆
馆藏检索
第二节 教育发展概况
第二节 教育发展概况 本场第一所小学创办于1958年夏,同年九月一、二、六分场也创办了小学。1959年,四、五分场又办了两所小学。是年迎春小学还开办了一个初中班(六年级),教师3人,学生 24人。1960年16个分场级单位有14个单位开办了小学,教师37人,学生790人,1962年本场体制调整,...
第三节 幼儿教育
第三节 幼儿教育 本场第一个常年托儿所建于1958年。1960年托儿所发展44个,入托孩子920人,培训保育员100人。1966年26个队级单位均办了托儿所,入托孩子310人,保育员63人。 近几年来,本场对幼儿教育逐渐重视起来,托儿所大有发展。 1977年47所,1979年51所,1980...
第四节 小学教育
第四节 小学教育 1958年夏,在迎春场部首先创办了一所小学,一名教师,六名学生,一间校舍,墙是用泥和草编的,学生上课自带小凳。同年九月在团山、皖峰,富荣分场部又先后创办了三所小学。1963年全场小学已达到22所,学生976,教师37人。1973年小学又增加三所,116个班,学生2657人,教师...
第五节 中学教育
第五节 中学教育 一、场直中学 场直中学是一所全日制12年一贯制的完全中学,设有附属小学,并附设职业高中班。该校是本场发展较快,规模较大,师资力量较强,设备条件较完善的学校。 场直中学的前身是迎春小学。1959年7月,齐泮林等五人由基建大队调学校工作。齐泮林任副校长。同年开办一个初中班(六年...
第六节 教师队伍的发展变化及培训进修情况
第六节 教师队伍的发展变化及培训进修情况 随着本场教育事业的发展,学生从少到多,中小学数量不断增加,全场中小学教师队伍也在不断壮大。 1958年开始建校时,由于各单位需要就学的儿童为数不多,所以当时的教师人数是很少的,仅有五名教师,只有初小。1960年后,由于学生逐年增加,开办了初中,中小学教...
第七节 教育经费的使用
第七节 教育经费的使用 历年本场用在教育上的经费,从1958年至1970年主要是教师的工资支出,没有其它项目的专门费用。从1971年开始,实行计划开支。 历年教育经费决算情况 关于经费的分配使用办法: 1979年: 1、场直中学,每个学生每年平均经费指标55元。2、...
第八节 职业中学教育
第八节 职业中学教育 职业中学前系农机校,于1978年10月5日成立,是一所正在发展中的新型职业性学校。 建校初期,主要任务是培训本农场连队的机务人员,办半年以下的脱产短训班。张有斌任支书,于耕新任校长,配备教工22人。1978年建有教室210平方米,宿舍210平方米,食堂 2501平方米。1...
第九节 职工业余教育
第九节 职工业余教育 1958年春,大批复员转业官兵来到农场,农场扩大了,与此同时场里又进口了一大批先进的农业机器,为了适应管理大型现代化农场的需要,为了培养更多的操作管理这批农机具的人才,于1958年8月份在现在的科研站所在地成立了一所农业学校,该校分农经、畜牧。农机三个专业,采取边建设边学习...
第一节 机构沿革
第三章 科技第一节 机构沿革 本场科学技术委员会始建于1959年4月,曹风清,杨森先后任主任,霍峰任副主任,各科室主要领导为委员,本场机关设科委,霍峰任副主任,助理开始三人,后增到五人,分场级单位均设科技干事一人。1962年本场体制进行调整,科委撤销。 由兵团改为农场后,于1977年2月,本...
第二节 科技队伍的发展和技术职称的评定
第二节 科技队伍的发展和技术职称的评定 一、科技队伍的发展科技队伍随着本场的发展逐渐壮大。至1982年,全场科技人员已达到323人(不包括未授技术职称者),其中自然科技人员139人,会统人员84人,医疗卫生100人。 自然科技人员发展情况表 注:表内人包括未授职称的5人。 ...
第三节 科技成果
第三节 科技成果 全体科技人员在本场党委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根据本场生产建设发展的需要,仍然坚持不懈地进行技术研究和推广工作,开展科学实验和技术革新,因此,在农业,农机、畜牧、通电、基建和医药卫生等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科技成果,并在有关的刊物上发表了20余篇文章,对本场的生产建设和各方...
第一节 机构沿革
第四章 卫生第一节 机构沿革 本场卫生科于1958年建立,科长余修萍,医务助理田务奇。1961年4月5日任张惠宝为卫生科长,至1962年。1963年至1977年这一段时间未设卫生科。1977年2月15日任命陈道堂为卫生科长。1979年4月4日周殿开继任科长。1981年任命李郁文为卫生科副科长。...
第二节 卫生医疗单位
第二节 卫生医疗单位 一、职工医院 本场职工医院的前身是卫生所,于1956年建立,地址在兴隆村。 当时的兴隆卫生所距场部50余里。办公室,病房、药房、药库是借用当地老乡的十多间草房。有医护人员20余名,于祥和同志任所长。当时由于设备简陋,医务人员缺少,卫生所只能诊治以内科常见疾病为主,各科病...
第三节 卫生队伍及医疗设备
第三节 卫生队伍及医疗设备 多年来,医学院、校输送的人员很少,远远满足不了发展的需要,主要通过进修、培训等办法不断壮大本场的卫生医疗队伍,同时不断增添设备,使本场的卫生医疗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也适应了本场迅速发展的需要。 一、本场各类卫生技术人员发展概况 二、全场医疗设备发展情况 三、本场历...
第四节 疾病防治主要成果及医疗事故
第四节 疾病防治主要成果及医疗事故 一、疾病防治主要成果 流行性出血热的治疗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发病急、变化快病,情复杂又无特殊药物治疗的疾病。本场1958年至 1961年每年收治100多例,病死率为5%~7%,严重地威胁着广大职工家属的生命和健康。内科医生周殿开和其他临床医生一起不断学习摸...
«
1
2
...
7653
7654
7655
7656
7657
7658
7659
...
17821
178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