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要闻动态
机构概况
龙江省情
党史研究
党史知识
志鉴研究
宣传教育
机关党建
馆藏资源
预决算公开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馆藏资源
>
数字方志
馆藏资源
数字方志
数字年鉴
数字农垦志
史志龙江展馆
馆藏检索
第一节 土壤
第一节 土壤 (一) 土壤类型: 我场地处山地平原交界处,地形比较复杂,土壤形成的种类较多,但主要的土壤类型是白浆土和沼泽土。根据1966年和1974年两次土壤普查结果,我场的土壤类-型分别有以下几种: 1、棕壤 (1)白浆化棕壤土(土壤代号3):共1,080亩,占总面积0.13%,分布...
第二节 土地利用及管理
第二节 土地利用及管理 场区土地总面积为85.13万亩。到1984年耕地面积达成46.61万亩,包括坝外河滩地8.2万亩。 1973年对场区各类荒地进行了普查和开发利用总体规划工作。1974年与密山县土地规划办公室进行了场社之间的土地划界工作。遵循党和国家的土地政策、法令,本着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第三节 主要农作物栽培
第三节 主要农作物栽培 一、小麦 播期:高产期4月5日至15日,一般在3月26日开始至4月20日。 种子处理:六十年代前用西力生或赛力散拌种,农药紧缺时还用过石灰水浸种。为使幼苗生长旺盛加拌种肥及接种固氮菌肥。七十年代后用克菌丹拌种,种肥混施,亩施标磷25公斤至30公斤,标氮10公斤。 种...
第四节 耕作制度
第四节 耕作制度 我场一直沿用传统式伏秋翻为基础的连年平翻的土壤耕作制变。这种耕作制度所以长期未有改变,与采用苏式农具及所采取一整套与之相适应的综合灭草措施相联系。经过多年生产实践,逐渐认识到这种耕作制度的弊病,主要是: 1.连年耕翻,多次耙耢,使土壤结构遭到严重破坏,理化性状发生了变化,而且...
第五节 轮作与合理换茬
第五节 轮作与合理换茬 建场三十多年来始终没能建立正规的轮作制度,仍沿用“麦不连三、豆不重不迎茬”的习惯作法。1958年以前粮豆比例为2:1,水稻连种。1958年以后大面积开荒,新开荒地全部播大豆,比例失调,影响轮作。往往由于涝灾造成迎茬面积比例过大,影响产量。1964年以后对种植比例作了重大调...
第六节 主要农作物的种植比例
第六节 主要农作物的种植比例 1951年—1957年,水稻、大豆为主栽作物,占总播种面积60%以上。1954年仅水稻一项占当年播种面积的50.3%。 “大跃进”中提出“以大豆为纲”,不适当地增加大豆种植面积,并以完达山南麓雨雾大、不宜多种小麦为由,使小麦种植面积一直被压缩在15—20%的比例上...
第七节 植物保护
第七节 植物保护 对农作场的病虫害,贯彻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植保方针。我场栽培的主要四大作物的常见病虫害与防治措施是: 小麦: 根腐病使用克菌丹拌种。赤霉病采取航空喷洒多菌灵。散黑穗病采用多菌灵拌种。 1972年7月中旬,我场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麦田粘虫灾害。灾源是从南方突然迁飞而来的大量粘...
第八节 施肥
第八节 施肥 一、有机肥和土化肥的使用 1957年以前,农业生产单位有积攒粪肥的习惯。将牲畜粪便积攒成堆,冬、春季送到地里,用于玉米、高梁、谷子和菜园。 1958年冬搞熏土肥,在田间挖深30—50厘米,长度和间距不等的熏肥沟,将作物秸杆铺于沟内复土点火焚熏,灰烬留于土中。土块经焚熏后,放释部...
第九节 种子
第九节 种子 (一)主要农作物品种的演变 小麦:建场初期以甘肃96号为主栽品种,辅助以哈系4385。五十年代的中末期,增加了明尼2761,明尼卫—37—3。由于甘肃96号种植年久,没有提纯复壮,农艺性状退化,抗逆性明显降低,大量发生赤霉病和毒麦,使产量下降,产品质量低劣,有害于人的身体健康。感...
第十节 农业技术应用
第十节 农业技术应用 一、小麦栽培 1951年至1982年,31年小麦平均亩产165.5斤。亩产300斤以上的只有一年(1980年亩产363斤),机率仅占3.2%。亩产200—299斤有9年,亩产100—199斤有14年,亩产100斤以下有7年,机率分别占29%、45.2%和22.6%。198...
第十一节 自然灾害与作物产量
第一章 种植业第十一节 自然灾害与作物产量 建场三十多年,生产规模有很大发展,粮豆单产水平有了提高,但增长速度和提高幅度不大。平均年单产增加2.85斤,而且上下波动幅度很大。粮豆平均最高单产310斤(1980年),最低单产才十几斤(1960年)。五十年代平均单产120斤,六十年代平均单产1...
第十二节 蔬菜生产
第十二节 蔬菜生产 本地区寒长暑短,蔬菜生产受气候影响,四季供应淡旺不均。春季(3、4、5月)是蔬菜最缺的季节,称为“淡季”。7月中旬一8月中旬各种夏季蔬菜陆续上市,是一年蔬菜最丰盛的时期,称为“旺季”。9月中旬后出现早霜,蔬菜停止生长。严冬即将到来,进入蔬菜窖藏期,各单位食堂用菜窖贮存整个冬天...
第十三节 气象工作
第十三节 气象工作 一、测报工作 气象工作的基础是测报工作,为天气预报、气象情报、气候分析和科学研究提供依据。 (一)地面气象观测 1955年建站时为国家四次观测的气候站,配有业务人员3人。1956年开始做正式资料存档,同时按月上报牡丹江地区气象台。当时的观测项目有空气温度、空气湿度、空气...
附录
第一章 种植业附录 农事活动记实摘录 1959年 1月份肥料现场会:解决开辟肥源、造肥、熏肥的方法与技术。 3月份麦播现场会:解决提高麦播质量和农机具改装问题。 4月份大田播种标准作业现场会:解决选种、种子处理,整地、播种等标准作业。 5月份水利灌溉现场会...
章下序
第二章 农机章下序 五十年代农场使用的农业机械以进口为主。机具不配套,只能用于开荒和翻耙等作业。机车发生故障,因机修能力差或缺件往往不能及时修复使用。农业机械化程度仅20%左右。 六十年代随着国家拖拉机制造业的迅速发展,国产东方红拖拉机和农机具大量进场,加速了农业机械化的进程,农业机械化程度比...
«
1
2
...
7696
7697
7698
7699
7700
7701
7702
...
17821
178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