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要闻动态
机构概况
龙江省情
党史研究
党史知识
志鉴研究
宣传教育
机关党建
馆藏资源
预决算公开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馆藏资源
>
数字方志
馆藏资源
数字方志
数字年鉴
数字农垦志
史志龙江展馆
馆藏检索
第一章 历届主要领导人简历
第六编 人物第一章 历届主要领导人简历第一章 历届主要领导人简历1968-1976年生产建设兵团(六十八和四团)团级领导干部简况 1977-1984年建设农场(兵团撤销后)场级领导干部简况 1985年建设农场场级领导干部简况 1956-1958年...
第一节 劳动模范
第二章 表录第一节 劳动模范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劳动模范、标兵和先进生产(工作)者名单: 于德海、王恒昌、许胜吉、周占彪、徐阿利、于勤生。 1983年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农牧渔业部、中级以上科技人员荣誉证章名单: 王文、王学君、毛炳富、巴云启、李玉田、苏文博、潘广和。
第二节 建场元勋
第二节 建场元勋1956年建场当年全场共有职工192名,其中:(男职工184名、女职工9名)来自国营通北农场(现在赵光农场)83名来自通北县农场70名,来自转复军人8名,来自学校和其他单位15名。从哈尔滨市招聘待业青年15名。细见下表: 1956年建场人员名册 ...
第一节 荒原勘测
附录 简史第一章 创建时期(1956-1961)第一节 荒原勘测建场前建设农场是荒山一片,草木丛生,野兽出没,虽然日伪时期,这里曾被日本开拓团小面积开垦过,但绝大部分的土地尚未开垦。处处显得一片野花芳草,随解东风来,大地黄中有青,残茎新株不利垦耕。 一九五五年九月,受黑龙江省国营农场管理厅,...
第二节 第一批垦荒队
第二节 第一批垦荒队一九五六年二月,人员陆续而来,当时来自国营通北农场80人(男76、女4人)通北县农场69人;转业军人10人;哈知青15人(男10人、女5人);其他单位 12人(男11人、女1人)共计186人,在党的号召下,胸怀壮志,向荒地进军,冒着风雨、不避日晒,藐视一切困难,分成了几组,投入...
第三节 和平农场成立
第三节 和平农场成立1956年1月,上级正式决定在这块丰富的土地上建立农场,责成程雪儒,赵希彬负责筹建工作,并定此日为建场纪念日。经过初步规划和设计,在踏荒建点的半年中,拥有耕地面积37500亩总户数39户,总人数363人,劳动力251人,农业生产队4个,马匹42头、牛3头、猪91头,拖拉机拥有量...
第四节 农场大跃进
第四节 农场大跃进1958年转业官兵来场后,给农场带来了春天的气息,他们不顾寒冷和劳累,趟冰水忍饥渴,在搭起一排排马架草棚,建起7个生产队,1个牧业生产队,2个副工业生产队,当年开荒19532亩,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他们写的对联是“用汗水灌溉土地,把荒原变成粮田”。“动脑筋克服困难,有决心战胜自然...
第五节 严重的自然灾害
第五节 严重的自然灾害1960年,农场遇到了特大涝灾,头一年秋雨连绵,秋耙翻地少,1961年春季又连续大雨,这一年粮豆只亩产130斤,比五九年粮豆亩产238斤,减少了54%,多种经营也不争气,以致经营成果显著下降,出现了亏损399000元的局面。 大跃进中农场工作的诸多失误,加之60年、61年的...
第一节 调整管理体制
第二章 农垦厅时期(1962—1967)第一节 调整管理体制1962年,赵光农场改为黑龙江省农垦厅赵光农垦局,和平分场改为建设农场,隶属于赵光农垦局领导。 一九六三年,为适应由三级制向两级制过渡,执行了包干管理制度。并实行场部、生产队两级管理、两级核算、共有农牧生产队12个。(其中:农业生产队...
第二节 社教运动
第二节 社教运动1964年初,农场开始了进行面上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当年秋天从本场抽调一批基层单位生产队以上的支部书记,赴克山农场进行社会主义试点,年末场开始面上社会主义教育,并深入学习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农村工作若干问题的决定》《关于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的具体政策规定》(即双十条)和毛主席的有关...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一九六六年中共中央《五、一六通知》下发后,开始点燃了文化大革命之火,使“左倾思潮日益泛滥,来势又很凶猛,使逐步建立起的指挥系统被破坏了,一九六六年六月,本场中心校教师贴出第一张大字报,使全场以大字报、大辨论形式掀起了高潮。接着场领导都遭到批判,并让这些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靠边站。 ...
第一节 组建七团五营
第三章 生产建设兵团时期(1968—1976)第一节 组建七团五营1968年黑龙江省建设兵团正式成立。同年十月兵团一师成立。原赵光农垦局撤销,后各团的筹建工作在兵团和师部的领导下相继进行。当时建设农场改为五营,双丰农场 (现在三分场)改大六营,涌泉农场(现在一分场)改为四营,归七团领导(现在赵光...
第二节 知青陆续到兵团
第二节 知青陆续到兵团1968年12月发表了毛主席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在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广大知识青年热烈响应党中央和毛主席的号召,满腔热情地来到了兵团。 1968年至1975年,到本场的知识青年是由北京、天津、上海、哈市、齐市、佳市、鹤岗市、双鸭山市、鸡西、长春、武汉等地,...
第一节 恢复农场体制
第四章 管理局时期(1976—1985)第一节 恢复农场体制一九七六年根据中央指示,撤销黑龙江省生产建设兵团,成立黑龙江省农场总局。一师四团,又改为黑龙江省建设农场,隶属北安农场管理局领导,下属一、二、三营改为建设农场一、二、三分场,各分场下设若干生产队,实行三级管理。
第二节 现役军人转业
第二节 现役军人转业兵团时期,为便于备战,编制军事化,团内主要领导均由现役军人担任(除连队级外)恢复农场体制后,根据上级指示精神和实际工作需要,本人愿意留场的就地转业,经上级批准,重新分配工作。其系如根据部队需要,经本人申请重新返回原部队;另一部分转业军人,根据本人愿望,经组织协助联系,返回原籍工...
«
1
2
...
8078
8079
8080
8081
8082
8083
8084
...
17821
17822
»