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要闻动态
机构概况
龙江省情
党史研究
党史知识
志鉴研究
宣传教育
机关党建
馆藏资源
预决算公开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馆藏资源
>
数字方志
馆藏资源
数字方志
数字年鉴
数字农垦志
史志龙江展馆
馆藏检索
第一节 人口概况
第六编 社会第一章 人口第一节 人口概况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统计,北安农管局所属各农场和局直单位总人口202368人 (含五大连池农场),总户数44196户。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19人,平均每人占有土地76亩(包括耕地、荒山、可垦荒地、放牧地、林地、建筑基地、道路等)。北部3个场(锦...
第二节 人口变动
第二节 人口变动农场初创时期人口增加很快,1953年北安垦区人口比1952年增加一倍多,主要原因是新建北安劳改农场及花园农场改为劳改农场后大批进犯人。1955年新建一批劳改农场,大批犯人陆续进场。所以从1955年至1967年人口急剧增长。由1954年的11805人增加到157536人,增加了12倍...
第三节 人口构成
第三节 人口构成建场初期,女职工少,当时男青年找对象比较困难。电影《老兵新传》中的民谣:“北大荒啊,真荒凉,又有兔子又有狼,就是缺少大姑娘”,正是通北农场建场初期的写照。大批知识青年到农场后,又逐渐出现女性多于男性,特别是大龄女青年增多的情况。1976年,生产建设兵团一师六团(二龙山农场)25周岁...
第四节 计划生育
第四节 计划生育1963年,黑龙江省政府颁布《关于提倡晚婚和实行计划生育的几项规定(试行草案)》后,国营农场开始号召节制生育和计划生育,但没有专门机构抓这项工作,只停留在一般号召上。1971年开始建立计划生育组织机构。1980年以后,计划生育工作得到各级党委的重视,健全了组织机构,形成计划生育工作...
第一节 概况
第二章 民族第一节 概况据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北安垦区202368人中,有24个民族。其中汉族193956人,占总人口的95.8%。满族6262人,占总人口的3.1%。蒙古族683人,占总人口的0.34%。回族526人,占总人口的0.26%。达斡尔族409人,占总人口的0.2%。朝...
第二节 来源
第二节 来源据《黑龙江志稿》等资料记载,十七世纪中叶以前,黑龙江中、上游两岸,主要是鄂伦春、达斡尔民族从事牧业、狩猎业。现居黑河市(原爱辉县)、逊克、孙吴县的汉族、满族、达斡尔族、回族多是清康熙年间及其以后一段时间清政府为抗御沙俄侵略,从宁古塔(宁安)、吉林、盛京(沈阳)等地征调来黑龙江屯垦驻守的...
第三节 简介
第三节 简介满族: 满族是北安垦区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在爱辉县(现黑河市)的红色边疆和锦河农场最为集中。据《瑷珲县志》记载,县内满族姓氏共有31个,这些姓氏音节都比较多,如富察哈拉氏、托阔罗氏、吴扎拉氏等。这些满族姓氏在清朝末年以前都改为汉字姓氏,多以谐音取姓,即在满族的多音节姓氏中取其中一个音...
第—节 特点
第三章 语言第—节 特点北安垦区人口,由于多民族、多籍贯,因而语言多种多样。既有多民族、多籍贯共同使用的汉族普通话,又有多民族、多籍贯分别使用的民族语言和方言,也有互相影响的混杂语言。除此外,还有一些外来语。 大多数汉族和少数民族都讲不标准的普通话,其中夹杂着黑龙江的方言,如干啥(干什么),哪...
第二节 谚语
第二节 谚语 一、农业谚语 雨水见水,惊蜇见辙。 节气抓不好,一年白拉倒。 要想庄稼好,一年四季早。 宁舍一碗金,不舍一句春。 二月清明麦在前,三月清明麦在后。 过了芒种,油菜可种。 种地抢时光,秋收粮满仓。 伏天深耕田,赛过水浇园。 ...
第—节 婚嫁
第四章 风俗习惯第—节 婚嫁50年代和60年代,农场青年婚礼比较简单。青年男女办完登记手续后,买点糖果、烟茶招待前来祝贺的同志亲友,即算婚礼。也有闹洞房的,不过大都文明,只是让新郎新娘唱歌,三言两语介绍恋爱经过。送礼也比较简单,本单位职工一般都是集资送礼,亲友个人送礼。礼物多为床单、镜子、钟表、...
第二节 丧葬
第二节 丧葬农场没有火葬场,人死后仍然用木棺土葬,多选山坡林地安葬。靠近城市的农场,利用城市的火葬场。有的农场为纪念已故对建场做出贡献的职工,专建有陵园。如红星农场在1953年就建了红星农场墓地,第一位被安葬在农场墓地的是死在工作岗位上的24岁的青年工人龚德宝。这位青年工人在世时,大公无私,任劳任...
第三节 节庆
第三节 节庆农场节庆和市县农村大致一样,少有特点。各种节庆以春节最为热闹。因为春节正逢冬闲,生产队放假少则半月,多则月余。春节是各族人民共同的节日,节日期间,各族人民载歌载舞欢庆新春佳节。各农场和生产队的秧歌队交换演出。有的农场一直闹到正月十五。节前各家都包饺子、蒸豆包冻起来。锦河、红色边疆等场还...
第一节 收入支出
第五章 人民生活第一节 收入支出通北、二龙山、红星等场,1952年以前实行供给制。其它农场1955年以前实行工薪分制。农业工人月工薪30分左右,约合人民币35元。1956年改革工资制度,开始实行等级工资。 1949年北安垦区每个职工平均收入206.34元。这时带家职工少,人均收入178.8元。...
第二节 衣食住行
第二节 衣食住行一、服饰 建场初期,群众衣着朴实,讲实用,不讲漂亮。职工多穿中山装。妇女和老人多穿便服。流行颜色多为黑、蓝、灰色。冬装一般没有外罩。衣服面料一般是花旗布。50年代能穿上礼服呢、灯芯绒料的衣服,为富有者。冬季穿棉胶鞋,棉布鞋、大头鞋。黑龙江沿岸群众许多人穿靰鞡(里面絮靰鞡草)、毡窝...
小城镇建设
第六章 小城镇建设小城镇建设北安垦区国营农场建场30多年来,除1978年后因知识青年返城人口一度下降外,其它年份人口都是逐年增长。农场场部人口增长最快。根据1982年人口普查统计,锦河等9个农场场部驻地平均户数890户,占9个农场平均户数的30%。平均人口4257人,占9个农场平均人口的31.5%...
«
1
2
...
7838
7839
7840
7841
7842
7843
7844
...
17821
178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